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寶媽說,她快要被兒子氣死了。
兒子數學比較弱,她就找了一些鞏固知識點的資料和題,要兒子每天練一練。
可兒子除了把課內的作業做完,其餘是一點也不想做了。
寶媽就「利誘」他,拿手機給他看動畫片。
一開始,還管用,可一到後來,寶媽說:「你再做2頁,我們就玩半小時手機。」
兒子直接回她:「我不玩總行了吧,你也別逼我了,我真的不想學。」
寶媽當時就愣住了,她感覺,自己手裡唯一的籌碼都不管用了,她覺得好無力。
「媽媽,我不想學」,這句話,相信不少家長都聽過。
你在這為他學業急得上躥下跳,他在那不慌不忙。你多說兩句,他就說自己沒天賦、沒興趣、比不過人家,不想學。
這可怎麼辦?遇到孩子說這話時,我們要怎麼答?
你的回答,還真可能改變他的一生。

一:「自我決定」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自我決定」理論。
它是說,人天生就有3種需求: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
只有當這3種需求都得到滿足時,人才會有滿滿的內驅力,願意自發、長久地做一件事。
而孩子之所以不想學,很可能,是這3種需求沒有得到激發。
①自主感
我聽過很多家長對孩子說:「你給我去做作業。」「你給我去看書。」
「你給我去」,在孩子聽來,就是「我替你去」,我替你去做這個、替你去做那個。
一次兩次還好,聽多了,孩子就會覺得:
「憑什麼我要去給你做這些呢?你自己咋不做呢?」
還有很多學業,都是家長強行給安排的,你要做這個、你要做那個。
孩子也會很叛逆:「我一點主動權都沒有,你都給安排好了,我為啥非要聽你的?」
越長大,他就越怠惰,越不想做。
因為,他缺乏「自主感」——這不是我自己想要做的,而是你要求我做的。
②勝任感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學得很挫敗,不想學。
就像我們看一本書,全是專業名詞,甚至還全英文的,你得一個單詞一個單詞查,查完了還不一定看得懂。
我相信,這本書,你很難看下去,能堅持看10頁都很了不起了。
當孩子學習時,他覺得這也不會、那也不懂,那你就很難要求他高高興興、滿懷激情地學了。
他只會用發呆、開小差、拖延來逃避。
因為學習,太痛苦了,一點成就感都沒有。學下來,只覺得自己好失敗、好沒用。

③歸屬感
還有一種,就是歸屬感。
怎麼說呢?
我之前看過一個視頻,看完好心疼。
男孩高高興興回到家,舉起手中的試卷,大聲宣布:「我考了95分!」
爸爸抬起頭,板著臉問:「還有5分去哪了?」
男孩舉著試卷的手,停在半空,臉上的笑容也頓時僵住了,有些不知所措。
爸爸接著冷冷地問:「班上有考100的嗎?」
小男孩小聲回答:「有......」
爸爸很生氣地大聲質問:「那你為什麼沒有考100?」
男孩呆在原地,淚水圍著眼眶打轉,不敢讓它們掉下來。
如果你是那個男孩,會是什麼樣的感受?
是不是會覺得:「爸爸眼裡,只有成績,只有那沒拿到的5分,就是沒有我。」
這就是沒有歸屬感。
當我們過於看重結果,看他是不是考了滿分,看他是不是拿了好名次,看他是不是排名靠前。
如果他做得好,我們就高興;沒有達到我們的期待,我們就生氣。
那孩子在學習這件事上,就沒有「歸屬感」,他只覺得,自己是為父母學習的機器。
等他長大一些,他會很厭惡學習,能不學就不學了。

二:激發3種內在需求
可是,學習本就是孩子該做的啊,難道他不想學就不讓學了嗎?他現在不學,將來會後悔的啊!
孩子說「我不想學」,我們當然不能直接說:「好,那就不學了。」而是要巧妙地回答他。
①讓他有自主感
有時候,我們也要檢查一下,是不是給孩子安排的任務太多、太重了,讓他透不過氣來。
如果是這樣,我們可以找孩子聊一聊:
「媽媽看到,你最近做作業明顯需要的時間比以前長多了,也沒那麼積極了,是不是覺得選的功課太多了?」
這時候,孩子就會告訴你他面臨的情況,任務繁重讓他壓力大,壓力大就不想動筆。
我們就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那你覺得,要保留最重要的幾個,是哪幾個呢?你自己決定。」
這樣,孩子就會有「自己做決定」的感覺,從而就有了自我感,而不是被我們推著走。
平時孩子做作業拖延,我們也可以給他選擇:「語文和數學,想先做哪一個呢?」
這樣的選擇和決定,都能增加他的自主感。

②創造勝任感
我們不要求孩子一口氣吃成胖子。
這次錯5道題,那下次做作業,爭取只錯4道,再下次,爭取只錯3道。
這次沒及格,那下次目標是及格。下下次目標65,再下次70。
小步前進,孩子能夠得著,也就容易建立自信和勝任感。
他對學習,就沒那麼恐懼和牴觸了。
③建立歸屬感
孩子考得好,我們表揚:「你考得這麼好啊,真棒,媽媽太高興了。」
孩子考得不好,我們批評:「你怎麼回事,考得這麼差,還好意思回來?」
不管是批評還是表揚孩子,我們言語裡在意的,都是孩子的成績、結果,而不是他這個人。
那我們要怎麼讚揚和批評呢?
「媽媽看到,你考得好特別開心,媽媽看到你開心,就很開心。」
你開心,所以媽媽開心。我看到的,是你這個人,而不是那個分數。
孩子就有了滿滿的幸福感和歸屬感。

「媽媽聽你說,你每天很認真地聽課,也很努力地複習,但還是有很多不懂,沒考好。
是不是學習方法出了問題呢?我們一起想想,可以怎麼改進呢?或者需要我幫什麼忙呢?」
你沒考好,結果出了問題,那可能是過程出了差錯。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過程需要怎麼改進,我能怎麼幫你。
我們的關注點,就在幫孩子克服困難上,而不是指責他這個人有問題。
孩子也就願意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而不是遇到困難就退縮了。
當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學」時,你會怎麼回他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