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有寫道: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做人,樹立德行為第一要義,其次要勇於建功立業,最受是著書立說,用自身的心得來教導他人。
清代學者徐珂在《清稗類鈔》裡講到了曾國藩這樣的一個故事:
湘軍名將劉長佑時任直隸總督,在「剿捻」上主張合剿,而湘軍統帥曾國藩則主張分剿。
兩人雖然主張不一致,意見不合,但曾國藩卻相當和氣又真誠地稱讚劉長佑,最終劉長佑說了這麼一句話:
「滌翁於此乃毫無芥蒂,良由做過聖賢工夫來也。」
一個人做過了聖賢工夫,也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之後,也就可以彰顯出一個人的高貴品質。
也只有做到這樣,才能做出一番不朽的事業和成就。
01
立德
中國古人向來看重個人修養,立德則完全可以成為修養裡頭的重中之重。
諸如前人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作為萬事的開頭,也就足以說明了它的重要性和前提性。
我們常常可以從別人的嘴裡聽到,先管好自己,才有資格管好別人。
只有立好了德行,才能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打造自己的眼光、胸懷、氣度和格局,最終培養出一種高深的境界。
《世說新語》有句話:
「百行以德為首。」
德行是立足之根本,沒有德行的人,既會壞事,也會惹事。
明代嘉靖年間,權傾朝野的嚴嵩,身居高位卻不謀其事,反倒暗地裡結黨營私,貪贓舞弊,算計同僚,最終導致國力衰弱,百姓們愁苦難忍。
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嚴嵩這種敗壞的道德,經過了一番耳濡目染之下,其兒子嚴世蕃更是張揚跋扈,肆意妄為。
正所謂紙包不住火,再加上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道理,最終父子倆東窗事發,嚴世蕃遭受腰斬之刑法,而嚴嵩則罷黜為民,遭受百姓們的唾棄,終在淒涼的光景下離去。
誠然,一個人不管在事業上取得了一番怎樣輝煌的成就,也不管自己爬到了多高的位置上,如果德不配位,則戰得越高,摔得越慘。
《周易·繫辭下》有言: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明明德行不夠,卻偏偏硬要坐上尊貴的位置,明明智慧不足,卻偏偏想要謀個大局,明明力氣不行,卻還是強逼著要不顧一切地負重前行。
這樣的人,通常都是不會有好下場,禍患無窮,也只能讓自己的人生過得越來越悲催。

02
立功
人活著,總要干點什麼,這樣的人生,才不至於到最終一無所成。
人生不可能是一條直線,倒是像一條波浪線,我們只有在起起伏伏的歲月里,才能真正發現人世間的曼妙和精彩。
人生雖苦,但只有做到吃得住苦,熬得下苦的人,才能真正品嘗出甜的味道。
正如明明就是一個文人的曾國藩,卻能夠一步步通過自身的努力和長期的堅持,最終在軍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功地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
當初接受朝廷命召的時候,曾國藩啥都不懂,但他還是很願意做出改變,沒有刻意,也沒有不真誠。
而是帶著一種平天下的心志,讓自己堅定著心中的信念,積極地做出相應的努力。
另外,曾國藩既然做出了選擇,就會想著堅定到底,帶著這麼一種立功的信念,吃苦耐勞,靜得下心,沉得住氣,吃得了苦。
如此,他才能在接下來的歲月里,進退自如,行穩致遠。
三毛曾說:
「刻意去找的東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萬物的來和去,都有他的時間。」
也正是這樣的道理,所以曾國藩在自己對軍事一無所知的時候,不刻意、不勉強、不放棄。
然後,才會在順其自然的過程里,拿出個人的魅力和魄力,遇到難關重重時,還能做到豁然開朗,保持高深的境界來達成目標。

03
立言
做人,立德不易,立功也難,可要想做到立言則難上加難。
不過,很多時候我們要明白,很多事情的意義在於,不是因為難而退縮,而是因為難而迎難而上。
古往今來,真正做到立言的屈指可數,諸如說孔子、王陽明,以及曾國藩。
能夠做到立言的,首先在於他們的腦瓜子裡的確裝著很多人情世故上的,以及人生理想和信念上的道理。
這些道理經過他們的思考、提煉智慧,倒是成為了一種生活哲理。
毫無疑問,任何一個人、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都需要文化來傳承一個人、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涵養。
這種涵養,也是一種底氣,一種自信,以及一種源遠流長的基因。
雖然很難做到立言,但是我們要明白,再難的東西,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朝著它的方向前行,哪怕無論如何也抵達不了。
但是,只要我們盡力了,用心了,堅持了,就覺得足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