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黃帝內經論「防治瘟疫」的智慧

博士提倡「9分養1分治,規律的作息和健康的飲食是保持好身體的前提」。

在這個冬春交接之際,出現全球大範圍的新冠流行,我們有必要從中醫四季養生方面作一些學習,便於以後的養身和調理。

冬天養護的重點問題,我們看看歷代經典記載:

《素問·金匱真言論》云:「夫精者,生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藏。」

《素問·金匱真言論篇第四》:「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此平人脈法也。」

《靈樞·論疾診尺第七十四》:「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故曰:冬傷於寒,春生病熱;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腸僻,夏傷於暑,秋生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是謂四時之序也。」

一、古代溫病如何而來?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這一句出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全文是:「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在內經本篇中,願意本來是揭示重陽必陰、重陰必陽的理論,但在明末清初卻成為創立學派的理論基礎。

要想正確理解這句話,必須與內經另一句關於伏氣溫病的話聯繫起來對看,那就是:藏於精者,春不病溫。聯繫的要點,在於一個傷字,這裡說的是傷,而不是中,前賢有言,冬傷於寒,其不即病者,至春發為溫病。寒為陰邪,這其性凝滯,最傷陽氣,寒邪的這兩個性質是在不同情況下起作用的。

比如,一個飽食重裘,藏於暖室之中的人,陽氣充足,但偶然外出,正遇天氣遽冷,人之小陽不能抵禦天之大陰,陰氣直中,病來迅速,其中於表者,就是傷寒,中於里者,就是中寒,這兩種情況都不會對腎中之精產生大的損傷,因此治療起來也相對的比較快。但是一個饑寒交迫的務工者,整天在寒風裡勞作,因為適應,所以一般不會產生寒邪突然中人的情況(如果產生,基本上也就凍死了,杜甫詩云:路有凍死骨),但是這些人飲食不保,又是靠什麼來抵禦寒冷呢?靠的是自我燃燒,也就是消耗腎中存儲的精微,一天一天,腎精逐漸損耗,必然就會難治、潛伏於陰分,隨著春天來臨,天地陽氣生發,人之相火得天陽之助,騰躍而上,直撲高原,所以發為溫病。

當然得補充的是:在務工的人,如果突受巨寒,也會患傷寒或中寒之病,在內保暖者,如果縱慾過度,損傷陰精,也會發為伏熱溫病。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整個冬天都溫暖如春,天之陽得不到地之陰之濡養含蓄,到了春天,天之陽就會過度升發,從而引發普遍的陽熱性疾病。

二、如何防治疫病?

雖然我們控制不了氣候的寒與溫,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各種行為調節身體內環境,增強體質,抵禦外邪。

1、藏經

藏精,就是貯藏陰精,以達到養精蓄銳、斂陰護陽的目的。冬季的「藏精」,也指「有形之精」,即不要過度消耗腎精,性生活要適當,不要頻繁。藏精的同時,要注意養陰,涵養人體的陰氣,儘量避免劇烈運動、過度勞作。在飲食上,要多補充營養豐富的食物,比如魚類、雞蛋、乳製品等等,辛熱耗陰的食物,比如辣椒胡椒等,儘量少吃。

2、補腎

「冬令進補,翌年打虎」,這個諺語說明了冬令進補的重要性。而冬季進補,最關鍵的就是補腎。這不僅因為冬季在五臟上和腎相對應,還因為腎藏精、生髓,在人體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黃帝內經》認為腎臟為「作強之官」,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部長,搞基礎建設的;它不把人體的基礎建設搞好,其他所有單位都無法在人體這個大廈內「辦公」。補腎也是有原則的,不能亂補。

第一個原則是「補陽為先」。現代人多腎虛,但很少出現單純的腎陰虛或者單純的腎陽虛,陰陽兩虛者更為常見。對陰陽兩虛者,首先要補陽。這是因為,陽氣是人體生存的根本,沒有了陽氣,人的生命也就不存在了。再者,補腎陰的東西,多為性寒之品,需要陽氣的鼓動才能發揮作用。在人體內部,和陽氣相比,陰氣的「物質屬性」更為明顯,不像陽氣那麼虛無。如果把陰氣比喻為具體的汽油,那麼,陽氣就是相對虛無的點火系統、燃燒方式。汽油如果沒有點火、燃燒,不會產生任何能量。陰氣也只有通過陽氣來「點火」,才會發揮自己的效力。

第二個原則是,脾胃不佳的,補腎之前先補脾。如果脾胃不好,補腎的食品吃得再多,吸收不了,吃了白吃。中醫有「虛不受補」之說,也是這個意思:人體如果某些器官機能衰弱,即便吃了補品,恐怕也「消受不起」,難有效果。所以,脾胃等消化系統運轉正常,是飲食補養的大前提。在諮詢醫生後,採用太子參(或者人參、黨參)、白朮、扁豆、山藥、蓮子、茯苓、砂仁、陳皮、炙甘草等藥組成的方劑,具有調理脾胃之功效。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中醫女科加博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118/154693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