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哈佛耗時75年的研究發現:身上有這3個特徵的人,往往活得最幸福

在這個充斥著焦慮與浮躁的社會,如何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幸福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要面對的必修課。

哈佛大學的Robert Waldinger教授曾在他風靡網絡的幸福公開課當中談到,究竟是什麼能夠讓我們在漫長的生命進程當中保持健康和幸福?

可能每個人的回答都各不相同,畢竟每個人在一生中所孜孜以求的東西並不一樣,有的人傾慕那些富有、有聲望、建立起自己事業帝國的成功人士,有些人則終其一生在追求平凡、溫暖、安穩和知足常樂的生活。

這個問題的回答有很多種,我們在被眾多難以計數的生活當中的重要圖景轟炸的同時,也應該捫心自問,究竟什麼樣的人才能夠找尋到自己真正的幸福?

太久以來,我們總是被告誡要投入工作、努力奮鬥,去完成更多、追尋更多,我們似乎總在追求更高更好的生活品質的路上,認為這就是我們人生的意義,不惜將其奉為圭臬,可現實真的是這樣嗎?

這些真的是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幫助我們保持幸福感的東西嗎?在心理學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則,也被稱為投入回報原則,「當你在給予的同時也拿到了回報」,即在我們奉獻與給予的同時,對方給到我們的善意的回應,就是我們獲得幸福感的源泉。

這一原則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探尋幸福感的來源。

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顯示,當人們做好事的時候,他們的大腦同時也會變得活躍,就好比當我們經歷其他的獎勵時候,大腦所受到的刺激,這是一種正向反饋。

從這個角度說,那些關心別人的人要比不大關心別人的人更加開心。

「幸福」這個話題千百年以來一直未曾淡出我們的視野,是哲學、醫學、心理學等人文社會科學探討的熱點,從應用心理學的層面出發,探討幸福更多的是為了幫助人們提高日常生活水平。

筆者始終認為,是否幸福與貧富無關、不分貴賤,與年齡無關、不分老少。根據哈佛大學長達70年的跟蹤研究也發現,家庭經濟地位、社會階級、社交能力、是否性格外向等我們看重的特點往往並不會對幸福感造成太大影響。

幸福與否,其實很多的是一種我們內心的主觀感受,外界的一切,無非是通過我們內心映射出來的一種假象而已,儘管有太多人以追求享樂為生活的目的,但是投入和意義遠比享樂重要。

蘇格拉底有過一句名言——「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時常反思深省我們的生活,或許在其中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發現。

根據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醫院(MGH)75年的不斷追蹤與研究,他們發現,身上有3個特徵的人,往往活得最幸福拒絕情緒化、擁有充足的睡眠和保持適度運動的習慣。

我們在一生中會做出無數的取捨,這些選擇究竟是怎麼樣影響我們的,因人而異,我們也無從得知。

但我們對於人生當中發生的絕大多數事情的理解,都是通過回憶和經驗取得的,我們生命中大部分發生過的事情我們都遺忘了,但有時我們記憶形成過程簡直充滿創造性。

在心理學上,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的一個理論就是「踢貓效應」,它指的是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泄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踢貓效應所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

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泄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更嚴重的則會發展成為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

現代社會中,工作與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這種緊張很容易導致人們情緒的不穩定,一點不如意就會使自己煩惱、憤怒起來,如果不能及時調整這種消極因素帶給自己的負面影響,就會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貓"的隊伍當中——被別人"踢"和去"踢"別人。

壞情緒若不加以控制,則會傷人傷己,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遇見那些讓我們暴跳如雷、想要拍桌子怒吼的人和事,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控制情緒,談何容易。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心理學家認為,識別自己的情緒、給它們打上準確的標記是情緒管理的開始。

這是因為,當情緒發生時,你需要知道自己經歷了什麼,才能把握好自己可能出現的生理、行為反應,也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應對每一種具體的情緒。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養成運動的好習慣,是人體最有效的免疫增強劑。

因為充足睡眠和適當運動,可以促進神經元的增生,讓大腦的神經網絡更加豐富,長期保持下去,不僅能塑造一個強健的體魄,更能提升頭腦的活躍度。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研究顯示,世界上27%的人有睡眠問題,失眠已經成為一個影響現代人健康的重要問題,它不僅影響人的情緒,甚至能影響人的免疫系統,更重要的是,失眠往往是身體潛在某種疾病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

現如今我們的生活與幾十年前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躍升,我們不再需要為了生活必需品感到擔憂,精神世界也變得豐富並且滿足,但如果要說如何定義幸福,則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但我們對於幸福的追尋和探索也從未停息,良好的社會關係、充足的睡眠和運動的習慣、穩定的情緒管理能力,這些都是我們自身幸福感的保證。

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用積極的人生態度去面對生活,激發自身的潛力,促進個人生活以及整個社會的發展。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第一心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603/1756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