
01
作為一個中文系的畢業生,看到魯迅因為吸菸被投訴,亮哥我突然明白什麼是黑色幽默。
媒體正兒八經報導了,一位姓孫的女士,把矛頭指向了紹興魯迅紀念館內的一幅魯迅抽菸的網紅打卡牆。
作為控煙志願者,孫女士認為,原畫是魯迅在自己家裡抽菸,但牆畫去掉了背景,有引導人室外聚集抽菸危害他人健康的風險,還有誤導之嫌,要求對牆畫進行更換。
她不但在網上發帖,還向「浙里辦」投訴了。你不得不佩服人家,人家在用實際行動捍衛自己的價值觀,這一點值得所有人學習。

02
有時候你真的很難理解有些人的腦迴路,如果一幅畫就能誤導青少年去抽菸,那我倒是建議孫女士去投訴《新華字典》(又不是沒有人投訴過,對吧?),把字典里的「煙」啊、「酒」啊、「遊戲」啊之類的字眼都刪掉,漢字裡沒有了這些「壞字眼」,自然就不可能帶壞孩子們。
有人說,有些人只盯著魯迅手裡的煙,沒有看見先生筆下的魂,不配參觀魯迅紀念館。
這倒不至於,只是魯迅無情解剖國民性,大聲呼喊「救救孩子」,都沒能喚醒鐵屋子裡的人,他手上的煙卻輕而易舉地熏著了有些人的心靈。
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中說,當年他創辦《新生》雜誌,希望用文藝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然而,不但沒有人來贊同,甚至都沒有人來反對,魯迅先生由此感到寂寞如一條大毒蛇,纏住了他的靈魂。
先生要是知道是這個結果,不如只吸菸了,吸菸多少還能招來實際的投訴,也不至於把自己搞得如此悲觀、如此「彷徨」了。
03
很多人都寫文章,批評孫女士投訴的腦迴路,我也不想多說了。
我倒是覺得,孫女士的一個建議很有意思。
新聞里說,孫女士建議,紀念館應將魯迅的手持香菸的形象,更換為魯迅右手握拳的姿勢,象徵魯迅的堅定與鬥志,避免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

所謂魯迅右手握拳姿勢的版畫,就是下面這張:

說實話,要不是孫女士的這個建議,我都沒注意到,魯迅紀念館的版畫選擇,竟然是這麼好。
這是兩種價值觀的分歧,這是兩種不同身份的倒錯。
孫女士喜歡的「魯迅握拳」,是典型的、傳統的官方敘事,把魯迅塑造成了一個「鬥士」、一個「偶像」,橫眉冷對,嫉惡如仇,用筆當做矛,投向黑暗的舊社會。
而魯迅紀念館選擇的「魯迅夾煙」,則是一種生活化的、現代的解讀視角,努力呈現「人間魯迅」的鮮活一面,大先生也是人,有他的柴米油鹽,有他的喜怒哀樂。
孫女士覺得魯迅就應該「握拳」,這才正確,這才合適。吸菸不該是魯迅的「正確形象」,那是魯迅形象中不和諧的東西,需要拋棄。就像米蘭·昆德拉所說,上帝不應該拉屎。
但詭異的是,按理說,「神化」魯迅的握拳版畫,更應該贏得官方的青睞;而作為個人,應該更喜歡夾煙版畫種的鮮活才對。
然而,在這件事裡,身份和喜好完全反了過來。官方想讓人覺得魯迅很親切,反而是個人,覺得魯迅就該保持憤怒而嚴肅的樣子。
被官方拋下的「刻奇」形象,卻被孫女士撿了起來,真是有意思的身份倒錯。
04
忍不住還是想給魯迅紀念館點讚。
我敢說,義務教育階段,魯迅是我們每個學生最害怕的存在。教科書上的魯迅,總是被塑造成一副苦大仇深、怒目圓睜、嫉惡如仇的樣子,他的思想深邃,他的文筆犀利,他的課文要經常背誦,學生們都知道他很重要,但是都不喜歡他。
直到進入社會,經歷了人生,才開始對魯迅先生產生了共鳴。找工作抹不開面子時,想起了《孔乙己》;曾經的朋友漸行漸遠,想到了《故鄉》;面對種種怪現狀,我們總能想起魯迅先生的各種雜文……
經常能在短視頻平台上看到,年輕人到魯迅紀念館給先生點菸,指著菜畦和牆根,背誦《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當年,教科書強按著我們的頭,去靠近魯迅,我們敬而遠之;如今,已經沒有人強迫我們背誦魯迅的文章,我們反而自然而然地不斷想起魯迅先生。
因為我們終於發現,魯迅並不是教科書上說的那麼古板,那麼嚴肅,那麼死氣沉沉。
他喜歡看《米老鼠》,吐槽流行歌曲《毛毛雨》是「絞死貓兒」,他也要租房,他愛喝酒愛抽菸,也愛設計,也要學著做父親……
更重要的是,我們越來越發現,魯迅的那些閃閃發光的論述,穿越時光,依然精準預言了我們的現在、
總之,魯迅先生是一個鮮活的人,一個關心現實的人,而不是一個僵化的、供人膜拜的偶像。
我想,這也是魯迅紀念館用魯迅先生夾煙的版畫的初衷,那是在向人宣示,魯迅先生是個可愛可親的人,而不是在試圖誤導青少年抽菸。
至於覺得青少年看到一張版畫就會去抽菸,那是高估了一幅畫的力量,也低估青少年的認知。
有這種想法的人,亟需做的是把自己的大腦提高到和身體一樣的成年人水平,而不是急吼吼地去投訴。
05
寫到此時,看到新聞說,紹興文旅發話了,不會因一人投訴就盲目更換,大家的意見一致要求不需要修改。
這個荒誕的鬧劇里,終於看到一點常識了。
多少讓人有點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