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虹橋站每天6000人離開的背後 更該被曝光的人們

不管白天還是深夜,不管離車站有多遠。

哪怕休工的日子,他也片刻不停,一天要送十幾個人。

電動車保險槓螺絲被重重的行李壓掉了好幾個,綁箱子的鐵架也壓彎了。

可那些發來的紅包,從來都是原封不動地被退回去。

他只說:

「有錢的,還需要我來幫助嗎?」

「我自己也想回家,所以我願意幫他們回家。」

20多天,他晚上睡在馬路邊,醒了就在廠子的保全室洗把臉。

卻每天還在想著多接點單子賺點錢,給車站外等著的人們送水、送飯。

每次送人的路上,見到仍在步行的人,還要主動上前告訴他們:

「慢點走,不要急,我送完這個就回來接你。」

27歲的吉林小伙子張朋飛,在上海做酒店收銀。

疫情之下,他在宿舍被關了近1個月。

也曾試著步行離開,100多公里的路程走了兩天兩夜,可最後因為沒有離滬證明被勸返了。

自己有家難回,他卻想幫更多人回家

張朋飛花了629元,租了輛電動車。

一天換十幾次電池,跑十幾趟,一位又一位地,把離滬的人們送進回家的車站。

始終堅持不收一分錢。

他說:「我就是想幫大家一把,誰都有遇到難處的時候。」

像這樣穿梭在上海街頭的騎手們,有幾十個。

他們從外地來打工,自己被封控許久,生計難續。

在防疫要求下露宿街頭,漂泊無依。

圖源:上海日報

電動車載人去車站,還有些遇上罰單。

隨時都在擔心被扣車,丟了謀生的工具。

圖源:大象新聞

可他們更擔心,擔心那些沒了收入,走投無路的人們,要怎樣獨自跋涉在漫長的歸鄉路。

自己淋了雨,卻始終想給別人撐把傘。

他們,是真正的「騎士」。

03

但可以預見的是,這些人,不會被大肆報導,不會被冠上什麼榮耀。

他們生而平凡。

盡力去幫的,也是在很多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

一段時間過去,也許不會再有人記住他們所做的事。

他們就如同足下的小車,馬不停蹄,也悄無聲息,消失在夜色里。

可我依然想為他們銘記。

上海疫情里,有太多荒誕,太多不可思議。

我卻始終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

不是因為什麼宏大敘事的心潮澎湃,而是因為這一個個平凡的小人物。

縱使自己只是一塊磚、一片瓦,縱使自身也難免在寒潮中千瘡百孔。

卻還拼了命地在幫,在救,在伸出並不那麼強壯的手。

這樣的故事有太多。

54歲的男人老何,上了年紀,身體也不是太好。

家中,有兩位80多歲,偏癱在床的老人。

他是全家的頂樑柱,上海疫情期間,生活一度難捱。

但他總想著為更多的人做點什麼。

他報名做了司機,接送血透、放化療等重大疾病患者去醫院。

圖源:澎湃新聞

每天五六點起床,零點以後睡覺,經常餓著肚子在路上跑。

防護服里是汗流浹背,因疫情風險不能開空調的車裡是悶熱無比。

他累,卻從來不說,賣著力,只想幫那些更艱難的病人。

那天在路上,他突發了心臟病

憑著最後一點意識,他把車開到路肩停下,讓病人們安全下車。

自己卻在120到來前,停止了心跳。

圖源:澎湃新聞

56歲的張強,是上海的一位醫生。

疫情來臨,物資發放有限,他們一家勉強填著肚子,人瘦了五斤。

還要日夜擔心獨居的83歲母親,是否吃得飽,是否健康安全。

可他最放不下的,是那些無法找他看病的患者。

他在網上開免費的「空中門診」,因為「醫生最不願看到的,就是病人受苦」。

他的公司,原本每月10號發工資。

誤判了封控時間,他沒有將轉帳的U盾帶回家。

那個時候,上海多少企業因疫情發不出工資、延期。

但張醫生找遍了物業、居委會,拿到出門條。

不能開車,就在即將有大風和雷雨的天氣里騎行20多公里,去辦公室給大傢伙發工資。

「封了這麼長時間,誰家都有難處,還有人要交房租、房貸,多少人等著這筆錢。」

「大家拿到錢,才會有信心。這樣的時候,信心是最寶貴的東西。」

餓了就在路邊啃一口麵包

32歲的李娜,是上海一家便利店的店長。

她的小區封了,家裡還有兩個孩子,小的才2歲,大的也只是上小學的年紀。

可疫情嚴峻,她擔心的,是附近的居民能不能買到東西。

住在旁邊的那麼多孩子,還能不能喝到牛奶,營養均衡。

圖源:外灘TheBund

於是整整23天,她獨自守著這家店。

夜裡寧可少睡一點,也想隨時為剛下班的大白、物流司機、志願者提供方便。

有人需要物資,她不會騎車,就步行著挨家挨戶送。

20多天,她沒洗過一次澡。

沒有床,就在倉庫地上鋪了幾張厚紙板,倉促著睡一覺。

圖源:外灘TheBund

你看,他們和那些送人去車站的騎手們一樣,身影很小。

小到太容易淹沒在華麗的大事跡、大報導里。

他們做的事好像也很小,送人、守店、開診、發工資。

日常又瑣碎,沒有曲折離奇,驚心動魄。

可在洶湧的疫情里,在無數人的掙扎里,他們點著一絲光,輕柔地撫平人們生活中的褶皺。

正是這一小點光亮,讓那些被他們幫助過的人們,相信一切並不絕望。

04

仗義每多屠狗輩。

這個春天,大部分上海人的日子都不好過。

大廈高樓,高高在上,卻不一定遮風避雨。

一草一木,雖染塵埃,卻串聯起了這座城市最大的感動。

這些小人物身上,藏著的才是中國的底色。

他們苦卻樂觀,總想著自己的委屈咬咬牙也能過去。

他們卑微卻慈悲,明明自己也滿身泥濘,卻見不得別人遭罪、受苦。

他們平凡卻溫情,聽規矩、遵要求,但只要是力所能及的忙,一定義不容辭地幫。

誰說非得是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這是普通人的力量帶給我們的信心:

每一個「小人物」的行動,匯成大時代的洪流,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王耳朵先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530/1755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