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政黨 > 正文

雷頤:決定王朝存亡革命成敗的 是商人的態度

「實業之發達,必持有完備之法律,以為監督保障。 大陸各種已舉之實業,旋起旋滅,非法律不備,即用法不善,有以蹙其性命。」

這是商業的基本規則,也是晚清商人的切身感受。所以,他們再不甘心「視官宦如帝天」的地位,他們的認識由淺而深,有此認識的人數由少而多,越來越積極地參加立憲運動。

其最終目的,當然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基本權利、是為了商業的根本利益。要言之,在沒有憲政的語境下,商人「在商言商」必然會要求立憲,而商人要求立憲,也就是「在商言商」。

▍中國的傳統不是製造一個更好的捕鼠機,而是從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權。

1932年就到了北平城的美國學者費正清,一生以中國為研究對象,商人階層當然是他關注的一個群體。在《中國與美國》一書中,他充滿困惑地寫道:「一個西方人對於全部中國歷史所要問的最迫切的問題之一是,中國商人階級為什麼不能擺脫對官場的依賴,而建立一支工業的或經營企業的獨立力量?」

為了更形象地描述看到的景象,費正清用了捕鼠的比喻:「中國商人具有一種與西方企業家完全不同的想法:中國的傳統不是製造一個更好的捕鼠機,而是從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權。」

政治權力對工商業階層的打壓,是中國數千年專制社會的典型特徵,歷史學家雷頤認為,市場經濟的中堅力量,商人階層對官場的嚴重依賴,是晚清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性原因。

其實,無論是鄭觀應,還是南通商人張謇,都對大清朝表達過類似的觀點。然而,大清國不懂反思,不僅亡了自己,也把中國拖入了革命和暴力的深淵。可是現在,我們的反思夠徹底嗎?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默存格物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105/1520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