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白日青天: 香港立法會選舉:絕望與沉默

這種「不謀而合」(我們姑且這麼說)都導致了泛民主派選民徹底絕望。他們知道,立法會已經不再是過去的立法會了,兩者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取而代之的,是名為立法會的,並不遙遠卻又顯得嶄新且陌生的機構。因此,他們才做出了和澳門選民截然不同的選擇——冷眼相看,以沉默反抗這荒謬而有序的世界。

2021年12月17日,在香港舉行立法會選舉之前,香港立法會會議廳過去懸掛在主席座位上方的區徽被更換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香港立法會選舉在當局「五光十色」的喧嚷中落下帷幕,留下暴跌的投票率和「89/90」的占比。需要指出的是,唯一一個當選的非建制派狄志遠雖自稱「非建制派」,但是和前公民黨成員湯家驊一樣早已與泛民主派漸行漸遠,同陳沛然這樣偏泛民的中間派也有較大差異——畢竟早在2018年11月立法會九龍西補選時,狄志遠就已經站在了建制派一側。

這是怎樣的結果?我們不妨用數月前舉行的澳門立法會選舉作為對比。長久以來,澳門立法會因直選議員比例較低(不足半數)且澳門當地環境更為「愛國」,因此遠不如香港這般受到重視。但今年的澳門確實是和過往有些不同的,首先是諸多民主派候選人首遭DQ(取消資格),然後是同樣史上最低的投票率。但就算是這樣的澳門,和今朝的香港也是有明顯差異的——當選人中有三位非建制派,其中的高天賜更是多年來旗幟鮮明的民主派人士。兩地的差異亦體現在白票和廢票率上,此次的澳門立法會選舉白票與廢票率總計將近4%,香港卻只剛過2%。換言之,許多澳門的非建制人士明知自己是少數且許多候選人已被DQ,卻仍然願意去投票表達自己的聲音,哪怕只是廢票。然而香港的民主派支持者呢?他們連去投廢票的意願都要低得多!畢竟雖然此次的廢票率已是史上最高,但卻未比上次高出許多,特別是和澳門相比,這一結果也就更加刺眼。

他們絕望,他們沉默,他們拒絕幾乎一切參與,因為他們深知,這已經與他們無關。特別是在如今這提名制度下能拿到足夠的選舉委員會委員提名的都是些什麼人?畢竟,選舉委員會基本清一色都是建制派(巧合的地方在於,這裡的唯一一個自稱「非建制派」的也是狄志遠,這不得不讓人懷疑他是否得到了什麼特別安排)!如此提名出的一些人,就算過去確實是民主派,甚至不止一次喊過「光時」口號,乃至於在參選登記的時候都登記為「民主派」,又怎麼能得到選民的認同呢?

畢竟,雖看上去不起眼,但提名從來是重中之重,成熟的選民對此也都心知肚明。此前「831框架」下的香港政改之所以會鬧出極大爭議,主要原因就在於當時給出的「普選方案」實際上幾乎必然導致提名2-3個建制派出來,然後進行一場「象徵性選舉」。也就是說,選民關心選舉,必然首先關注被選舉人經過了如何審查,又是如何提名出來的。

既然如此,澳門和香港會有如此差異也就不奇怪了。在提名上,澳門立法會這次依然是300-500名公民便可提名,無需爭取清一色建制派的「選舉委員會」支持。至於DQ,澳門此次確有大規模DQ,但這更像是單方面表忠心的舉動——畢竟無論如何,澳門立法會都必然是建制派占據絕對優勢,根本不存在香港「35+」帶來的可能威脅。因此,部分澳門民主派選民才對選制仍抱有一定信心,也因此願意參加選舉;畢竟他們相信,他們的聲音在今天還是能發出的,只是枷鎖又多了一重罷了。

但這次的香港卻是又一條歧路。此次香港候選人與當選人格外強調「出身、職業」等因素的多樣性,這都是傳統的香港選舉中根本不被關注——但卻又是 大陸人大在組成上特別留意的。至於提名問題,雖然方式迥異,但卻與人大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陸的基層人大雖然看似經由「10名選民」便可提名,然而卻又需要一個無法定構成的「選民小組」進行無法定程序的「協商醞釀」!這樣一來,最終上選票的候選人與應選人比例也大多被控制在「三選二/四選二」或者「二選一」這樣的範圍。巧合的是,今次香港立法會大部分直選選區或者功能組別,也都是這樣的比例!這是巧合嗎?我不知道。

但無論是不是,這種「不謀而合」(我們姑且這麼說)都導致了泛民主派選民徹底絕望。他們知道,立法會已經不再是過去的立法會了,兩者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取而代之的,是名為立法會的,並不遙遠卻又顯得嶄新且陌生的機構。因此,他們才做出了和澳門選民截然不同的選擇——冷眼相看,以沉默反抗這荒謬而有序的世界。

作者簡介:碩士研究生,歷史與政治評論者。

(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自由亞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27/1688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