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低血糖」的危險,可能被你遠遠低估了

很多人都知道,高血糖會給身體帶來長久的傷害,然而,和高血糖相比,低血糖是個「急性子」,讓人猝不及防。

近日,相關話題在社交平台引起網友討論,大家紛紛分享自己的低血糖經歷。

其實,與其關注在公共場所暈倒所帶來的尷尬,不如科學認知低血糖的危險:嚴重時會引起大腦功能障礙,還可能成為心絞痛、急性心梗的推手。

低血糖發作有多危險

在醫學上,一般以靜脈血漿葡萄糖濃度低於2.8毫摩爾/升,作為低血糖的標準。對糖尿病人來說,當血糖低於3.9毫摩爾/升時,就應引起重視。

低血糖帶來的傷害可以這樣理解:一次嚴重的低血糖,可能抵消數年血糖達標帶來的好處。血糖水平上升後,症狀通常能緩解,但較長時間的嚴重低血糖可能導致腦死亡。

低血糖會帶來這些健康風險:

!

大腦某些區域受損

大腦中有幾個分別叫做尾狀核、豆狀核、大腦皮質、海馬體和黑質的區域,對缺糖尤其敏感,最易受損。

這些區域都有著十分關鍵的功能,例如,尾狀核和海馬體均負責大腦的學習、記憶功能,黑質是調節運動的重要中樞。

!

心血管病風險升高

美國糖尿病協會2020科學年會上,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

與較少發生低血糖的患者相比,每年發生5次以上低血糖的患者,心血管事件風險高了61%;超過5次的低血糖患者,心律失常、腦血管意外、心肌梗死風險分別增加65%、38%、43%。

!

容易促進血栓形成

在急性低血糖期間,心臟負荷的增加伴隨著血液流變學的改變,還會導致血小板活化增加,凝血機能增強、促進血栓形成。

這些症狀提醒血糖水平低

導致低血糖的誘因有很多,飢餓、嘔吐、腹瀉、空腹飲酒、運動量過大、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等。

不同程度的低血糖,表現也有所差異。

低血糖的典型表現為:出現飢餓感、乏力、心慌、噁心、手抖、出冷汗、面色蒼白、四肢無力、嘴周麻刺感等不適。

部分人群發生低血糖時沒有症狀,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缺糖,發生意識模糊、精神失常、肢體癱瘓、大小便失禁、昏迷等嚴重後果,甚至威脅生命。

不同人群需要當心:

老年人:常沒有任何症狀,部分老人表現為神經精神症狀,如言語行為反常、偏癱、意識障礙、嗜睡、昏迷等,易被誤診為急性腦卒中或癲癇發作。

嬰幼兒及低齡兒童:常表現為不好好喝奶、易哭鬧、面色蒼白、出冷汗、注意力不集中、噩夢易驚、遺尿等。

低血糖發作怎麼自救

如果出現了低血糖症狀,但未出現如抽搐、昏迷等嚴重情況,你會怎麼辦?

很多人可能會選擇吃餅乾、饅頭等來緩解,這不能說不正確,但不是最佳選擇。

應對低血糖,建議大家做好以下幾件事:

立即進食碳水化合物

一旦發生輕度低血糖,應立即進食15克碳水化合物。用於低血糖急救的食物,有個優先級:

白糖、糖塊、糖水、蜂蜜、葡萄糖片最佳,這類食物吃進去後,很快被腸道吸收入血,能迅速緩解低血糖症狀;

餅乾、點心、饅頭、含糖飲料(含白砂糖的)、粥次之。

搶救低血糖要爭分奪秒,因此最好優先選擇白糖、糖塊、蜂蜜等升糖指數較高的食物。

15克碳水化合物大約為:4~6顆糖果(迅速嚼碎服下);1勺蜂蜜或白砂糖;2~4塊餅;100~200毫升含糖飲料(配料表中需含白砂糖)。

普通人在補充碳水化合物後,血糖水平基本能回到正常狀態。

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在上述步驟之後需要15分鐘後測血糖,如果症狀消失,血糖達到4毫摩爾/升以上,按正常時間進餐即可;如果超過此值,1小時後才能進餐,並吃一份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加餐,以免血糖再次下降。

再次進食並測量血糖

如果血糖沒有上升,症狀沒有消失,就再進食15克碳水化合物。15分鐘後,再次測量。

進食後未恢復及時就醫

如果血糖仍沒有上升,症狀沒有消失,就再次進食。此時,如果血糖過低,或出現意識昏迷,則需即刻送醫救治。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身邊人低血糖發作時,已經出現神智不清,不要擅自餵食物或水,以免發生窒息,此時要立即就醫。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生命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