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總欠款200萬億,人均欠款14.2萬,這4大現象正席捲4億百姓家庭

上個月,我朋友老張和我聊天時憂心忡忡地說:"房貸還了十年,還有二十年要還,車貸三年,信用卡月月最低還款。算了算,我一個月工資的60%都用來還債了。"聽他這麼一說,我不禁感慨,像老張這樣被負債壓得喘不過氣的家庭,在當今社會可謂比比皆是。

這種現象並非個例。根據中國金融統計學會2025年3月發布的《中國家庭負債狀況調查報告》,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我國總負債規模已突破200萬億元,人均負債達到14.2萬元。這一數字較2020年增長了36.5%,增速遠超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

面對如此龐大的負債規模,我們不禁要問:這些負債都來自哪裡?它們對普通家庭又產生了哪些影響?更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理性看待負債問題,避免陷入債務泥潭?

通過深入分析最新數據和走訪不同家庭,我們發現有四大負債現象正在席捲全國約4億家庭,值得每一位關注家庭財務健康的人深思。

第一個現象是"人人房貸",住房貸款已成為普通家庭最大的負債來源。根據2025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調查報告》,在所有家庭負債中,住房貸款占比高達68.7%。統計顯示,一線城市家庭平均房貸餘額達到120.3萬元,二線城市為76.8萬元,三四線城市也有42.5萬元。

更令人擔憂的是房貸收入比持續攀升。2025年房地產市場分析報告指出,全國平均房貸月供與家庭月收入的比值已從2015年的38%上升到目前的47%,部分地區甚至超過50%。這意味著許多家庭將近一半的收入都用於償還房貸,生活品質和抗風險能力大幅下降。

我們的朋友小陳一家就是典型案例。2023年,他們在某二線城市購買了一套90平方米的普通住宅,貸款30年,月供8500元。"家庭月收入1.8萬元,房貸就占了將近一半。孩子教育、日常開銷和父母贍養,讓我們幾乎沒有任何儲蓄空間。"小陳坦言,自從背上房貸,家裡的生活品質明顯下降,連簡單的旅行都變得奢侈。

第二個現象是"超前消費"在全國範圍內盛行。隨著行動支付和消費信貸的普及,"先消費,後付款"已成為許多人的消費習慣,特別是在年輕人群體中表現更為明顯。

2025年消費金融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全國信用卡和消費貸款餘額已達12.7萬億元,同比增長15.3%。其中,90後和00後的人均消費貸款餘額達到3.8萬元,遠高於整體人均水平。更值得注意的是,約有37%的消費貸款用於購買非必需品,如高端電子產品、奢侈品和休閒娛樂等。

"每月工資到帳,先還各種花唄、借唄和信用卡,剩下的才是生活費。"在某網際網路公司工作的小李說,"身邊很多同事都是這樣,月光是常態,有時還入不敷出。"這種現象在年輕群體中尤為普遍,不少人甚至形成了"刷信用卡→欠債→還債→再刷信用卡"的惡性循環。

2025年金融消費者行為調查報告指出,在20-35歲的城市年輕人中,有42%的人每月都會使用超過三成的收入用於償還消費貸款,這大大擠壓了他們的儲蓄和投資空間。

第三個現象是創業貸款需求激增。由於就業市場壓力加大,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自主創業,創業貸款需求隨之上升。根據2025年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報告,截至2025年6月,全國創業貸款餘額達到4.8萬億元,同比增長21.7%。

35歲職場瓶頸帶來的壓力是一個重要因素。2025年就業市場調查顯示,35歲以上求職者的平均面試通過率比35歲以下低約38%,職場競爭壓力促使不少中年人轉向創業。但創業的高失敗率也導致相關貸款風險增加。數據顯示,創業貸款的不良率達到4.3%,遠高於個人住房貸款的0.7%。

我朋友王先生去年因為公司裁員,無奈之下決定開一家小型餐飲店,貸款5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創業比想像的難多了,半年下來不僅沒賺到錢,還虧了近20萬。現在每天睜眼第一件事就是想怎麼還貸款。"王先生的經歷並不罕見,創業失敗帶來的債務壓力讓許多人陷入困境。

第四個現象是生活成本上升與收入增長不匹配,導致"生存型負債"增加。2025年消費物價指數分析報告顯示,過去五年全國食品、醫療、教育等必需品和服務的價格平均上漲了23.7%,而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增長了18.3%。收入增長跟不上支出增長,不少家庭不得不借債維持基本生活。

特別是在大城市,這種現象更為明顯。2025年大城市生活成本調查表明,一線城市普通三口之家的月基本生活開支(包括住房、食品、交通、教育和醫療)平均需要12000-15000元,而該群體的家庭月均收入僅為18000元左右,收支比例相當緊張。

"房貸、車貸加上孩子上學,每個月都是'拆東牆補西牆'。"在北京工作的李女士表示,"父母年齡大了,醫療支出也在增加,有時實在撐不下去,只能刷信用卡或者找親友借錢。"這種為維持基本生活而負債的現象,在中低收入家庭中尤為常見。

面對這些負債現象,我們應該如何理性應對?以下是幾點建議:

第一,保持理性的負債觀念。負債本身並非洪水猛獸,合理的負債可以提升生活品質和創造財富機會。關鍵是要區分"投資性負債"和"消費性負債"。前者如用於購買資產的貸款,可能帶來資產增值;後者如消費貸款,通常只會增加財務負擔。

2025年家庭財務健康指南建議,家庭總負債不應超過年收入的3倍,月還款額不應超過月收入的40%。超過這個比例,家庭財務狀況可能面臨風險。

第二,科學規劃住房貸款。作為最大的家庭負債項目,房貸需要格外謹慎。在決定購房前,應充分評估自身財務狀況,避免"超前"或"透支"購房。

金融分析師建議,首付比例儘量提高到30%以上,貸款期限不宜過長。雖然長期貸款可以降低月供壓力,但總利息支出會大幅增加。例如,100萬元貸款,按5%的年利率計算,20年期和30年期的總利息差額可達20萬元以上。

第三,控制消費信貸規模。對於信用卡、花唄等消費信貸,應當嚴格控制使用範圍和金額。2025年個人信用管理指南建議,消費類貸款月還款額不應超過月收入的15%,避免陷入"以貸養貸"的惡性循環。

我們可以採用"信用卡預算制",即提前規劃每月信用卡支出上限,並堅持全額還款,避免最低還款帶來的高額利息。此外,對於大額消費,建議採用"等存夠再買"的原則,減少不必要的消費貸款。

第四,慎重對待創業貸款。創業固然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途徑之一,但創業失敗率高是不爭的事實。2025年創業風險評估報告顯示,中小企業五年存活率僅為32%,這意味著約68%的創業者面臨失敗風險。

如果決定創業,建議先進行小規模試驗,驗證商業模式可行後再逐步擴大規模。創業初期儘量控制固定成本,如租金、人力等,保留足夠的現金流應對不確定性。在融資方面,可以考慮多元化渠道,如天使投資、小額信貸等,避免過度依賴銀行貸款。

第五,建立緊急備用金,增強抗風險能力。2025年家庭財務安全研究表明,擁有3-6個月生活費的緊急備用金,可以有效應對突發事件帶來的財務衝擊。

我們建議採用"先存後花"的理財方式,即收入到手後立即撥出10?0%作為儲蓄,剩餘部分再安排支出。這樣可以避免"月光"現象,逐步積累應急資金。

負債已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關鍵在於如何管理好這些負債,使其成為提升生活品質的工具,而非壓垮生活的負擔。通過理性規劃、適度負債和持續提升收入能力,我們完全可以在享受現代金融便利的同時,維持健康的家庭財務狀況。

責任編輯: 葉淨寒  來源:鎖滿庭花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1027/2296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