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孩子要不像父母,太難了

當父母有跟孩子一起成長的意識,就能夠有效改善家庭關係,改善問題。我和他們一起去分析問題,首先不要繼續激化矛盾衝突,父母不需要指責自己,也不要指責孩子又怎麼了。

有個孩子不止一次爬窗台。媽媽想讓孩子學會管理情緒。媽媽說,我也知道他不是在嚇唬我。媽媽話音未落,孩子惱了,說我從來也不是嚇唬你。因為實在太痛苦,我沒有辦法,才會坐在那。

「能不能不要每次總要等到我坐窗台了,你才罷休。」

父母的情緒管理也很重要。孩子的爸爸反思,我和愛人這麼多年都有矛盾,我們倆都是知識分子,生氣了幾天甚至幾周都不說話,家裡氣氛特緊張。當大人只會通過冷暴力來處理自己的情緒,孩子也只能壓抑著,通過自我傷害、自我攻擊來表達情緒。

孩子是父母的複印機。孩子要不像父母,太難了。不得不承認,因為基因遺傳和家庭教育方式,我們最容易成為我們父母的樣子。

這是一個挺典型的東亞家庭,媽媽很有能力很辛苦,但控制欲強,一旦控制不了就冷暴力。

好在這對父母有成長意識。孩子出問題了,夫妻倆開始放下彼此分歧,共同面對。後來,我就建議妻子往後退一退,父親往前進一進。起初父親看起來沒力量,但他發揮了更多家庭功能,發現做得也不是那麼差,同時媽媽也輕鬆了。

女兒說,我生病,不僅為我贏得了很多權力,也為我爸贏得了很多權力。

孩子問題成了整個家庭走向成長的一個契機。關鍵是這對夫妻願意去直面問題。這個案例已經三年了。孩子剛開始沒辦法上學了,後面又復學,現在在申請美國的大學。

修復

我經常說不能只怪父母。這是整個社會結構和社會文化的問題。孩子感受到的壓力,也來自整個社會結構的變化。現在生育率越來越低,孩子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我看過一個抑鬱症孩子畫的家譜圖,兩邊家庭就只有他一個後代,一直是爺爺管著這個孩子,特別溺愛嬌慣。爺爺在去世前對爸爸說,我就這麼一個孫子,你一定要把他培養好。不用天天說,這孩子壓力也會很大。

無論是哪方面,我們都還沒做好應對措施,包括我們的學校、教育體系、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大眾的科學認知等等方面。像自殺的胡鑫宇,他跟他爸媽打電話說不想上學。但這個時候孩子到底怎麼了,父母也不太懂。

父母也沒有被自己的父母讀懂過,也沒人教父母去讀懂孩子,我們現在希望父母都懂,要求也太高了。

我們不必只有悲觀。我們會把負面影響傳給孩子,但同時也能把我們的一些優勢、力量傳給孩子。社會的進步,就體現在我們每代人都能去面對自己的問題、修復創傷、不斷成長。

有一個常識很重要:生命的成長過程本身是艱難而曲折的。

青少年抑鬱是全世界的問題。孩子就跟小樹苗一樣,如果生物遺傳得比較好,後面又養得好就能好,但如果生物性有問題,養得再不行,後面一點風吹雨打就可能折了。這是生命規律。

與艱難成長共生的是本能的強韌。我遇過一些有成長悟性的孩子。

記得有個曾經嚴重抑鬱的女孩子,個性敏銳,表達能力也好,說她做夢都夢見「魔鬼掐著自己去上學」。家裡也有問題,媽媽說自己的丈夫拿不起事來,過於順從婆婆,又從來不認錯,夫妻長期分居,矛盾很大。

治療了一年,父母沒有太大改變,還是總把她跟別的孩子比。但她一直在自我鼓勵,「我跟自己比就行了」。

她儘量去做自己喜歡做的小事,比如做一份酸奶草莓布丁。出於興趣,還讀很多心理學的書籍。復學後有同學不想考試了,女孩還能給他們疏導,同學誇她,「姐姐說的話,就是深刻。」這說明她能扮演自己的「治療者」,還可以幫助他人了。我們的治療可以結束了。

我記錄過這個女孩的變化:「剛得病時覺得這個社會真煩。你瞧大白鵝那樣兒,長那麼長脖子幹什麼?!我真想走過去,扇它幾巴掌。鳥叫什麼呀?心煩。原來看到公園裡唱歌的老太太,覺得挺沒勁的。現在覺得她們在抒發自己的情感,在尋找生活的快樂。」

走過黑暗,女孩漸漸成熟了。她也鼓舞到了我。這個時候,我們還是可以相信生命本身的力量。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中科教育中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626/1919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