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杜耀明:防疫無效通關無期經濟無力,說好的「以結果為目標」在哪裡?

作者:
李家超自言是個性急的人,並且可以一日解決一個問題。但他對於防疫對於通關,都只說一些無傷大雅的原則(如用最低成本達到最大效益),但究竟如何可以儘快恢復自由通關,還未見他身體力行,表現「以結果為目標」、勇往直前的本色。對於劏房、扶貧、土地、經濟等等問題,即使社會爭議不斷,更沒見他的表態和建議。

香港新特首李家超主張「以結果為目標」,標榜自己追求目標不尚空言,但上任兩個多月,不但新冠疫情升溫、大陸通關無期,而且經濟步入衰退,民生問題無解,說好了的「由亂入治、由治及興」,依然是個高高掛起的目標,但不是落在地上的結果。

見微可以知著。七一前後至今,特區的防疫政策,連問責官員也保障不了,先後有近10名高官確診,當局又憑什麼令人信服,可以有效壓制病毒的擴散蔓延?需要認真檢討的是,高官頻頻染疫,他們到底有沒有跟足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沒有的話,當局需要公開交代及予以譴責,並加強監控措施,確保官民同樣遵守防疫規定。有的話,則證明現行防疫措施於事無補,遵守了也擋不住疫症傳播,因此政府必須改變策略,勿再勞民傷財,把抗疫寄託於現行措施。

同樣,通關方面也毫無突破。特區當局提出「逆隔離」措施,先在香港隔離七天,再到大陸居家檢疫,但中方已表明需要從長計議,施行無期,更不要說免檢通關了。其實國策清楚不過,「動態清零」不只是抗疫政策,更成了抗疫目標,奈何病毒傳播有其規律,一黨專政也駕馭不了,但「動態清零」不僅為了抗疫,也要顯示中國抗疫的優越性,不會輕易收回。結果眼下大陸,超過三億人處於封城狀態,疫情卻停不了。持續下去,免檢過關當然免問,即使兩地可以通關,也是高度戒備下的通關。

既然中港通關需要經過嚴密程序,倘香港放寬往來其他地方的隔離措施,當然不會影響大陸疫情,更有助香港恢復國際城市的常態。不過,即使不少國際城市都走向不隔離不檢疫,香港的改變卻很有限,只由七天酒店隔離改為三天,再加四天家居檢疫。如是者,又如何吸引國際商人和旅客到訪呢?

如果當真「以結果為目標」,11月主辦國際七人欖球賽、國際金融領袖高峰會議既然是政府的目標,就應該以李家超所注重的行動力去變成結果,立即宣告結束「動態清零」,全面恢復國際通關。何以至今還猶豫不決,只給予出席峰會的金融機構總裁特權,不用酒店隔離,卻不一律寬免檢疫措施,難道是怕香港與國際社會看齊?

更重要的是,香港不單是國際盛事的主辦地點,更是名副其實的國際城市。例如,香港去年吸納的直接外來投資達1407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三位,對外直接投資流出也有875億美元,全球排第七*。加上股票市場以市值計,在亞洲排名第四,以新股集資額計,更是世界第四,國際商務往還頻繁,各方人才匯聚眾多,自不待言,當局若不想動搖香港的固有優勢,首先就要儘快恢復國際通關,而非反其道而行。

更何況,香港經濟疲弱據貿發局數據,今年上半年,本港連續兩季經濟總值較去年下跌,貨物出口及零售總額亦同時滑落,但同期物價卻升了約2%。加上移民大潮下,過去一季勞動人口少了五萬人,前後四年間(2018至2022)更減少了6%(24萬人)。人力資源削弱,前景未許樂觀,而香港又無法與大陸自由通關,因此活路只剩一條,就是自由通向世界,以保持國際金融和商業中心的地位,而不是畫餅充飢,倚靠免檢過關遙遙無期的大灣區發展。

李家超自言是個性急的人,並且可以一日解決一個問題。但他對於防疫對於通關,都只說一些無傷大雅的原則(如用最低成本達到最大效益),但究竟如何可以儘快恢復自由通關,還未見他身體力行,表現「以結果為目標」、勇往直前的本色。對於劏房、扶貧、土地、經濟等等問題,即使社會爭議不斷,更沒見他的表態和建議。

政治是爭取時間實現目標的劇烈競賽,所謂一日也嫌太長,問題不能解決便只會變本加厲。不過,自李家超七月一日上任以來,政府卻可以好整以暇,行政會議未見解決任何重要問題,就先來解散休會八星期。而特首的施政大計,更有待他上任第111日發表的「施政報告」才能公諸於世。也許「以結果為目標」永遠沒錯,問題只是尋找和鎖定目標需時,大家耐心等待好了。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909/1800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