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脫實向虛」的財富征伐運動 樓市瘋狂可能只是前奏?圖

當30年後人們回望這一時期的經濟圖景時,2015年如果留給他們印象最深的是驚心動魄的股災,那麼2016年,眼下正在上演的排山倒海般的「脫實向虛」財富征伐運動必定會讓他們倍感驚異。時事評論員川浦晟:江澤民以悶聲發大財為治國方針,放水刺激經濟,造成大陸樓市等泡沫嚴重,製造業失去競爭力,經濟增長動力全失。企業無心搞實業,轉而投機炒作,國有企業參與炒房,銀行參與炒股,銀行巨額壞帳已成為中國金融危機的不定時炸彈。

當30年後人們回望這一時期的經濟圖景時,2015年如果留給他們印象最深的是驚心動魄的股災,那麼2016年,眼下正在上演的排山倒海般的「脫實向虛」財富征伐運動必定會讓他們倍感驚異。

對於一個健康的經濟體來說,應該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各得其所,但現在,大量的資金不流向實體經濟,而歸於虛擬領域。

「脫實向虛」,是談論中國經濟現狀迴避不了的字眼。資本因逐利而冒險,因瘋狂而失序。決策層顯然已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手段頻出,正面狙擊。

值得警惕的是,現在的「脫實向虛」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錢流入樓市股市被稱為典型的「脫實向虛」,但現在,即使流入樓市的錢,也不干房地產的事,而是去炒作資本市場。流向金融領域的錢,不做主業,而是傾向於短期炒作。

「脫實向虛」,2016年這場席捲多個層面的財富征伐運動,會把中國經濟帶向何方?這場狙擊戰能否扭轉局面?

1兩個史無前例的數據:「脫實向虛」很嚴重

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歷史中,這樣一場「脫實向虛」的財富征伐運動極為罕見。在以前,通過資本運作成為暴發戶的大有其人,做生意不如炒樓賺錢早有耳聞,但是,今年接連冒出的幾個史無前例的數據,顯示出眼下蔚為風潮、愈演愈烈的「脫實向虛」運動有點不一樣。

這裡僅舉兩個數據即可說明問題:

1.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直線下滑

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的「墜崖式下滑」,是今年中國經濟最令人措手不及的一個變動。原本穩穩噹噹保持在兩位數增速的固定資產投資,今年1-7月竟滑落至2.1%,形勢之被動,相當少見。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增速近乎停滯僅是表象,背後涌動的現實是,民間不敢再像以往那樣花大把錢用於實業投資了。民企撐起的絕不僅是中國經濟的半邊天,長此以往,實體經濟恐怕有失血之虞。

2.個人房貸大爆發

「企業大筆囤錢居民拼命買房」,這一景況正與「脫實向虛」一拍即合,反映在信貸上,則演變為如此畸形的數據:7月央行新增人民幣貸款4636億元,其中,住戶部門新增貸款達4575億元。

要知道,過去五年每年的新增貸款中,房貸占比均低於40%,企業貸款才是大頭。

(數據來源:央行)

只有到了今年7月份,而居民主要用於買房的新增中長期貸款(絕大部分為房貸)居然覆蓋了幾乎全部新增貸款。在改革開放的經濟史上,這恐怕還是頭一遭。

(數據來源:央行)

也就是說,企業借錢投資的動力消失殆盡,而居民借貸買房的熱情無比高漲。以前出現過企業借貸少的情況,也出現過居民爭當房奴的情況,但由房貸來撐起全部新增貸款的情況,極為罕見。

與其說大家買的是房子,不如說賭的是樓價上漲的預期。樓價上漲與心理預期具有自我強化的特異功能,房價的雪球越滾越大,泡沫的表面越撐越薄,而實體產業則在寒冬中日漸萎縮,一冷一熱,經濟運行的失衡昭然若揭。

2新財富征伐運動:衝鋒者、突擊者、後援隊、跟隨者

如果把2015年的股災視為一場事故的話,那麼,眼下的「脫實向虛」則更像是一場前赴後繼、戰火熊熊的財富征伐運動。這場運動涉及面極廣,從受薪階級到深藏不露的資本機構,都參與其中,並且在行進鋒陣中有不同分工,扮演角色各異。

凡運動必有先行者、鼓動者和急先鋒,也有後援軍和跟隨群體。總體而言,在這場「脫實向虛」的行軍大隊中,我們發現基本上有四類角色:

1.衝鋒者:險資

2.突擊者:地產資本

3.後援隊:銀行、信託機構

4.跟隨者:普通民眾和中小企業

1.衝鋒者:保險資本

衝鋒者起到的是領頭羊的角色,他們沖在最前面,並且必須有所斬獲,才能吸引後來者加入。目前看來,這一角色非險資莫屬。

從低調行事到在萬科股權之戰中曝得大名,寶能系去年年末以來,以一系列的資本運作,試圖藉助高槓桿實現對國內第一地產企業的鯨吞,讓人看到了險資的野心和實力。

寶萬之爭結局尚未水落石出,但從房地產起家、2012年後玩起資本遊戲的寶能對萬科發起的挑戰,顯然是險資「脫實向虛」的代表作。

寶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最近一年,資本市場最重大的變化之一,就是1.7萬億險資的入市,他們似乎對保險主業不再感興趣,反而對高風險的資本冒險樂此不疲。

最近一年福德生命人壽舉牌浦發銀行、陽光人壽入股中青旅遊、安邦圍獵金融街都堪稱經典戰例,險資目前持有股權的上市公司股權高達723家。險資頻頻舉牌的背後,是萬能險的泛濫、短貸長投的賭博,是實業遭冷落、金融資產價格加倍膨脹的異常。

險資進進出出,在資本股權市場掀起一陣陣風暴,自身市值亦完成一輪脫胎換骨。

之所以說險資是這場「脫實向虛」運動的急先鋒,不僅因為險資下手早(2014年就已經開始局部行動,以寶萬之爭為標誌性事件,2015年下半年開始開啟密集攻勢),斬獲多,而且險資的冒險性格和激進策略堪稱這場「脫實向虛」運動的最佳寫照。

險資在資本市場如入無人之境,把高槓桿遊戲玩得爐火純青,他們如魚得水,就是對「脫實向虛」運動的最好號召。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險資充當急先鋒的角色已經引起上層注意。

最近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撂下一句狠話:「這幾年,少數公司進入保險業後,在經營中漠視行業規矩、無視金融規律、規避保險監管,將保險作為低成本的融資工具,以高風險方式做大業務規模,實現資產迅速膨脹,完全偏離保險保障的主業,蛻變成人皆側目的『暴發戶』、『野蠻人』」。

2.突擊者:地產資本

某種程度上,沖在「脫實向虛」最前線的隊伍分為兩路,左翼是以寶能為代表的、財大氣粗野心不小的險資,右翼是以恆大代表的地產資本。

對地產大型企業來說,大興土木的時代已經過去,原有的拿地建房模式獨木難支。於是,轉戰資本市場,通過炒股和併購實現資產的繼續膨脹,便成了順理成章的選擇。房地產金融化是大勢所趨,但如今卻異化為房產企業爭相恐後的「脫實向虛」。

當下地產企業的共識是:「買地不如買公司」。8月份恆大入股萬科和今年房地產併購案烽煙四起,皆與此有關。

恆大的行動頗具代表性,2016年第一季度恆大躋身8家A股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東,第二季度2家,第三季度3家,季季有斬獲。

資本手段高明的許老闆,不用競拍拿地,也不用苦心建房,但通過精心收購,恆大系已經悄然枝繁葉茂。尤其是,通過今年實現控股凱城,恆大獲得了近60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拿下廊坊發展,恆大又獲得巨量的優質土地,提前坐享京津冀都市圈的未來紅利。

不唯恆大,融創上半年有超過一半的項目儲備通過併購獲得,綠地將2016年定位「併購之年」、中海大手筆併購中信,這些跡象在在顯示,國內房地產企業已經進入了「資產管理」時代。

隨著一線城市土地供應量銳減和三四線城市出現驚人庫存,拿地建房恐不再是房地產企業的頭等大事,在資本運作中坐等市值放大才是眼下讓房企趨之若鶩的最大誘惑。地產資本的注意力從原本主營業務逐漸轉移,近兩年熱衷於炒地皮、搞併購,無疑對愈演愈烈的「脫實向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3.後援軍:金融機構

險資和大型房企在「脫實向虛」運動中充當先鋒,他們之所以敢斗膽採取激進策略,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部分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的資金補給。

在寶能圍獵萬科、恆大「買買買」和各地地王頻現的身後,我們都不難看到高槓桿的存在以及銀行、信託、私募等機構的加持。他們是後援軍。後援軍不屬於高調角色,但任何一場戰鬥,沒有他們便無法開打,因此,後援軍的角色不可小覷。

各行各業都在抱怨賺錢難,對金融機構來說,把錢投向實體經濟和中小企業等同於低報酬率和高風險,相反,與險資、地產資本合謀,先知先覺地參與到「脫實向虛」財富征伐運動中獲取高報酬率,是現實考量之舉。

7月份,銀監會召開會議,警告要「重點嚴查熱衷當通道、做過橋、加鏈條,資金『脫實向虛』的行為。」看來,這個後援軍也引起了高層的注意,並採取了適當的措施。

4.跟隨者:普通民眾和中小企業

站在高處俯瞰這場「脫實向虛」運動,可以看到前後兩大方陣,第一層方陣由險資、房企、以及一些金融機構構成,春江水暖鴨先知,提前行動,猛烈進攻。

在第二層方陣,我們看到的則是人頭密密麻麻攢動,人群緊跟隨在衝鋒者和突擊者身後的圖景。他們是唯恐房價暴漲、四處籌錢買房的普通市民,他們是放棄工作、專職在家炒股、炒期貨和炒外匯的個體投資者,他們是停止貸款、減少工廠投入後把錢存在銀行吃利息或在一二線城市投資買房的中小企業主。

由於信息獲取後知後覺,加上資金有限、集體行動成本大,單打獨鬥的普通民眾和中小企業只能位居這場「脫實向虛」運動的第二方陣。填滿他們內心的,與其說是獲取財富的欲望,不如說是在財富漩渦中被拋棄的恐懼。

3嚴重性:房產企業有錢但不再開發投資了

對中國經濟來說,「脫實向虛」其實並不是新問題,四年前即2012年,「脫實向虛」也一度引起熱議。當時,我們可以在官方媒體上讀到這樣的新聞:

1.2012年1月,總理溫家寶人民日報刊發署名文章,指出要堅決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

2.2012年2月,新華每日電訊發表文章《社會資本為何「脫實向虛」》

3.2012年9月,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圈地賣房賺大錢誰還有心搞實業》

彼時的一些情況跟今天類似:企業家無心實業、居民爭相買房、社會資本流向股市樓市。也許有人會覺得,當時中國經濟不也挺過來了,「脫實向虛」並非大問題。不過,很多人可能忽略一個關鍵點,而正是這個關鍵點的不同,註定了本次「脫實向虛」的嚴重性。

2012年,雖然人們擔憂「脫實向虛」,但是,那一年,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24.8%(是2016年上半年增速的9.5倍);房地產投資增長率也有16.2%(是2016年上半年增速的2.7倍),且高於當年10%的商品房銷售額增速。

也就是說,4年前雖然「向虛」,但「實」的基礎還比較牢固,新增動力還在,房地產商賣完房子後還在繼續拿地建房,加大開發投入(而不是當下所見玩起了資本槓桿)。

眼下,我們看到的情勢則是,還是有很多人在買房,房地產商的銷售業績蹭蹭蹭往上漲,在政府的助力下去庫存可謂立竿見影。不過,詭異的是,當房地產企業把以前建好的房子賣出去後,卻不願意再繼續加大投資開發了。

2016年,國內的房地產投資累計增速停留在個位數,而銷售額增速則基本不低於40%。如此巨大的剪刀差,釋放的信息再明顯不過:房地產企業不差錢,但再去投資房地產卻十分吝嗇!

回看過去十年的房地產投資和銷售增速,可以發現投資增速多數時間是高於銷售增速的,即使2008年由於國家實行強刺激,銷售增速一飛沖天,房地產投資的增速還不至於掉鏈子。而眼下的現狀則是,房地產銷售增速與2009年的高峰可媲美,但投資增長卻降至冰點。

房地產也分虛實之分。如果房地產商賣房之後依然在投資建房,那麼對整個實體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可小覷;但如果按照眼下的趨勢,房地產企業銷售額創了新高,用於再投資開發的數額卻增長有限,甚至要縮水,那麼多出來的錢,要流向哪裡?

以前我們可以說大部分還是流向實體領域,地產資本為建築業、設計業、工程機械業輸血;然而,面對今年極高的銷售增速和極低的投資增速,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除了地產資金「脫實向虛」的黯淡圖景之外,我們還能看到什麼呢?

「脫實向虛」財富征伐運動轟轟烈烈,然而,潛伏的危機不可小覷。

4必須重視的警告聲

隨著最近兩個月各項令人憂心的數據的出爐,「脫實向虛」逐漸成為業界、學界聚焦的話題。

其實在今年4月份,央行有關官員還表示,「脫實向虛」並無數據支撐。不過,進入下半年,隨著銀監會主席、證監會副主席以及中央媒體人民日報、新華社針對「脫實向虛」紛紛有所表態或報導,「脫實向虛」得到了官方層面的正式回應。

這是中國無法迴避的一道坎。「脫實向虛」固然帶來資本的盛宴、樓市的狂歡,但若因此忽視其危害,將會葬送中國經濟改革的前途。

目前來看,對「脫實向虛」危險性的警告,主要分為「五論」:

1.資產價格泡沫論

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警告:

在實體經濟整體收益下滑的狀態下,金融性或投資性的收益下滑得沒有那麼快,人們就會出現短期的投機行為,大量的資金脫實向虛,進入虛擬經濟,就會把資產價格炒起來,從而形成未來資產價格進一步上漲的預期。

從目前一二線城市的房價來看,已經脫離了絕大部分普通人的承受能力。「脫實向虛」運動只會進一步吹脹資產價格泡沫,泡沫越膨脹,距離破滅的時刻就越近。

2.產業空心化論

「脫實向虛」對金融產業不一定是好事,對實業卻一定是壞事。當人才、輿論和資金都轉向資本炒作的時候,實業的萎靡是無可避免的後果。而產業空心化,是中國崛起的不能承受之重。

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左小蕾近期便指出:

金融領域目前最大的風險和隱患就是「脫實向虛」。中國經濟現在較大的風險就是不夠「實」,這會導致產業空心化,帶來資本市場的泡沫。

「脫實向虛」前進一步,實業活力就後退一步。

3.貧富分化論(中等收入陷阱論)

在一二線城市,未來的貧富階層某種程度上變成了「有房階層」和「無房階層」,房價,成為不同階層之間跨不過的天塹。「脫實向虛」的結果,推動了資產價格上漲,進一步加劇社會分化。

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敦和資管首席經濟學家徐小慶,他認為金融資產的過快上漲會加劇貧富差距。

類似的警告來自滙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他表示:

一個人口大國在人均收入還不到已開發國家七分之一的階段,過早出現「脫實向虛」、「去工業化」趨勢,不是一個好現象。因為中國未來可能面臨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如何繞過中等收入陷阱。這種「脫實向虛」的趨勢不僅不利於繞過「中等收入陷阱」,反而會增加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

4.阻礙「供給側改革」論

「供給側改革」是未來中國經濟改革最重要的戰略,這項改革成功的關鍵,在於把資金、人才和需求引導至新興產業、符合消費升級的新領域。中國實體經濟還有很多短板要補,眼下亟需的是再工業化或工業升級,而絕不是去工業化。

「脫實向虛」更深層次的危險性在於,它會導致實體產業的「供給側」無人願意改革,無資源用以改革,最後會導致「供給側改革」的宏大戰略淪為鏡中花水中月。

8月15日,高層智囊、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在人民日報發文稱:

使資源更多地流向創新活動。儘管當前服務業所占比重已超過製造業,但製造業仍然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所在......服務業中的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等極易形成經濟泡沫,吸引大量資源脫實向虛,削弱創新發展的能力,甚至導致金融和經濟大幅波動,嚴重破壞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必須高度警惕、及時抑制各種形態的經濟泡沫,把資源儘量引導到有利於促進創新、提升要素生產率的領域。

5.「系統性危機」論

現在中國經濟和金融市場最怕的不是區域性危機,而是系統性危機,區域性風險易於控制和轉移,但一旦系統性危機爆發,則其走嚮往往超過掌控範圍。

總的來說,現在的「脫實向虛」還屬可控範圍,但其隱患不可不查,如果任由其像病毒一般滲透進各個角落,不僅會抽空實業的信心和資源,而且會像美國次貸危機一樣產生全局性影響。

5十字路口

在美國2007年爆發次貸危機之前,在日本90年代經濟泡沫破滅之前,都曾上演過「脫實向虛」的大戲,但無一例外,財富的煙花散盡之後,迎來的是沉重的打擊。

歸根到底,大國必須以實體經濟為本,金融業必須以實體產業為依存,小地方如新加坡、香港的「脫實向虛」或許可以培育為地方的金融產業支柱,但中國、美國、日本是不可能的,任由「脫實向虛」的野馬亂奔,結局可能一發不可收,金融危機可謂殷鑑不遠。

而眼下,中國經濟就站在這樣一個十字路口上。

不過,過分悲觀也沒有必要,可以看到有關部門的反制措施正在出手。

7月份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明確提出要「抑制資產泡沫」,劍指資本炒作,其意味不言而喻。最近兩個月,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管理層紛紛公開表態,要遏制資本「脫實向虛」的傾向。

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是,8月份保監會全面收緊萬能險在市場的流通(萬能險可是寶能和恆大在資本市場上有恃無恐的一大利器),多家金融機構已暫停中短期萬能險品種的銷售,且額度大幅收緊。

保監會大刀一落,砍掉了「脫實向虛」運動領頭羊的重要輸血管道。從最近兩個月人民日報、新華社的預警來看,狙擊戰才剛剛開始,更重磅的反制措施還在後頭。

歷史是由人書寫的。30年後,人們在回望這一時期的經濟圖景時,2015年留給他們印象最深的是驚心動魄的股災;當時間刻度來到2016年,他們會為中國及時糾正「脫實向虛」財富征伐運動而感到慶幸嗎?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新浪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910/800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