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醫穴位的神奇世界

中醫用以治病工具非常的多,它的發展和西方醫學的發展完全不同,它是取法於人的基本要求和自然觀點而發展的。

針灸治療,是所有中醫治療方法中最令人著迷的,又可以治病,又可以當做輔助治療的工具。在治病方面,舉凡婦科、內科、兒科都能治療,在輔助治療方面,世人皆知的是,它能幫助外科麻醉或止痛。

中醫使用的針灸穴道,每個穴道的命名都是有一定意義的。唐.孫思邈說:「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

本文找出一些古人命名穴道的相關性資訊,希望將來的人們對於穴道名稱不再覺得隱晦,明了穴位意義,能促使針灸治病效果更上層樓。

【中醫各種治療方法的來源】

中醫的治療方法非常多彩多姿,數千年前的「內經時代」,已經發展並擁有了許多有效的醫療方法,像「砭石」、「微針」、「艾灸」、「藥物」和「導引按蹺」。為什麼會發展這麼多種治療法呢?

是由於中國的幅員廣大,不同的地域,形成民情的不同,而發展了不同的醫療方法。

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雲,東方處在海邊,多食魚鹽,易得癰瘍的病,最宜使用砭石治療。西方處在高原黃沙多處,人們多食「華食」,所以身體脂厚而肥,病生於內,只能用毒藥進入體內醫治。北方天冷,又多食乳,引起髒寒,而不易消化,宜用灸焫醫治。南方霧露多,人們又多食酸、多食魚鮒,易得攣痹的病,宜用微針治療。中央的居民食雜而勞動少,容易患痿厥寒熱,宜用導引按蹺治療。

【中醫分十三科,包括針灸】

內經之後的年代,醫藥的治療方法增多了。為治療的方便性,發展了很多的科別,但每一科之間都互相有所聯繫,用現代學者的話說就是,中醫每一科互相之間都是「有機聯繫」的一體,不像現代醫學那樣,心臟科和腸胃科基本只有些微聯繫、泌尿科也不能和神經科有什麼相聯的關係。

人們常常聽到,古代中醫有「十三科」。對,但不同的歷史時期,卻有不同的十三科。

例如,北宋的十三科是:「大方脈、風科、小方脈、針、灸、口齒、咽喉、眼、耳、瘡腫、傷折、金瘡、書禁」。而元代的十三科是:「大方脈、雜醫、小方脈、風、產、眼、口齒、咽喉、正骨、金瘡腫、針灸、祝由、禁」。到了明朝,十三科就是:「大方脈、小方脈、婦人、瘡瘍、針灸、眼科、口齒、咽喉、接骨、傷寒、金鏃、按摩、祝由」。

不同的時代,十三科只是科別名稱有所變更,但基本上都包括了內科(大方脈、小方脈……),外科(瘡腫或瘡瘍、金鏃……),針灸科,禁科。

針灸,在「內經時代」已經相當發達,例如《靈樞》有「九針法天、地、人、時、音、律、星、風、野」的說法。還有,《靈樞》記載的針具有九種,叫做「九針」,它們包括有「鑱針、員針、鍉針、鋒針、鈹針、員利針、毫針、長針和大針」等。

針、灸的重要要素,是「經絡和穴道」。

做針灸時,認對了經絡,治療效果已經得到保證,再認準了穴道,病情就幾乎能搞定了,在《針灸大成.標幽賦》中如此形容: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

【經絡、穴道的命名】

為了使用經絡穴道,必須對經絡穴道命名,經絡有12條,穴道數量超過360個;那麼,古代傳統的醫師們用什麼方式命名經絡穴道呢?

經絡穴道,都可以用陰陽命名,也可以用臟腑的名字命名。

以陰陽命名經絡,如太陽、太陰、陽明……等等。按:人體有12經絡,包括了:手太陽經、足太陽經、手陽明經、足陽明經、手少陽經、足少陽經,手太陰經、足太陰經、手少陰經、足少陰經、手厥陰經、足厥陰經。陰陽也常用於穴道的命名,如陰陵泉、陽陵泉、會陽、會陰、陽池、陰交……等等。

十二經絡和穴道都可以臟腑之名命名。用臟腑命名12經,包括了肝經、心經、脾經、肺經、腎經、心包經,膽經、小腸經、胃經、大腸經、膀胱經、三焦經等。用臟腑命名穴道者,如肝俞、膽俞、心俞、小腸俞、脾俞、胃俞、肺俞、大腸俞、腎俞、膀胱俞、心包俞、三焦俞等等(注1)。

《黃帝內經》自古就有「穴道有365個,以應1年」的說法,那麼多個穴道,陰陽和臟腑都不足以全部命名完畢,於是中醫的先聖先賢們造出每個穴位的名字,而且每個名字都有一定的意義。包括了穴道的作用、位置、重要性……等等。例如百會,這個穴道還有另外一個名字,「三陽五會」,意思就是所有身體的陽氣都在此匯聚。又例如督脈的會穴「後溪」,因為谷和谷之間出現的道叫做「溪」,而這個穴恰好處在前谷和腕谷(常見的穴名是腕骨)兩穴之間,就叫做「溪」,並且它又在前谷之後,所以有個「後」做為它的名字。又例如三里,走遠路之後,針灸它可以再行三里。

在《黃帝內經》已經出現了的穴道很多,例如:天柱、天府、天窗、天牖、天突、扶突、上關、下關、關元、肩解、肩貞、三里、瞳子、浮白、犢鼻、多所聞、眉本、完骨、大迎、巨虛上下廉、曲牙、委陽、喑門、齊(臍)、陰陽蹺。

從「黃帝內經穴道」看,有的是用天地取名的,有的是因為處於身體上不同所在位置取名的,有的是用那個穴位的生理作用取名的。現用「天府」為例說明,「府」有出納藏聚之處的意義,所有天府就是天氣(現在叫氧氣)出納藏聚的地方,肺接受了天氣,它的脈氣從肺的「募穴」中府發出,在天府聚集,它就是肺氣匯聚的地方;正確的說明了這個穴道主要的生理作用是什麼。再舉「窗、牖」為例,它們都是用來做為從房室內見到房室外的交通口,「在牆曰『牖』,在屋曰『囪』(窗)」。「牖」就是在房屋牆上的以木條交叉做成的那種窗戶,「窗」就是在屋上的窗子,應該就是現代人認知的天窗;說明這些穴道和身體與外界的交通相關程度;例如天牖、天窗、目窗等穴道。

其實,經絡和穴道的命名方式,都是非常有序的。應該是那麼久遠以前「內經時代」的醫師,已經知曉許多穴道的重要作用,才有可能那麼有序的賦予正確名字。

穴位名字用到的字眼,常常就是門、戶、窗、泉、池、澤、海……等和洞穴有關的名詞,如神門、曲澤、湧泉等等;要不就是丘、陵、山……等突出地形相關的詞,如丘墟、陽陵泉、承山等等;另外就是天、地、陰、陽……等詞;還有就是和日、月、星宿……等有關的名詞,例如日月、上星、璇璣、天樞等等;還有的時候,可以看到神仙的名字,例如豐隆、列缺等等。(附錄1)(附錄2)

《標幽賦》云:「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意思是有「門」、「海」等名的穴道,能治療五臟六腑病,除了門、海以外,分布在背部和腹部的「背俞穴」、「募穴」(注1)也是治療臟腑病的重要穴道。另一層的意思就是,中醫先聖先賢們,他們賦予穴位的名稱時,早已悉知那個穴位的作用。

在身軀上穴道名字有「門」的,像是「雲門、關門、梁門、滑肉門、箕門、沖門、風門、章門……」,例如雲門,在肺尖附近,治療肺的疾患咳喘等;例如腹部痞硬其狀如梁,乃是五臟積之一種,心之積為「伏梁」(梁即橫木),梁門穴擅長治療它,故名為「梁門」非常適合。這些「門」就是體內臟腑的治療穴道。

在四肢有少海、小海、血海、照海等等名為「海」的穴道,海比池、澤大,是聚集之意;其中,少海是心經的「合穴」,小海是小腸經的「合穴」;所有和血有關的病情而血海擅長治療,尤其是擅長治療婦科病,照海是奇經八脈「陰蹺」的會穴,它在足內踝下,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穴居其中,它又是腎經重要穴道,腎屬水,所以用「海」比喻,天一生水,水能生萬物,澤被四海,類似日月所照;又如果大渴不解,用照海補充腎水非常有效;將它叫做「照海」,滿合適的。

孫思邈云:「神之所藏,各有所屬」,大意是,凡穴名為「府」的,是神之所集;穴名「門」、「戶」的,是神之所出入;穴名「宅」、「舍」的,是神之所安;穴名為「台」的,是神所游觀(注2)。所以,「神門」、「意舍」、「天府」、「氣戶」等穴位名便可以意會了。

在腹部肚臍之下1.5寸,有個「氣海」穴,它是傳統醫學所謂的「生氣之海」。《內經》雲,「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所以應四海者也。十二經水者,皆注東海,東海周環,遂為四海。」氣海穴的主要作用男女不同:「男子以藏精,女手以盛血。又名脖胦、下肓」。有書籍以為,氣海有「上」和「下」兩個,上,指的是膻中穴,下,就是指的氣海穴。

溝池溪谷山海丘陵等詞,明白指出了高低大小等自然地形,用它們來形容穴道的高低大小,也是中醫針灸學家的智慧見解。《通玄指要賦》:「溝池溪谷以歧異,山海丘陵而隙共」。註解雲是,水溝、風池、後溪、合谷。或水溝、天池、太溪、陽穀。承山、照海、商丘、陰陵。或承山、氣海、丘墟、陰陵。

【拼音文字難以形容穴名真實意義】

既然穴道的名字都是有一定意義的,在將中文穴道名翻譯成其它語種時,就存在相當大的困難。

例如百會,顧名思義就是所有陽氣在此匯聚。利用音譯是最簡單的翻譯方式,但非東方語系的人們,聽到「Baihui」不大可能聯想到「陽氣、匯聚」等意義。如果使用意譯,那就得用很多的文字敘述,例如用很長的這個句子「thepointAllYANGQIgathered」形容百會,縱然這麼冗長,可這個詞還是不能完全達意。

頸結喉是一個突起,在頸結喉之下一寸有個穴,名叫「天突」,頸喉結旁邊有一個手陽明經的穴道,「扶突」;在頸喉結突旁邊,所以叫「扶」。大腿上有個穴位「伏兔」,屬足陽明經,當跪坐時在膝上方大腿上見到突起的肌肉,似趴伏之兔,所以有了這個名。「扶突」和「伏兔」兩穴,看中文立即能了解它們的意義以及立刻連想他們處於什麼所在,可如果用音譯拼音,都是一樣「futu」的音,念出來都讓人聽糊塗了。

列缺,指閃電。《漢書.揚雄傳》應劭註:「列缺,天隙電照也。」列缺,也是神名,《幼學瓊林》有「列缺乃電之神,望舒是月之御」。在足陽明經的治痰要穴「豐隆」穴,楊上善註解《黃帝內經太素》雲是「足陽明谷氣隆盛,至此處豐溢出於大絡,故曰『豐隆』。」又,豐隆是神名,有說是雷神、有說是雲師。原指雷聲豐隆之聲,故為雷神名,與列缺(原指閃電)相對舉,用以稱呼這個穴。《幼學瓊林》雲「雲師系是豐隆,雪神乃為滕六」。列缺和豐隆,音譯不能表達,意譯更是必須把故事精髓譯出,是有一定難度的。

可能就是這種拼音的容易混淆,現在西洋人學習針灸,多將穴名隱去,而用代號。代號是用經絡名加上序號,很容易指出那個確切的穴道,是滿有條理的。例如足三里穴,被稱做「ST36」,ST就是胃經,因為胃經有45穴,它是其中第36個,所以用這個代號。用代號應該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只是穴位取名的真實意義讓人不能確切知曉,多了一層完美應用穴道的治病的困難。按:三里穴,能調理手足三陽之氣;而且,古人少坐車,於長途跋涉後,腿酸腳軟,以手指按壓刺激這個穴道,能再行三里。

還有,12經絡每一經都有五個重要的俞穴,它們和五行有關,叫做「五俞穴」,也可以說成「五行俞穴」,分別稱為「井、滎、俞、經、合」。對於特殊病情的治療,必須使用到五行相生相剋的方式;有一種名為「子午流注」的針法,根據不同時辰應用不同的五行俞穴。這裡面,井穴和經穴的中文有它自己的特殊發音腔調且有一定意義,可如果用拼音文字就非常不好分辨了。可見使用拼音的方式學習傳統的古法針灸,有一定的困擾。

【探討使用於穴位名的字義】

使用於穴位名的字,都具有深度內涵。用在氣血出入口字義的,例如門、戶、窗、牖、關,用在水的出入口字義的,例如井、池、澤、海等等。每個字詞都有涵義,現試以幾個用於穴位名的字做為探討的對象,做一點敘述。

門戶,是守護在房、屋、室外的出入口。一扇的叫做「戶」,兩扇的叫做「門」。引申看,戶小於門,在內的為戶、在外的為門;用於穴道的命名,以「戶」為名的較小,有「氣戶、腦戶、魄戶、子戶(氣穴)」;以「門」命名的較大,有「雲門、神門、石門、殷門、關門、梁門、滑肉門、箕門、沖門、風門、魂門、肓門、金門、胞門(氣穴)、幽門、郄門、液門、耳門、期門、章門、啞門、京門、命門、頂門(囟會)」。

門戶上有橫閂的,叫做「關」,引申意義有更大的門、有國和國之間的出入口的意思、有要會的意思、也有關閉的意思,另外還有關節的意思。以「關」命名的穴道,有「關門、石關、關元、外關、下關、上關、陽關、髀關、膈關、膝關」。中醫的看法,關還有肚臍邊緣部位的意思,《申鑒》曰:鄰臍三寸謂之關;所以腹部肚臍邊緣的石關、關元、關門都是以此命名的。(附錄2)

【取穴法;取穴難,智者教導尋穴的方法】

資質和知識水準較低的醫生,以前叫「粗工」,現在叫「赤腳醫生」。醫師的工作繁忙,有時不能照顧所有患者,訓練一些對醫療有興趣卻資質不算好的大眾,讓他們簡單的學習一些幫人治療簡單病症的方法,減輕醫師的工作負擔。這種粗工學習尋找穴位確切位置可能有些許困難,聰慧的醫師教給粗工一些口訣,就能擔負起部分簡易的治療。例如「崔氏取四花穴法」、「騎竹馬灸穴法」。

茲選取一些這樣的取穴法,可見聰慧古人醫者之一斑。

1、四花穴,即膈俞、膽俞四穴,治男婦五勞七傷,氣虛血弱,骨蒸潮熱,咳嗽痰喘,羸痼疾。

《針灸大成.崔氏取四花穴法》用蠟繩量患人口長,照紙四方,中剪小孔,別用長蠟繩踏腳下,前齊大趾,後上曲橫紋截斷。如婦人纏足,比量不便,取右膊肩穴貼肉,量至中指頭截斷,卻絡在結喉下,雙垂向背後,繩頭盡處,用筆點記,即以前紙小孔安點中,分四方,灸紙角上各七壯。

按∶四花穴,古人恐人不知點穴,故立此捷法,當必有合於五臟俞也。今依此法點穴,果合足太陽膀胱經行背二行膈俞、膽俞四穴。《難經》曰∶「血會膈俞」,疏曰∶「血病治此」。蓋骨蒸勞熱,血虛火旺,故取此以補之。膽者,肝之腑,肝能藏血,故亦取是俞也。崔氏止言四花,而不言膈俞、膽俞四穴者,為粗工告也。但人口有大小、闊狹不同,故比量四花亦不准,莫若只揣摸脊骨膈俞、膽俞為正,再取膏肓二穴灸之,無不應矣。膈俞:在七椎下兩旁,去脊各一寸五分。膽俞∶在十椎下兩旁,去脊各一寸五分。膏肓俞∶在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兩旁,去脊各三寸,四肋三間。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網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319/38118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