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君臣佐使:中國飲食的和諧之美

饌膳材料搭配使整體滋味兒相得益彰、渾然天成,也是中國飲食文化迷人的地方。

——題記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

一代至聖孔子對食物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八字主張;大文豪蘇軾留給後人的不僅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壯闊,也有「東坡肉」的感性;袁枚的隨園盛產詩書,更出了本膾炙人口的《隨園食單》;曹雪芹著《紅樓夢》,飲食雖非重點,卻也描摹得絲絲入扣,「舉家食粥酒難賒」的日子裡,對飲食的體悟分毫未減。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既不缺世間煙火,又有文人表率在前,難怪中國的飲食之道,可以巍然屹立於世界美食之林。林語堂(這也是位才氣與生活情趣兼而有之的大家)對此的表述可謂是一個極好的中國式飲食文化寫照:「屈指算算生活中真正令人快樂的事物時,一個聰明的人將會發現食是第一樣」。

中國人現實主義的入世心態保證了其能夠最大限度地從生活中找尋樂趣——這也是為什麼在中國,可以入饌的食材數量能毫無爭議地傲視他國。

紀錄片《風味人間》

說到食材,看過林語堂的《藥品和食物》一篇,其中對於食物本性的分類令我大以為然:「食物可以分為兩類:第一,是專以本味見長的食物,這類菜餚中,除了鹽或醬油之外,不可加入別的佐料;第二,是必須配以別樣佐料方有滋味的食物,例如:鱖魚和鰣魚都宜清燉,方顯其本味,較肥的魚,如鯡魚,則加中國辣醬烹煮更為好吃」。對於第二種,他又指出,中國的烹飪藝術,實際上就是依了物性間的相互關係,而將其品味調和起來的一種技藝和方法。

的確,不同食材、佐料的排列組合是一門充滿張力的藝術,只要搭配得當,普通的食材也能在融洽的合作中成就對方,驚艷亮相。

不得不提《紅樓夢》中的食材搭配。一部人情練達的《紅樓夢》,同時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鐘鼎鳴食如賈府,說其炊金饌玉、窮極奢華並不誇張。據研究者統計,120回的《紅樓夢》小說,描寫到的食品近200種。古代將有權勢的人稱為「肉食者」,因為一般的貧民百姓家不常見到葷腥。不過以賈府皇親國戚、世代簪纓之尊,區區肉食又算得了什麼呢。

圖/攝圖網

透過劉姥姥的眼,我們看到從飯桌上撤下來的菜,「仍是滿滿的魚肉,不過略動了幾樣」。既然在食材本身的選擇上已經很難更上一層樓,那麼只有在菜餚的搭配和製作手法上精益求精了。鳳姐娓娓道完茄鯗菜單話音剛落之時,怕是讀者們與劉姥姥最感同身受的一次,作者安排劉姥姥替讀者嘆道:「倒得十來只雞來配它,怪道這個味兒!」

其實,除了這道有名的茄子,另有幾道佳肴也一直吸引著我。

小荷葉蓮蓬湯:這道湯是賈寶玉因被父親管教毒打臥床稍微恢復後,頭一件想要的正經吃食。前面介紹了,賈府已是名門望族,賈寶玉作為賈府老祖宗的心頭肉更是閱盡人間富貴,何以在挨打後單想這道湯?況且這道湯說白了其實也就是麵疙瘩湯而已。

虧得薛姨媽一問,讀者方才醒悟,公子哥到底是公子哥,賈寶玉吃想的哪兒是尋常人家的麵疙瘩湯?這麵疙瘩由豆子大小的銀模壓製成花型,配上久熬的雞湯煮熟。麵疙瘩本身無甚滋味,僅提供口感,卻是各色精巧花型的模樣,又依託著雞湯的醇厚和荷葉的清香,想想就美味精緻。由此也可見賈寶玉並不是一般世俗紈絝子弟,也是一位注重生活品位的雅士。

圖/視覺中國

林語堂說,中國最貴重的食品,本身都同樣具有三種特質,即無色、無臭和無味,如魚翅、燕窩銀耳都屬於這一類,其所以成佳肴,全在用好湯去配合。賈寶玉的蓮蓬荷葉湯,雖則主食材平平,但因搭配得當,也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了。

酸筍雞皮湯:《紅樓夢》第八回,寶黛二人探望病中的薛寶釵,相遇薛姨媽處,薛姨媽設酒設菜招待,還拿出自家糟的鵝掌鴨信來下酒。最後唯恐寶玉喝醉,命人撤了酒,換上酸筍雞皮湯。小說在這裡描寫道「寶玉痛喝了兩碗」。從前每每讀到這裡,總會口舌生津垂涎三尺。試想,雞皮肥厚,含有大量脂肪,所熬之湯必定油膩,然以酸筍配之,卻是神來之筆。

酸筍開胃解膩,配上雞湯的醇厚,可謂相得益彰,虧廚師怎麼想的!所以說中國人善於搭配食材,讓不同食材的搭配在味覺上更添層次,收到的效果往往有著1+1>2的神奇。不但如此,還是回到這道雞皮酸筍湯,它不僅於開胃解膩上表現不俗,也是醒酒的一味好湯劑。

電視劇《紅樓夢》

記得高中化學學到「酯化反應」時,我回想到這道湯,不禁讚嘆於中國傳統文化中「藥食同源」思想的博大精深:寶玉之前喝了酒,其中使人「醉」的成分為乙醇,而酸筍中含有羧酸,二者在一定溫度和條件下能夠發生反應形成酯,即消耗了體內的乙醇,自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醒酒。

在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湘雲醉臥芍藥裀,迎春命人進酸梅湯解其醉意也是基於同樣的原理。薛姨媽以酸筍雞皮湯饗寶玉,自然也是給其解酒的意思。古人不一定了解其中的化學反應機理,但卻在豐富的生活實踐中積累下不少對症的食療養生經驗。

在酸筍雞皮湯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食物不僅用於果腹,還能針對身體的實際情況達到一定的療養效果,這也是「藥食同源」說法的一種體現吧。的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膳」和「藥」本身就有很大的聯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膳」也是「藥」。那麼既然用於烹飪的食材有著「本味見長」和「佐料輔助」兩類,是不是可以推而廣之,引申為藥材也可按此區分?

比如中藥中的「獨參湯」就是一味治療元氣大虛的好藥;同時,我們常見的中藥製劑的配置,卻一般由幾種不同的藥材組成,以求達到最佳療效。

圖/視覺中國

中醫遣方用藥的基本原則「君臣佐使」,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組成方劑的藥物可按其所起的作用分為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具體用法是:「君者味數少而分量重,賴之以為主也。佐君以為臣,味數稍多,分量稍輕,所以匡君之不迨也。應臣者謂之使,數可出入,而分量更輕,所以備通行嚮導之使也。此則君臣佐使之義也。」由此可見,藥材與食材各自都能通過妥善的搭配煥發多樣的功效或滋味。

其實,「君臣佐使」這一原則在藥膳製作上的體現,還使得傳統藥膳能起到預先調理甚於事後治病的作用。中國的藥膳,許多都是以湯劑的面貌出現,其中往往包含了多種不同的藥材、食材,並融合各材料的特點,給身體一份綜合性的解決方案。

西藥更針對單一病灶,哪兒病醫哪兒。中醫有種整體的思想,將人的身體看作是多個系統的有機結合,氣血津液精缺一不可,是以藥膳的作用面也十分廣泛。人體既已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小宇宙」,一份藥膳亦是自成一個獨立的系統,以面代點進行治療,恰如饌膳材料搭配使整體滋味兒相得益彰、渾然天成,也是中國飲食文化迷人的地方。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三聯美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912/1645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