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吃完飯就想上廁所,每個「直腸子」都要警惕這種病

生活中有這麼一群人,吃完飯沒幾分鐘就想上廁所,俗稱「直腸子」,廣大便秘人士都十分羨慕這項「技能」,但也有人說,「直腸子」的人食物營養還沒吸收就排出去了。

吃完就想上廁所是腸道通暢還是疾病表現?《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告訴你「直腸子」到底需不需要治。

受訪專家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營養科副主任營養師關陽

「直腸子」是病嗎?

進食中或者進食後不久就要去廁所,是一種生理現象,這種進食後胃充盈反射性引起結腸運動增加的現象稱為「胃結腸反射」。

胃結腸反射是一種生理調節胃腸道運動的功能。胃內接收食物後通過神經反射作用,結腸出現運動,促進大便排出。

如果這種「吃完就拉」的現象已經持續很久甚至持續多年,但是胃口好,吃飯沒問題,排便後也沒有任何不舒服,不影響正常生活工作,體重無突然下降,甚至穩步上升,大便無血或黃鼻涕一樣的濃稠黏液,那就不用過分擔心。這種情況下,腸道患有器質性疾病的可能性很小。

有一些情況很可能是病理性的,比如大便性狀改變(如變稀不成形、有血液或者粘液)、有腹痛、消瘦的情況,那麼需要進行相關檢查,最直觀和準確的就是腸鏡檢查。

有種「直腸子」是腸易激症候群

確實有少數人胃結腸反射過於強大,飯後便意很強很急,還可能因為高敏感,出現腸道蠕動腹痛叫做腸易激症候群。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劉殿剛表示,腸易激症候群,顧名思義,就是腸子很容易激動的症候群。

簡單來說,就是腸道蠕動過快或者發生痙攣,最常見的兩種症狀就是腹痛和腹瀉,蠕動過快會導致腹瀉,而痙攣則會導致疼痛。腸易激症候群又被稱為一種文明病,因為壓力越大的人越容易犯病。

他建議,首先要減少對腸道的刺激,飲食方面要避免辛辣刺激及冰品;第二,學會調節情緒,容易緊張、焦慮的人要進行自我情緒調節,積極就醫;第三要保持優質睡眠,可以有效緩解腸易激症候群。

這樣吃,穩住易激的腸道

根據大便狀態,腸易激症候群又分為四種類型,每種類型在飲食方面的要點有所不同:

腹瀉型

糊狀便或水樣便>25%,硬便或干球便<25%

這類患者的腸道非常敏感,要儘量避免吃以下幾種食物:

1.生冷的,比如蔬菜沙拉、壽司等,以免刺激腸道,加劇腹瀉;

2.堅果,這類食物富含大量膳食纖維和油脂,有較強的「滑腸」作用;

3.辛辣刺激的食物,會加速腸道蠕動,可能加劇腹瀉,也易引起一些腹脹以及燒灼的感覺,再加上腹瀉本來就會使人比較衰弱,非常強的刺激也可能引起不適;

4.產氣食物,如奶製品,大豆等;

5.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奶茶、咖啡等,可能加劇脫水症狀;

6.酒精,不但對胃黏膜產生刺激,還會影響肝臟的代謝,酗酒還會加劇消化道症狀。

便秘型

硬便或干球便>25%,糊狀便或水樣便<25%

這類患者要補足水,每天保證1500~3000毫升水的攝入,有助軟化糞便,增加排便頻次。

同時還要適當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有助刺激腸道蠕動,比如全穀物、綠葉蔬菜、菌類蔬菜、堅果等。

混合型:糊狀便或水樣便>25%,且硬便或干球便>25%。

不定型:糞便性狀異常,但不符合上述各型中的任一標準。這兩種類型的患者應關注腹瀉型和便秘型的注意事項,根據排便情況及時調整。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生命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106/182627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