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海邊的西塞羅:希特勒學渣的同窗 也是個學渣大人物

—刀郎的新歌,為什麼要「生兒維根斯坦」

作者:
在待遇據說相對不錯的義大利戰俘營里,維根斯坦安心寫作了他的第一本奠基性的哲學著作《邏輯哲學論》。監獄確實是個能讓人靜下心來搞創作的好地方——這一點,幾年後同樣在大牢裡搞創作,寫出《我的奮鬥》來的希特勒估計也有同感。

的,但人們究竟應該怎樣穿透表象、跨越鴻溝去把握和言說真實呢?

這個問題困擾了無數代思想者,力求通過行而下的實驗、經驗去總結和把握世界客觀自然規律,一點一點逼近真相的「自然哲學」後來發展成為了自然科學。

而力求直接對「形而上(metaphysics,也即「前物理學」)」進行討論的「死磕派」,則留在了「哲學」這個範疇內,成為了現代意義的哲學家。

但從亞里士多德到黑格爾再到尼采、叔本華,哲學的發展始終給人一種「原地踏步」感,哲學家們總感覺到自己在言說所體悟到的哲學真相時,他們的嘴巴似乎不是自己的。無法進行完美的表達。

而維根斯坦是第一個思考並討論這件難題的人。

他指出:語言對於世界的真相,在揭示的同時也進行了遮蔽。

什麼意思呢?打個比方,眼前有一杯飲料,你我都不知道它是什麼味道,我在嘗過之後對你進行描述。我可以形容它是甜的,但甜這個概念,在向你傳達這杯飲料的一個特徵的同時,其實遮蔽掉了這杯飲料更多其他的真實——這個世界上甜的感覺有千百種,它是蘋果一樣的清甜?橘子一樣的酸甜?還是荔枝葡萄西瓜那種甜味?

於是我又得向你解釋——都不是,是一種接近蘇打水中加了糖的感覺。可是這樣的進一步描述又會產生新的「遮蔽」。人類的語言在每一次更精確、更細緻的描述中都會在接受者那裡產生新的「分歧點」,削弱甚至歪曲表達的本意,從而讓接受者永遠無法完全理解表達者想說的意思,甚至離本意越來越遠。

所以想要讓你徹底的理解我,與其這樣徒耗口舌,不如直接告訴你這東西能喝、好喝,你也嘗一口吧!

然後,你嘗一口後就恍然大悟——這不就可口可樂麼?

於是維根斯坦說:語言的邊界,其實就是思想的邊界。因為人類的所有思想活動都是依賴語言來進行的,所以世界的意義其實不可言說,它只能通過感受、通過生活向每個個體呈現。所以維根斯坦認為真正的哲學不應該是一種理論、一種表達,而應該是一種生活。通過「可言說」的,能說清楚的東西,指導人們進行某種生活實踐,並在這種實踐中自己體悟和把握那不可言說的哲學真諦。

所以維根斯坦寫的書其實特別好讀,他的好多寫作的段落化的,跟「生活小貼士」一樣,想起一出寫一出,你要是實在讀不懂其中的某些段落,只看破折號前面那段就行了,因為就像維根斯坦自己主張的,人們在語言的表達中只能獲得提示,世界的真相、人生的真諦在「語言的邊界」之外,只能你自己體悟。越解釋,反而越說不清楚。

這聽上去是不是很像咱中國古代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或禪宗所主張的「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那個感覺?

是的,維根斯坦的哲學,的確與古老的禪宗智慧有很多相似之處。

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他破除了西方哲學自古希臘時代開始一直存在的一種迷思——尋求在語詞中尋求真理,構建並迷信於宏大敘事。

是的,在這一點上,我們甚至可以說維根斯坦恰恰是在跟他那老同學希特勒是對著幹的。

希特勒納粹主義敘事,從一定意義上說承襲了黑格爾和尼采對於「最終真理」的執著。納粹構建了一套敘事,裡面充滿了被維根斯坦所鄙夷與批判的各種「語詞」。

對語言和思想能夠直接把握最終真理的迷信,導致了社會總是間歇性的陷入各種迷茫、暴走與狂熱。

比方說納粹會提出「猶太人」這個概念,然後把卑鄙、貪婪、陰謀等等等等所有醜惡的東西全部疊加到這個語詞的頭上。

與此同時,納粹還會用語言虛構一個遙遠但永恆、而又光輝的遠大目標。告訴你既然猶太人、斯拉夫人等等等等外族是萬惡之源,那一旦把他們消滅乾淨,構建一個純日耳曼人的社會,就天下太平了。所以為了那個理想中的「千年帝國」,必須不惜一切道德、生命、自由的代價。「沒有猶太人(斯拉夫人\英美法包圍網)的日子,才是好日子!」

這樣用語詞和概念編造的,簡單易懂的煽動,當然最能忽悠經濟危機中焦慮而戾氣深重的廣大德國庸眾,這是希特勒的成功秘訣所在。

但正如維根斯坦所指出的,這樣被言辭修飾到極致的敘事,恰恰是對真相遮蔽最多的。因為真相不在語言中,而在生活中!你到現實中真去接觸一個活生生的猶太人,他肯定有缺點,但哪個是被納粹用語言所包裝、極化的人間惡魔呢?

恰恰相反,那些被過度的語詞所迷惑,為了「大敘事」而不顧一切的納粹黨徒,才成為了真正的人間惡魔。

所以維根斯坦反對一切試圖在「語言邊界」內的對最終真理進行的定義與表述。於是有了他另外一句更出名的名言:活在當下——「真正的永恆,屬於能活在當下的人。」

請注意,這個「活在當下」,不是讓你蠅營狗苟,對現實的無奈屈服的意思。而是說你必須破除那些語言為你製造的「永恆敘事」的遮蔽,此刻的生活中自己體悟世界的真相,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不被遙遠的、被語詞虛構的永恆所迷惑。

所以維根斯坦又說,哲學的目的就在于澄清事實,消除語言表達所帶來的混亂。哲學不是理論而是生活。

責任編輯: 李安達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728/1933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