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胡適先生的加拿大軼事

中國著名學者胡適先生一生堪稱傳奇,馳騁於史學、文學、哲學諸多領域,著作等身,彪炳史冊。清末民初時期,他得風氣之先,倡導白話文與文學改良,遂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與其早年海外留學經歷及所接受西洋文明之影響不無關係。他在美國度過了近27年的光陰,一生幾次途徑加拿大,參會或觀光,足跡遍及諸省。抗戰時期,他還應邀到訪加拿大的幾個城市,發表演說,呼籲加拿大政府與學界聲援與支持中國抗戰,深得人心,功莫大焉,享譽海外。他還分別接受過麥吉爾大學頒發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和多倫多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在加拿大留下了許多文字及墨寶,早已塵封在歷史的碎片裡,如今史海鉤沉,重新打撈出來,整理成篇,但因篇幅所限,謹此舉偶,以饗讀者之朵頤。

近年來,海內外的胡適研究已成為顯學,發表的論文和專著汗牛充棟,成果纍纍。雖然研究方向各異,敘事迥然,但其中獨立思考的精神,探究原貌的努力,關照現實的睿智,卻是息息相通的。在國內大學裡,不少文科碩士和博士生還以胡適作為選題,撰寫他們的畢業論文,可謂洋洋大觀。然而在這一研究領域,鮮有涉及胡適在加拿大留下的足跡及軼事,偶有敘述,多為片言隻語。當然,這也歸因於年代久遠,史料極為匱乏。其實,胡適的早期人生軼事並非付諸闕如,散見於他的日記,信札以及當年同輩學者及友人回憶錄里,尤其是他的歷次加拿大之行,均有詳細記載,乃是那段歷史之佐證。通過比勘不同版本的歷史敘事,或可澄清以往關於胡適修身進德的許多誤讀。

如今可查閱的史料記載,胡適第一次登陸加拿大,是在1917年6月20日。彼時,他已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完成博士學業,乘火車從紐約抵達溫哥華,準備於次日在二埠(今新西敏市)菲沙河碼頭乘日本《皇后號》回國。之前他在5月22日通過他的博士論文答辯,29日便向美國哲學家,恩師杜威辭行,踏上回國之行。那一次是途徑加拿大,預訂的船票是6月21日。

胡適日記里的落基山風光

關於這次旅程見聞,胡適在日記里寫道:「十九日晨起,火車已入加拿大之落基山。落基山貫穿合眾國及加拿大。吾來時僅見南段之山,今去此乃見北段耳。落基Rocky者,山石犖确之意。其高峰皆石峰無土,不生樹木。山巔積雪,終古不化。風景絕佳。所附諸圖,僅見其百一而已。」這是一段生動的風光描寫,由此「吾來時,今去此」一句可推斷,胡適在這之前,1910年赴美留學途中,也曾取道溫哥華。七年之後的回國之旅應是第二次入境加拿大,他的早年美國康乃爾大學同學,作家,教授陳衡哲女士在自己的回憶錄里亦述及晚清末年胡適曾途經溫哥華,去美國留學一事,均可佐證第一次登陸日期的歷史誤讀。

在胡適筆下,落基山脈在加拿大一段的風景比在美國的那一段的景致好得多,應是不虛之言。大凡去過的遊客應有此體會,森林植被,雪山峽谷,湖泊冰川主要集中在加拿大這一邊,橫貫東西的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長達近五千公里,其中最為險峻的路段,穿越這些景區,由華工修建,功垂史冊,彪炳千秋,亦是例證。除此而外,胡適日記里還有描述:「尼亞加拉大瀑布,從加國這邊眺望,視野開闊,景致更為壯美。」這一句佐證了他也曾到過多倫多遠郊的美加邊境,遊覽尼亞加拉大瀑布。前輩學問大家如此抒情感懷,令筆者頓生一種歷史滄桑感,江山歲歲依舊在,斯人不知在何方?

胡適留在加拿大的情書

回望歷史,胡適於1910年考取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取道加拿大溫哥華,赴美國留學,彼時年方18歲,血氣方剛,歷經七年之癢,終於修得正果。早期留美生涯對胡適無疑是一生思想形成的關鍵階段,也是胡適一生中最不為人所知的一個階段,如今能夠參閱的資料甚少,但尚可從他的同學及友人回憶文字窺探到思想及生活履跡。謹此舉偶如下:

1917年6月20日,胡適到達溫哥華,準備於次日登船回國。臨行前,胡適給他的美國女友韋蓮司(Edith Clifford Williams)郵出了一封英文信函:(中文譯文)「離開你,不是一件易事,你的友誼豐富了我的生活,也深化了我的生命,想起你就讓我喜悅!」韋蓮司不僅是胡適早年留學美國時認識的女友,也是胡適的終身女友,其為「達達」藝術流派畫家,在胡適的眼裡,她「學識豐富,獨立、自主,見解超群」。胡適與其交往整整50年,彼此之間情誼不可謂不深厚。兩人初識於1914年前後,曠世的情誼持續到1962年胡適逝世。1917年胡適取道溫哥華回國,是他們相識之後的第一次分別,韋蓮司無時無刻不在眷念他。年輕的胡適揚帆歸去了,韋蓮司留在了自己的家鄉。她默默地注視著大洋彼岸的胡適,聆聽著胡適結婚生子、母親去世的消息,關注著胡適參與和發起的所有文化大事件,如今台北的胡適紀念館,珍藏著她給胡適的許多書信原件,讀者尚可查閱其中的浪漫故事。

胡適1917年回到久別的故國。甫久,經陳獨秀舉鑒,蔡元培任命,受聘為北大教授,時年26歲。那年月,鴻雁傳書,胡適與韋蓮司的友誼仍維繫著,從未間斷,對於這一對異國佳偶,上天也惠賜了他們多次再見。狷狂的西洋女子韋蓮司,很快即給胡適回信:寫下了這樣火熱的情書:「沒想到,我會如此愛你……胡適……我崇拜你超過所有的男人……。」另一封情書中寫到:「我整好了我們那個小得可憐的床……我想念你的身體,更想念你在此的點點滴滴。我中有你,這個我,渴望你中有我……。」摘錄於台北的胡適紀念館。從今天的視角來看,這樣的字句或許痴情,不合時宜,但卻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在徐志摩林徽因、郁達夫、陸小曼、金岳霖、謝冰心、郭沫若等民國文人學者的越洋書信里均可找到不少類似的腳註。

1926年10月16日,胡適重返英倫,也知道新年之前很可能無法啟航赴美,然心卻早已飛越大洋,回到了韋蓮司身邊。中國有句詩說:「近鄉情更怯」。胡適在信中說:「在我企盼訪美,尤其是去看你的時候,我真有這樣的感覺。整個〔美洲〕大陸也阻隔不了我對綺色佳的魂牽夢縈。在過去悠長的歲月里,我從未忘記過你。我要你知道,你給予我的是何等豐富……我們這樣單純的友誼是永遠不會凋謝的。暫且別過。好好珍重。」在那生活動盪不安的歲月里,相見時難別亦難,不思量,自難忘。每次的別離,無論是長久的還是短暫的,他們之間的告別語都是如此悽美與繾綣,震撼著讀者的心田。

友人,江冬秀、韋蓮司、胡適的晚年合影

1958年7月11日,胡適的人生晚年,在離開紐約回台灣前,他寫道:「這份友誼很久以前開始,一直維持到今天,對我們的一生有多方面的影響,這個影響是超過我們所能理解的。我一向珍惜這份友誼。」胡適去逝後,韋蓮司感到心靈孤獨,遂將胡適五十年的來信、電報、信封,以至於片紙隻字都逐一攝影,打字細校,寄給胡適夫人江冬秀,並請求胡適紀念館妥善保管。

通過細讀這些原始信札,可以清楚地看到,胡適一生幾次到訪加拿大,尤其是1933年率民國政府文化代表團,到加拿大班芙參加太平洋國際會議,韋蓮司都時時刻刻關注著他,幾乎每天都有書信往返。至此,胡適早年的戀情故事才浮出水面,為世人所知。胡韋兩人長達五十年不渝的牽掛,那種迴腸盪氣的遙望,無疑是現代中國情愛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能與之相及的,或許只有金岳霖與林徽因,但仍遜色不少。正所謂「風住塵香花已盡,欲語淚先流。」如今皆已香消玉隕,唯有香如故。

胡適的美國女友,除了韋蓮司外,著名華裔學者余英時教授另從胡適日記中挖掘出一位羅慰慈(Robert Lowitz)女士,她是胡適的老師杜威教授晚年續弦的年輕太太,彼此私交甚篤。還有哈德門(Virginia Davis Hartman)女士,1938年底胡適心臟病發,住進哥大教學醫院,哈德門太太當他的看護,兩人由此建立的深厚情誼長達20年之久。蓋因本文篇幅所限,於此不贅。

胡適與加拿大班夫會議

回望歷史,1933年8月14日至28日,太平洋國際學會(The Institute of the Pacific Relations)第五次年會在加拿大的班芙(Banff)舉行。其時,胡適受南京政府委託,任代表團團長。這裡值得一提的是陳衡哲女士,她是新文化運動初期最早從事白話文小說寫作的作家之一,多種版本的《現代中國文學史》裡均有述及。除此而外,她亦是胡適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舊雨同窗,現代中國的第一位留美農學博士,民國時期的第一位女教授。她是這次會議的中國代表之一,在她的回憶錄里,記述了胡適在班芙的往事。

胡適與陳衡哲乃是同輩作家。在胡適眼中,陳衡哲曾是一位「女神」。1916年,他們在留美期間相識,爾後由相識而相知。在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中,他們在文化、教育、生活上,相互提攜,共同拼搏,那高尚而純潔的學人情誼,可圈可點,傳為佳話。陳衡哲在自己的回憶錄里寫到:「我曾代表中國,到過四次太平洋學會(民國十六年在檀香山,十八年在日本西京,二十年在上海,廿二年在加拿大之班府,與胡適博士交往甚多。」太平洋國際學會是最初由美國學者組成的一個國際學術團體,以亞太地區問題為關注內容,曾舉辦過13次國際年會,出版了千餘種相關書籍,並在14個國家設立了分會,在聯合國尚未成立之前,太平洋學會國際學術會議乃是世界級的大型國際會議,而中國學者陳衡哲則應是聯合國成立之前,這一國際會議的中國女元老。

當年,中國太平洋國際學會得到學會總會的支持和幫助。1926年6月,學會總幹事梅勒(Merle Davis)訪問中國,會見了20多位中國各界的領軍人物,其中有范源廉、梁啓超、王國維和胡適。同時梅勒還訪問了清華學校、燕京大學、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等,並與這些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梅勒此行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分會的發展,許多名人紛紛加入學會。

史料記載,1928年中國太平洋國際學會理事會改組,分設高級委員會和全國委員會。高級委員會的成員是:余日章(主席)、趙晉卿、方椒伯、徐新六、王雲五、劉鴻生、陳立廷、朱經農、劉大鈞、俞慶棠。全國委員會由20人組成,他們是:唐紹儀、蔡廷干、梁啓超、熊希齡、周作民、宋慶齡、孔祥熙、曹雲祥、伍朝樞、陳光甫、劉鴻生、宋漢章、溫世珍、張伯苓、顏惠慶、嚴范孫、蔡元培、黃炎培、孫仲英、徐慶雲。這份學會骨幹名單囊括了許多民國政要及學界大佬,規格之高,至今無出其右。

甫久,胡適被推舉為中國太平洋國際學會執行委員會委員長,極力在學會中推行自由主義的政治理念。在1933年的第五屆加拿大班芙會議的開幕式上,胡適重申:「這些問題是各國和各民族的問題,我們的工作,是為這些國家和民族著想,為了一個民族或為了許多民族著想。這是最神聖的信託,但也是最危險的工作。這一工作在華人聖賢的口吻說來,『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我們只能祛除偏見,去負這神聖的責任。」那年月,士林君子們的家國情懷,修身平天下的崇高理念,如今已經式微,但細小的讀者尚可從中感悟到這一切。

太平洋國際學會於1960年宣布解散,歷年檔案資料全部委託給加拿大UBC大學代為保管,至今收藏,為從事這一課題研究的加拿大學者提供了一個最為便捷的窗口。

1933年,胡適率中國代表團赴加拿大出席第五屆太平洋學會年會,前排中坐者為胡適。

胡適來加拿大演講

又過了三年,1936年胡適再次途經加拿大溫哥華,去美國參加太平洋國際會議。1937年9月26日,胡適與錢端升等人到達美國舊金山,受到民國政府駐舊金山公使館的接待。其時正值盧溝橋事變之後不久,聲援故國抗戰的呼聲日益高漲。直到1938年7月的十個多月的時間裡,胡適在美國、加拿大各地巡迴演講,開展國民外交,爭取國際支持。1938年2月3日,胡適在路途上分别致夫人江冬秀信札,致友人孫洪芬的信札,落款日期與地點均可佐證胡適當年應加國政府邀請,到訪溫哥華作演講。

1941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授予胡適榮譽文學博士,同年,多倫多大學授予胡適榮譽法學博士,胡適均二次來加拿大,參加榮譽博士的頒授儀式。1942年2月,胡適任駐美大使期間,再次應加拿大政府邀請,專程到訪溫哥華講演。胡適日記提及此行,但未有詳細記載。1971年,台灣出版了歷史學家吳相湘先生所著《胡適但開風氣不為師》一書中有過較為翔實的記述。他2月17日致趙元任信中也提及:「我匆匆出門,作七千里的旅行,動機是加拿大政府要我在VANCOUVER幫他們作一次Victory Loan的演說。」何謂Victory Loans(維多利亞債券)?

史料里記載,那是加拿大政府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起的一種民間募集資金形式,第一次國內募捐始於1915年11月,但是直到二年後這一稱謂方才得以為公眾知曉。從時間上看,這正是胡適在溫哥華期間寫下的日記。其實,胡適是中國近代史上著述最多、影響最大,自傳材料最豐富的一位文化名人,同時也是最被人議論,又最被人誤解的名人。解讀他的日記以及《四十自述》文牘,或可探尋胡適的早年思想狀態,了解胡適何以淡出狂熱的「五四」民族主義,解讀他對戰亂中國的焦慮,至今仍然具有醒世意義。

錯過胡適,錯過人生一百年

民國史上,有句「世說新語」,那就是著名的「我的朋友胡適之」,如今此語出處無考,但適合那個年代的許多人文學者。」1917年之後十年是青年胡適名滿天下、如日中天的巔峰的歲月。他引爆「五四」新文化運動,引領公眾輿論,參與思想論爭,爭奪文化霸權,時刻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胡適的名氣自然也引起了不少年輕女性的青睞,如今稱為「粉絲」。然而今生無悔今生錯,來世有緣來世遷。

命中緣分不到,唯有嗟嘆也。

1936年8月,胡適來溫哥華演講,一位心儀胡適的UBC大學女留學生徐芳特地將她的一張玉照寄給胡適,如今原件保存在台北的胡適博物館,信封地址與郵戳齊全,清晰可辯。照片粘貼在一張卡片,上面寫下了感人的相思話語:「你看她很遠很遠地跑來陪你,你喜歡她嗎?」那個年代能寫出這樣字句的女子,可謂驚世駭俗,紅塵里有如此伊人,人生也不枉了。

1934年徐芳攝於北平

其實,這位徐芳早年在北平念大學時期就一直仰慕胡適。台灣《旺報》於2006年還曾報導過這一段軼事,傳為佳話。彼時徐芳女士已是95歲高齡的耄耋老人,參加了緬懷胡適逝世的年度紀念活動,留下了人間悽美的千古絕唱。

除此而外,目前尚可查閱到,當年加拿大溫哥華的華僑後代何桑(Bertha Ho Sang)女士,李美步(Mabel Lee)女士等,都曾是胡適的鐵桿「粉絲」,空留下太多的「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感喟。胡適自陳,男女之事,他從不敢造次。在擔任國民政府駐美大使期間,他將自己的業餘時間轉移到文化收藏,共收集了約5千多個火柴盒貼紙,俗稱「火花」,加上友人贈送的,最後都留給了大使館。至於榮譽學位,也有30多個,不過都是人家送的,不算是他的收藏。胡適去世獲得了極大的哀榮,蔣介石曾前往祭弔,並親書輓聯一幅:「適之先生千古,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言之鑿鑿,給後世留下了一份厚重的精神文化遺產,幾代人都受用不盡。

1933年8月14日至28日,太平洋國際學會(The Institute of the Pacific Relations)第五次年會在加拿大的班芙(Banff)舉行,民國政府派出了陣容強大的代表團,胡適任團長。

太平洋國際學會第五次年會合影局部圖,前排正中為胡適。

1915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胡適(左二)與陶行知(右一)等友人合影。

1946年,胡適全家福合影。

太平洋國際學會第五次年會在加拿大的班芙(Banff)舉行,前排正中為胡適,合影局部圖。

備註:本文寫作參考了《胡適文集》全本,以及胡適友人的回憶錄,英文信札。胡適早期學生時代圖文資料,得惠於美國康奈爾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UBC大學的亞洲圖書館慷慨提供,豐富了本文的內容,謹此鳴謝。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加拿大網絡電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317/1569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