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心理學家:你的孩子若有這3種行為,說明有抑鬱傾向,家長別大意

問題:近3000萬青少年兒童有「抑鬱」情況

每當網絡上出現關於「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的相關事件及新聞後,就會聽見不少這樣的吐槽聲:「這麼年輕怎麼就抑鬱了呢?」、「現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有什麼好抑鬱的?」

其實,這物質條件甚好的現在,出現各種心理問題,甚至有抑鬱傾向的孩子還真不少。據中國健康委數據統計:我國有抑鬱情況的青少年兒童,約有3000萬。可見,兒童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值得家長注意的是,抑鬱並不是心理脆弱,更不是矯情,是一種因環境和遺傳共同誘發的,讓人為之困擾的疾病。

分析:校園環境及家庭環境,是導致孩子抑鬱的主因

·在學校

校園霸凌,是造成孩子心理健康問題的主因。據相關數據統計:約有74.2%的男生和51.7%的女生,長期遭受著1種或多種校園霸凌。其中,言語霸凌,對孩子傷害更大。

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對容貌、身材都有了「美與丑」的評價。而對於一些「不美」的同學而言,就容易對容貌或身材產生焦慮,嚴重者就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文文爸讀書時,班上有個女同學很胖,常常被其他同學調侃、取外號,同學們見她,不是叫「死胖子」,就是「卡門」(太胖,進出教室會卡門),一叫就是3年。而這位女同學呢,非常的自卑,後發展為自殘了,父母不得不為她辦理休學。

據相關數據統計:因容貌、身材焦慮的青少年,長到成人後,患抑鬱症的風險會增加50%-285%。

·在家

父母的完美主義,唯「成績論」,是造成孩子抑鬱的易感因素,在一些「唯成績論」的家長眼中,似乎孩子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這段時間,唯一要做的事就只有學習。

文文爸的父母也是唯「成績論」家長中的一員,有次,文文爸一個要好的同學生日,跟父母說想要去參加,不料父母一句:下周都要期中考試了,還去參加什麼同學生日,趕緊看書準備。

那一次的拒絕,讓文文爸一輩子都難以忘懷,當時似乎所有的時間,都只用來了學習,但似乎還是不能讓父母滿意。即便考試拿了滿分,父母迎面而來的一句話就是:「別以為這次考了滿分就厲害了,你要每次、每科都考滿分才算有本事」。

那時候的文文爸真是被父母的完美主義、唯「成績論」壓得喘不過氣來,父母一味地否定與拒絕,讓文文爸內心非常的孤獨,幾乎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與支持,要不是還有幾個好朋友,說不定就真的抑鬱了。

表現:孩子這3種行為,說明有抑鬱傾向,父母要注意

有網友在分享自己抑鬱經歷時,寫到:告訴老師,覺得活著沒意思時;老師說是自己學習壓力太大了,讓去操場跑兩圈就好了;告訴家長想休學一年,家長卻說自己懶,堅持不讓;最終被診斷為嚴重的抑鬱症,不得不休學。

文文爸也曾陪同朋友去看過心理學專家,同時聊到青少年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時,心理學專家直言: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會通過身體表現或行為發出「求救」信號。如果你家孩子近段時間有這3種行為,說明有「抑鬱傾向」:

第一種:原本活潑的孩子,變得異常安靜,喪失活力

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中顯示:一個人若心情低落,時常會對身邊的事物或活動提不起興趣,從而主動減少活動。

如果你家孩子以前很活潑,最近卻異常安靜、呆坐,對身邊事物提不起興趣,甚至拒絕出門社交,父母就該注意了,千萬別大意。

畢竟對事「提不起興趣」,是抑鬱症患者最為顯著的特徵,以前非常有興趣的事物,現在卻覺得了無生趣,對人對事仿佛都喪失了活力。

第二種:孩子突然變得失眠、厭食、做噩夢

通常來說,青春期的孩子,體內新陳代謝快,身體又正處於發育期,正常現象應該是「吃得香、睡得好」。倘若你家孩子近段時間,頻發失眠、厭食,晚上還出現夜驚、尿床、做噩夢時,父母就要注意了。

第三種:常常否定自己,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據相關數據調研發現:大量抑鬱症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挫敗感,遇到事情後,不願意嘗試,容易陷入「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的思維泥潭中而無法自拔。

如果你家孩子時常說一些否定自己的話,或認為自己什麼都不好時,父母就要注意了。

孩子們或許通過言語無法表達清晰,但他們通過身體或行為傳遞給父母的「求救」信號,父母一定要抓住,及時疏導,以免慢慢發展成為抑鬱症了。

辦法:孩子出現異常行為,父母應挖掘孩子的真實內心

面對孩子身體或行為出現的異常,父母切忌一時激動,而跳起來指責孩子,應該及時了解孩子異常行為背後的原因,以免錯過拯救孩子的最佳時機。

文文爸認識一個小女孩,從小跟媽媽相依為命;為了給予女兒更好的生活,媽媽每天早出晚歸,非常辛苦。

而小女孩從小就膽小,晚上睡覺常常做噩夢,而媽媽工作辛苦,常常很晚回家,且到頭就睡了,也不知道女兒做噩夢。

後來女兒哭鬧不去上學,媽媽以為孩子是貪玩逃學,一邊打孩子一邊指責孩子。直到5年後,孩子自殺了,從她的日記本中中,才明白原來孩子一直被老師猥褻。看著日記本,媽媽後悔地抱頭痛哭。

年幼的孩子無法用言語向母親描述老師的所作所為,用「不想上學」向媽媽發出「求救」信號,不料,換來媽媽的打罵與指責,讓她極為無助,以至於走上了絕路。

總而言之,父母要讀懂孩子的異常行為,了解其異常行為背後的真實情況,才能真正地幫助孩子。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康康說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515/1901966.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