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陽氣補得好,血管也能更健康!看中醫如何昇陽

中醫的觀點裡,一直都有所謂「昇陽固本」的說法,《黃帝內經·素問》中,也有「陽者衛外而為固也」的類似言論。足以見得,陽氣就好比是身體健康運行的基礎,如果缺少,患得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養生愛好者們,平日裡滋補陽氣,固本培元,非常重要。

雖然在中醫的認知里,補充陽氣是養生的重要一環,但是大多數人對於陽氣仍然是「只見其形而不解其神」,對於陽氣的具體作用,無非局限於保持身體溫度,強身健體一類的模糊概念。其實不然,陽氣的最主要功能,其實和我們的血液,血氣息息相關,「盈血氣,養血管」自然都不在話下。

陽氣的主要功能是什麼?為什麼說陽氣能夠,「盈血氣,養血管」?

陽氣的主要功能,除了大眾所熟知的保溫,驅寒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機理,那就是「承載血氣」。

何謂「承載血氣」。相信對中醫有所了解的朋友們應該知道,血液,也就是中醫所說的血氣,多由心臟泵出,通過肝臟儲藏,擴散到身體四周,滋養各類組織和器官。

而在血氣擴散過程中,單憑自身的能力,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效率擴散的目的。因此,就好比我們去遠地方需要藉助交通工具一樣。陽氣就是血氣的「交通工具」,陽氣愈發充足,這個「交通工具」的馬力也就越足,血氣自然擴散得也更充分,整個人的健康狀態和精神面目自然也就更好。

而陽氣在幫助血氣擴散期間,血氣分散的充分,全面,身體整個血氣的品質自然也就充盈。身體血液流通順暢無比,血管所受到的壓迫和磨損也能減少,血管健康度也能有所保證。所以說,陽氣補充得好,自然「盈血氣,養血管」也就理所當然了。

而在《五禽戲》中,名中醫華佗也有過類似的觀點:「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意思就是陽氣為身體健康的主要組成部分,精血津液生成,都要依靠陽氣來給它「劃開」,得以充分運用。說的就是類似的道理。

由此可見,陽氣不僅對於驅寒保暖,固本培元有著顯著的效果,同時就血管和血氣的滋養而言,同樣離不開充足的陽氣。但現如今已入深秋,天氣寒涼,外界寒氣入侵與身體陽氣相互抵消,想要有意識地幫助身體陽氣蓄積,相比於春夏之際也困難許多。

就秋冬而言,如何給身體找補陽氣?中醫推薦昇陽3法

秋冬補陽第一法:穴灸養陽

在秋冬之際,如果想要通過例如曬太陽,戶外運動等方式養陽,外界寒氣充盈,寒氣入體反而容易造成陽損,《內經》也有所謂:「春夏補陽,秋冬補陰」的說法。因此,秋冬昇陽的方法就不能拘泥於一些傳統的運動,曬太陽,多喝熱水之類的方法。要辟開新的途徑。

而中醫傳統的穴位艾灸,就是非常不錯的選擇,昇陽的首要目標,就是將身體穴道經脈之處的寒氣鬱結清除,自然就能夠起到滋養陽氣的效果。而艾灸之法,恰恰就是通過外界高溫點化的方式,清除鬱結寒氣,以達到昇陽目的。例如神闕穴,關元穴,氣海穴,足三里等,都是艾灸的合適位置。但要注意,如果經常疲勞,腸胃消化不良者,以及對艾灸過敏者慎用。

秋冬補養第二法:飲食調節

陽氣不足者,中醫一般謂之為陽虛,陽虛在補陽的同時,大抵需要通補氣血,通過氣血滋養陽氣,繼而達到互補的效果。

因此,例如常見的補氣食材,黃豆,蓮子,山藥,雞肉,淡水魚類等等,都可以作為陽氣滋補的選擇目標。

而偏向於補血的龍眼,花生,豬肝,枸杞等,也可以作為互補食材相輔食用,血氣潤陽,陽氣生血,自然養生的效果也能夠事半功倍。

順帶一提,大家印象中對陽氣和血氣補充極好的大棗,雖然可以選擇,但最好不要多吃。紅棗雖然補血養氣,但食性過淤,吃得越多,效果越差,如果將脾胃淤堵,反而容易造成陽氣血氣溢散的結果。因此大棗適當吃些即可,最好蒸煮著食用,降低腸胃的負擔。

秋冬補陽第三法:經常泡腳

不要小看泡腳這一步驟,尤其是在秋冬季節里,養成堅持泡腳的習慣,也是昇陽的一大重要手段。

為什麼這麼說?在中醫的觀點裡,腳是身體所有器官經脈的映射,任何器官的經絡的出口,都在足部。換句話說,如果能讓足部感覺到溫熱,這些暖流傳遞到身體各處,對於昇陽自然也有所幫助。

因此,大家想在秋冬之際昇陽,每天養成泡腳的習慣,自然非常重要,一般來說,每次泡腳的水不要超過腳踝,每天泡腳在30分鐘左右,水溫在38到43度最佳,養生效果最好,希望能夠給予各位一定的參考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家在運用上述補陽,昇陽方法時,也切不可忘記陰陽平衡的原因,昇陽也不能忘記滋陰,多多喝水,補充水果蔬菜等利水食材,同樣也很有必要,如果陽氣權衡過多,上火,潰瘍等症狀也容易顯現,還望注意。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骨科劉剛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018/1660871.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