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牙椅上躺了半小時,終於熬過了洗牙的酸爽,可醫生竟鄭重其事地告知:你的牙周情況不容樂觀,還需要進一步的齦下刮治。
一頭霧水的你,是不是有點犯嘀咕——為什麼別人洗完牙就結束了,而自己卻還要做齦下刮治?那讓我們從幾個方面了解一下齦下刮治。
「牙周情況不容樂觀」是啥意思?
簡單來說,牙周就是包裹著牙齒的組織,如牙齦、牙槽骨、牙周膜等。而導致牙周情況惡化的,又是我們的「老朋友」——牙菌斑,它是牙周疾病的始動因素,
牙周情況的惡化,也是從「口腔衛生清潔不到位」開始的。殘留在牙齒表面的牙菌斑、食物軟垢,如果24小時內都未被清理掉,那麼軟垢會慢慢鈣化,最終形成牙結石,單純刷牙就無法清除了。
在細菌、軟垢及牙結石的共同刺激下,牙齦就會發炎,出現紅腫出血。此時若得不到控制,感染將進一步深入:
累及牙槽骨,引起牙槽骨吸收;
讓牙齦和牙體間形成深袋,即牙周袋,導致牙齦萎縮。
牙齦萎縮、牙槽骨吸收,都是不容樂觀的症狀
平時我們照鏡子,不一定能觀察到以上兩種變化,但應能感受到牙齦溢膿、牙齒鬆動移位等症狀。
洗牙和齦下刮治的區別
首先,我們要分清楚
什麼是洗牙,什麼是齦下刮治
洗牙就是去除牙齒表面的牙結石的過程
也被稱為齦上潔治
▼
而深入牙齦甚至蔓延到牙根的牙結石
則就需要齦下刮治才能去除
▼
1、為啥要刮治?
洗牙針對的是「牙齦以上」的結石菌斑,而「牙齦以下」的則要交給齦下刮治療;
2、刮治啥感覺?
齦下刮治的體驗感和洗牙很像,也是維護牙周的常用治療手段,但更強調定期複查;
3、會上麻藥嗎?
會的,別怕~
牙周治療的範圍
一般來說,洗牙後1~2周往往是開展齦下刮治的良好時機,因為此時已清理完齦上結石菌斑,牙齦紅腫情況較前有所消退,且齦下結石暴露。
該治療的朋友千萬別拖,拖得了一時,拖不了一世,炎症惡化後就得面對拔牙或掉牙的結果。一般患者在進行「刮治」前有這樣的困惑「刮治是要把牙齦翻開嗎?」「是不是直接把一個小鐵鉤伸進去刮牙根?」
齦下刮治是怎麼如何操作的?
操作過程會痛麼?
果真如此嗎?當然不是!
齦下刮治術通過用手工或超聲刮治器械,精細地刮除位於牙周袋內的牙結石和菌斑,同時清除被細菌毒素、牙結石附著的病變牙體組織。我們來看看具體是如何操作的。
①先探查炎症嚴重程度
在治療開始前,醫生會用特定的探針,每一顆牙齒的牙周袋進行探查並記錄,確定要進行刮治的牙齒。結合影像學結果,擬定整體的牙周治療方案和計劃。
②治療前先麻醉
治療常常會在局部麻醉下進行,並不會給患者帶來劇烈的不適及疼痛感。
③治療感受和洗牙相似
刮治的體驗感與洗牙相似,醫生將微創的牙周器械伸入牙周袋內,清除牙面上的牙結石和菌斑,沖洗牙周袋,將殘存的牙石碎片徹底清除,局部應用消炎藥物。治療通常需要分2~4次完成。
齦下結石在X線片上的表現
(紅色箭頭:齦下結石;白線:牙槽骨吸收情況)
得了牙周病的患者
是否需要進行齦下刮治
還是需要經過牙醫的專業檢查後再決定
很多人直到牙齒鬆動才想起來看牙醫,不幸的是,牙槽骨一旦吸收很難再生,此時才見牙醫為時晚矣,如若不進行刮治治療,牙齦萎縮會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