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中國人集體戒酒

今年,白酒依然沒走出寒冬。

53度飛天茅台散瓶批發價跌破1600元,報1640元的歷史新低,較年初跌超31%。

部分平台出口版茅台甚至低至1484元,要知道經銷商拿貨成本都在1600~1700元。

曾經的液體黃金,如今成了純純的抵押廢品。

系列酒也跟著躺槍。

茅台1935較峰值暴跌60%,曾經炒到1500元的"醬香平替",現在600元就能拿下;王子酒、迎賓酒終端價普遍下探20%……

價格下跌直接傳導至業績,上半年貴州茅台營收和淨利潤增速雙雙降至十年同期最低,曾經"躺著賺錢"的盈利模式徹底被打破。

危機早已蔓延至整個白酒行業。

20家白酒上市公司中,除了貴州茅台和山西汾酒,其餘18家第三季度業績降幅進一步擴大,超半數酒企利潤同比減少,部分區域酒企淨利潤暴跌90%,接近虧損。

全行業渠道庫存周轉天數普遍超過180天,部分區域酒企庫存周轉甚至長達300天,庫存壓力從高端酒傳導至中端酒,形成全鏈條去庫存壓力。

從高端到區域酒企,無一例外被捲入"去庫存、降價格、穩渠道"的陣痛中。

對此,老生常談的說法是,高端白酒的金融屬性消退,回歸到商品屬性。

這句話,不論是針對什麼商品,只要它在跌價,都不會錯,比如房子、片仔癀、CS飾品……

但此時此刻這種無底線的深跌,已經不單單是金融屬性消退的問題,而是白酒的商品屬性也在下滑。

簡單來說,不僅是炒的人變少了,連願意喝它的人也越來越少。

甚至,這種現象不僅限於高端白酒,還輻射到整個白酒領域,乃至所有品類的酒。

變化,其實比想像中要大得多。

全體中國人,正在集體戒酒。

一、全線敗退

中國人愛喝酒,無論是酒精產量和消費量都曾經長期居於全球第一。

平均每年生產超過5000萬噸啤酒、1300萬噸白酒,平均每人每年大概是6箱啤的、20斤白的。

剔除不喝酒的人群,再加上黃酒、果酒、各種洋酒……這個數據是相當驚人的。

不論是聚餐、吃席乃至普普通通的宵夜,成年人們至少都得開瓶啤酒,不然就跟沒吃一樣。

但這幾年,真的變了。

我們說過很多次,疫情前後,無論是投資、婚育、消費還是娛樂,中國人的心態都產生了非常明顯的變化。

這其中,自然也包括喝酒這回事。

2024年,中國白酒產量414.5萬噸,不足2016年(1358.4萬噸)的三分之一。

根據19家上市酒企的財報,僅它們庫中就還存有350萬噸半成品酒和50萬噸成品酒。

再加上更多壓在供應商倉庫中、以及中小企業的低端存酒……未來,即便所有酒廠一滴酒也不釀,也足夠全社會消費數年。

如果白酒的行情,還能用商務宴減少來解釋。

那麼啤酒呢?

2024年,全國啤酒產量超過3400萬噸,同比下降5%,較2013年的5062萬噸峰值下滑超過10%。

2025年1~2月,全國規模以上啤酒企業銷量同比暴跌4.9%,相當於每天減少1370萬瓶啤酒流通量。

1~9月,全國規模以上啤酒企業累計產量3095.2萬噸,同比僅微增3.7%,但增速同比下滑4.2%。

其中9月單月產量303.7萬噸,同比增速進一步收窄至3.1%。

頭部企業中,百威亞太表現最差,2025年上半年中國市場銷量同比下降8.2%,整體銷量436.3萬噸,同比下滑6.1%。

區域酒企*ST蘭黃半年銷量僅1.96萬噸,同比驟降37.66%,虧損幅度擴大45%,活脫脫把啤酒釀成了"虧損酒"。

就連穩健的青島啤酒,前三季度銷量增速也跌破1%,增長動能快耗光了。

白酒和啤酒雖然產量下滑、銷量慘澹,但至少還在。

紅酒則是跌到影都沒了。

2024年,國產紅酒產量降至2.6億升,同比暴跌17%,較2015年巔峰時期的11.5億升縮水超77%;同時,國內紅酒消費量同比下降19.3%,僅為5.5億升。

2025年1~9月,全國規模以上紅酒企業累計產量僅6.5萬千升,同比驟降22.6%。

進口數據同樣印證需求疲軟,2025年上半年,紅酒進口總量1.14億升,同比下降12.67%。

經常出去吃席很容易就能察覺到,婚宴、聚會上很少有像以前那樣紅的白的,有的甚至壓根就沒有酒,敬酒改成了敬椰汁、橙汁……

如此種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消費降級的表現。

線下餐飲行業復甦不及預期,而大多數品類的酒,都非常依賴夜市、聚會等即飲渠道。

另一方面,大概是人們對於酒這個東西的態度,發生了深刻改變。

二、好酒不貪杯

紅酒沒什麼好說的,因為酸澀的口感,大多數中國人根本就喝不慣。

再加上商家賣力宣傳的儀式感和高端屬性,導致其很少出現在餐桌上。

作為典型的非必要消費品,在消費下沉的大環境中,商務宴請、禮品饋贈等核心場景占比,很自然地從2019年的45%降至2025年的不足15%。

啤酒則恰恰相反。

因為長期以來,中國沒有明確規定啤酒花、麥芽含量多少才可以叫啤酒。

所以過去幾十年,中國啤酒企業選擇靠稀釋盈利的生產模式,靠低度淡爽換取銷量的市場模式,已經將啤酒"改造"得面目全非。

酒廠老闆們成功改良了配方,用大米澱粉代替麥芽,甚至連啤酒花都捨不得放,裡面竟還有糖漿。

所以現在的啤酒淡如水,就像是加了氣兒又不酸不甜的汽水。

我們耳熟能詳的哈青燕雪,售價始終在個位數浮動,成為廉價品的代名詞。

低利潤一直是國內啤酒生產商的最大心結。

一旦成本上升,利潤再度壓低,根本就玩不轉了。

雖然2024年大麥進口均價降了14.6%,玻璃、瓦楞紙價格也在跌,但架不住前期成本窟窿太大。

成本漲了,售價漲不漲?肯定要漲。

2020~2024中國工業啤終端價三年漲20%,遠超居民收入增速。

但對80%的消費者而言,水啤憑什麼漲價?再加點錢喝好點不就行了?

所以在工業水啤翻車的同時,精釀啤酒卻表現得不錯。

2025年,精釀企業數量突破7400家,半年新增1300多家,相當於每天誕生7家新精釀廠。市場規模更是衝到1300億元,年增17%。

青島啤酒推 IPA精釀,銷量增長5.6%,遠超整體增速,毛利率能到75%,比賣工業啤賺多了。

華潤喜力銷量漲20%,燕京搞出樹莓小麥罐、茉莉白啤,連百威都在跟……

主要還是便宜,價格並不比水啤貴多少。

10~20元價位段市占率從28%躍升至45%,甚至有9.9元的入門款,剛好卡在年輕人"悅己消費"(窮鬼消費)的預算里。

更重要的是場景也變了。

餐飲、夜場等傳統場景占比下滑,非即飲渠道占比升到45%,居家獨飲、戶外露營成了主流,即時零售訂單漲80%。

外賣平台數據顯示"精釀+露營""精釀+居家小酌"訂單年增300%,Z世代的野餐墊上,精釀罐比礦泉水瓶還多。

但是,這種狂歡是否能一直持續下去?

首先是市場方面。

目前69%精釀企業註冊資本不足百萬,17%產品配料標註不規範,茶啤火了之後跟風者扎堆,同質化非常嚴重。

等野蠻生長期過去,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大批小作坊遲早會被淘汰。

其次,對健康的關注以及人口結構變化。

為什麼精釀熱潮是年輕人掀起來的?因為中老年人尿酸頂不住。

而年輕人的數量,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是越來越少的。

不論是精釀還是工業水啤,受眾越來越少是必然。

人口老齡化影響啤酒消費,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驗證。

除了我們最熟悉的日本,德國上半年啤酒銷量跌破40億升,是1993年以來首次,人均年飲用量從126升跌到88升,30年跌了三成,啤酒節上的啤酒杯都顯得空曠了。

美國市場更誇張,啤酒消費者滲透率從50%跌到33%,三個人里才有一個喝啤酒,曾經的國民飲品快成小眾愛好。

最後是最老生常談的白酒,原因所有人都知道:消費代際斷裂。

據五糧液針對1000名20~35歲消費者的專項調研,明確表示"喜歡白酒"的比例僅為19%,遠低於啤酒(52%)和洋酒、果酒(29%)。

整個 Z世代,白酒消費占比僅8.7%,主動購買率不足5%。

夜間小酌、露營野餐、朋友聚會等場景中,白酒出現頻率均低於5%。

甚至就連婚宴這種隆重的場合,2025年新人選擇"全桌無白酒"的比例已達17%,較2020年提升12%。

除了真愛白酒的老登,白酒有多討人嫌,可見一斑。

面對危機,頭部酒企紛紛開啟自救。

茅台搞起文創酒、小酒版,試圖討好年輕人;五糧液布局低度酒賽道,推出"五糧液小酌"系列;汾酒加速省外擴張,長江以南市場貢獻度提升;連高端品牌都推出果酒產品線,放下身段搶低度酒市場。

就結果來看,效果並不怎麼樣。

前兩年一度火熱的"醬香茅台",就像一陣風,過了也就過了。

它不會再吹回來,就像這個行業本身的命運。

三、尾聲

前幾年,茅台董事長曾說,"年輕人不喝茅台酒,那是他們還沒長大,20多歲還在玩,小孩子不懂事,不曉得需要好酒喝。"

這句話,充滿了老登對小登的傲慢。

十年前我不愛喝白酒,現在也不愛喝,十年後依然不可能愛喝。

喝酒本來只是為了開心,非要搞得像比賽,比誰更能喝,真就是上了酒桌也要卷。

作為90後中登,作為社畜,唯一自願飲用白酒的原因,大概只是想快點醉、睡個好覺,免得第二天上班起不來。

日常生活中,白酒也就這點作用了。

而要滿足這一點,一瓶十幾塊的小百年、二十塊的小郎酒就足矣。再節約點,8塊錢的老村長也不是不行……

對酒量差點的人而言,來一小瓶二十塊的古越龍山黃酒,也能快速醉倒、打呼。

好吧,就連這點作用,白酒也不是唯一的,甚至黃酒還比白酒健康……

說到底,是人的需求創造市場,然後商家去迎合市場。

而不是綁架民族文化,讓人去適應一個老舊的市場。

有人覺得這一輪酒價下跌是周期,遲早還能漲回來。

這可真說不好。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格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1114/230538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