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為什麼中醫開的是「方」不是「圓」?中醫用方 必有側重

什麼是「方」?說說我對「藥方」的理解。

所謂「方子」,就是醫生把一些中藥放在一起,配伍使用來治病,為什麼是「方」不是「圓」呢?其實這中間的含義就是醫生開藥一定要有所側重,千萬不能圓圓滑滑,顧忌所有,全部顧忌到了,也就一樣都治不好!

我認為中醫的每一個處方都應該有明確的方向,張仲景《傷寒論》之所以能成為方書之祖,就是因為他的每個方都有明確的方向,所以臨床應用時加減一點要謹慎,經常遇到很多醫生,剛開始用原方效果很好,時間長了想自己加減一下,反而效果差了,這就是對方劑的應用方向把握不到位的原因,就以桂枝湯和桂枝加芍藥湯來說,兩者雖然藥味一樣,但是因為桂枝加芍藥湯倍用芍藥,所以兩者方向截然相反,一個能解表並實表,一個能引氣入里,所以,中醫用藥,儘管只是調整了一下藥物的比例,但就完全改變了方子的作用。

再舉一例,同樣是溫化水飲,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是由桂枝湯去生薑、大棗、芍藥加茯苓、白朮。主治心下逆滿,氣上沖胸,頭目眩暈,身振振搖,短氣心悸,咳喘,嘔吐清水痰涎。多用於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急性心包積液、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等。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是由桂枝湯去芍藥、生薑,加茯苓。主治臍下悸動或心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多用於治療奔豚、癔症等。他們之間雖然大方向相同,但是由於一兩味藥的差異,使得每個方都偏向不同,作用也就不同。

再同樣的下法,三個承氣湯也是以微小的藥物變化而改變整個方劑的方向。張仲景能準確把握住一個人的氣機偏差,用幾味藥按一定的比例配伍成一張可以糾正氣機的方子,方向非常明晰。

但是如果我們自作主張,在方子上亂動手腳,就很容易打亂方劑的方向。任何的加減都會改變一個方子的方向,但大部分中醫生已經不知道自己是在開方,而是頭痛開頭痛藥、脾虛開補脾藥,一堆藥一旦沒有了方向,就如同烏合之眾,雖多能有何用?

有人說承氣湯方雖好,但沒有照顧脾胃;或說小青龍湯方雖好,但易化燥傷津;或說小柴胡湯方雖好,但升舉太過等等,於是擅自加減,自以為聰明。

我認為這些在方藥上指手畫腳的醫生皆是連最起碼的什麼是「方」都不懂,根本不知道方必須以「偏」才可以治病,也不明白處方之關鍵在配伍,如果在承氣湯上加補脾胃的藥,小青龍湯加潤燥藥,小柴胡湯加降氣藥,那這個方的「偏」就徹底變了,甚至成了平和的一鍋粥。

老虎之所以兇猛,就是依靠其尖銳的牙齒、鋒利的爪子,如果掰掉虎牙、拔下虎爪,那還不如直接養貓算了。用方亦是如此,用一堆藥制住方的偏性,使得承氣湯不下、小青龍湯不溫化,那這個處方怎麼會管用?

古人言「方藥不傳之秘在量上」,所言非虛,方就是靠不同藥、不同量的配比產生往一個方向的偏,藥容易掌握,而這種把握處方方向的本領不易學到。

欲以經方臨床,就需對每一個方的方向有明確的把握,對方藥加減引起方向的微細變化亦要詳細掌握,如此方可臨床,否則殺人如挺刃。

我剛上臨床時,喜歡在經方的基礎上配伍一些特效藥,如用小柴胡湯治療失眠病人就加點酸棗仁、夜交藤等,治療胃酸多的病人就加些黃連、瓦楞子等。用了一段時間,起初療效還不錯,我也得出了一些經驗,但後來越用效果越不好,有些病人吃完加過藥的經方後說效果不好,於是我又改用原方,發現效果很好。

後來經臨床驗證,越來越確定原方的效果優於亂加減,這時我才真正明白方的治病原理。於是我就老老實實的臨摹張仲景的處方,加減亦按張仲景的要求加減,慢慢有了穩定的療效和穩定的病人群,對每一個方的治療方向也越來越清晰,用藥也越來越少,療效卻越來越好。有很多經方,我一開始把握不住方向,就先把症狀背下來,一點點的實驗,如此三年,張仲景百餘方幾乎用遍,對方與方微小的差別也有所體會,現在才敢放手依法組方,亦取得不錯的效果。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國醫視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201/1403766.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