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工作職業 > 正文

商家是如何利用人性弱點讓你掏腰包的?

名人

看見金城武拿著一瓶綠茶特別帥地喝掉了,我們躍躍欲試。看見吳彥祖抹一點兒護膚品就能容光煥發了,我們躍躍欲試。看見范冰冰用一點兒洗髮水就能神采飛揚了,我們躍躍欲試。看見王菲喝一點兒牛奶就能年輕十年了,我們躍躍欲試。

電視、唱片、雜誌讓我們熟知了名人的表情、名人的生活、名人的苦與樂。這讓我們覺得大家挺熟——有些朋友之間才能知道的事兒放到名人身上,就變成了「我們都知道」。但,我們真的認識金城武、吳彥祖、范冰冰、王菲麼?真不知道護膚品廣告是PS出來的、金城武平時不一定喝綠茶、洗髮水根本洗不出黑亮順麼?我們都知道為百事做過廣告的麥可·傑克遜壓根不喝汽水飲料,佩妮洛普·克魯茲拍的睫毛膏廣告用的根本就是假睫毛,法國電視主持人達尼埃爾·吉爾貝爾代言的那款金戒指就算你戴上一輩也不會有好運氣。我們認識「廣告天王」侯總,也認識「能夠摧毀一切的男人」成龍:他代言過的小霸王學習機倒閉了、愛多VCD老闆坐牢了、汾湟可樂和開迪汽車賣不出去消失了、霸王防脫致癌了、思念水餃甚至被驗出含可致命的金黃葡萄球菌——這些牌子都是他們根本不會用的東西,就如同好萊塢明星雪兒代言的護膚品她本人壓根不用。

張曼玉那張臉不是用玉蘭油抹出來的,李嘉欣那麼美也不是因為擁有歐萊雅。然而,只要選擇困難症來襲,我們依然會信任產品包裝上那個非常真誠的名人頭像——因為在貨架上永遠沒有盡頭的陌生商品里,我們早已疲於分辨的眼睛裡唯一認識的,只有那張名人的臉。

網購癮

快捷、便利、低價、齊全、限量版、24小時在線……無論網購橫空出世之初被賦予了怎樣的正面意義,今天的諸位「網奴」對它的解讀只剩下一句話:敗家、敗家、超敗家。

網購癮是這樣被培養起來的:你也許從未光顧過小區樓下50米開外的超市,因為在淘寶上囤積的日用百貨零食小吃,一兩年內絕無耗空的可能性;你面對商場打折季從來巋然不動,因為代購網站的大力促銷才是真誘惑,數次貨不對板撲不滅這熱情;你的飯局從來都要提前三天預定,沒辦法,誰叫團購網站有這坑爹的規定;你從電商網站買的空氣炸鍋經年累月吃著灰,還有半架子新書從未拆過封……儘管每個信用卡結算日你都哀嚎著「想砍掉自己不停刷淘寶的手」,結果發現「自己原來是千手觀音」——你還是上班摸魚不停搜索著新的關鍵詞,一遍遍刷新訂單物流等待快遞小哥讓你的手機鈴聲響起。網購是個坑,人人患上購物強迫症

洗腦

雖然從2000年起腦白金廣告連續五年榮膺「十差廣告」大獎,但所有人都記住了「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2008年,已經簡單重複了幾十年的恆源祥,竟然在艷照門稱霸天下的境況下殺出了一條血路:在那一年,除了陳攝影師,我們全部都記住了「恆源祥,北京奧運會贊助商」與十二生肖排序。陳寶國重複三遍的「中國年送瑞年」、付笛生任靜挨個上陣的「洗洗更健康」、一家老少齊上陣的「快給你的腸子洗洗澡吧!」也都沒少出現在覆蓋公共交通與地鐵的視頻終端上,不厭其煩地輪番轟炸大腦放空的橡皮人——廣告商堅信「謊言三遍即成真」,也算是給了我們一個喘息的機會:幸好,它們不會來第四遍。

恆源祥營銷部門曾經這麼表態:「寧願被罵,不能被忘。」聽慣了吆喝的人們顯然沒有辜負它的期待:每年被評為十大最差廣告的,產品都賣得特別好。這也不奇怪,查克·帕拉紐克早就在《搏擊俱樂部》裡說了:「一班強壯的青年男女,想將生命投身於某樣東西。廣告已經使這些人一心追求他們並不需要的汽車和衣服。一代代的人一直在干他們憎恨的工作,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購買那些他們並不真正需要的東西。」在電影版里,主人公也把你我分析得很清楚:「你和我算什麼?我們是消費者,我們滿腦子想的都是物質。我不關心兇殺案和貧窮問題,我只關心名人雜誌、500個頻道的電視、我內褲上印著誰的名字、生髮劑、威爾鋼、減肥藥。」

錢依然要花,禮依然要送,最差廣告依然要搜來看了再去罵。世間最暢快的事莫過於拿著錢暢遊消費世界,記住什麼你就買什麼,只圖個高興——然後,千萬別思考。思考會毀掉這一切。

炒作

在《烏合之眾》裡,勒龐提出「群體是盲從的」。在群體中,個人的才智和個性被削弱,群體往往表現出衝動、急躁、沒有長遠打算、情緒誇張與單純、輕信、易受暗示。這一現象在經濟學上被描述為「羊群效應」,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可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就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

「羊群」式的盲從最常見的發生地即金融市場,經驗不足的投資者很容易一味聽信所謂的專家、權威人士以及內部消息,盲目仿效別人。即便他們獲悉的判斷和信息是理性的,準確的,如此大的「羊群」湧入,在放大效應和傳染效應作用下,也會打翻槓桿的平衡。正如2007年,當華爾街正遭受金融危機衝擊,中國股市卻衝上6000點,菜販和清潔工都在談論基金時,其結果已昭然若揭。事實上,大機構早已撤場,套牢的永遠是散戶。

就因為媒體犯了烏龍,把僅懂得一點皮毛的張悟本封為「養生專家」,儘管他稱「綠豆能治百病」有悖常識,卻阻礙不了他的書半年內銷量達300萬冊;菜市場裡綠豆成了不少消費者的必買品,少則三五斤,多則幾十斤,價格被不斷推高,被其點名的某品牌綠豆甘草湯則賣到138元,背後偷笑的自然是商家。

名牌

虛榮在《現代漢語詞典》上的釋義是「表面光彩」。對「表面光彩、虛幻榮耀」的追逐是人類普遍具有的性格弱點,誰都無法逃脫。恰巧,名牌擁有表面的光彩「美貌」和內在不菲價值所代表的「貴氣」,滿足了女人對美和富有的雙重虛榮,所以幾乎沒有女人在名牌面前可以逃脫——穿著名牌,背著名牌,在鏡子裡,女人能感覺自己與那些廣告中的女明星發生了聯繫,與時尚雜誌中描摹的美好高端生活發生了聯繫,甚至是與名牌歷史典故里那些犄角旮旯的名女人發生了聯繫,感覺鏡子裡的自己瞬間烏雞變鳳凰。正如《奢侈帶來富足》一書說所說——名牌奢侈品以前一直是貴族的專利,今天卻成了大眾時尚。而名牌之所以風靡大眾,只是因為可以提供給你瞬間成為貴族的錯覺。愛馬仕近年在眾名牌中之所以異峰突起,也在於成功而完整地塑造了低調的王妃式奢華。低調的奢華,調動的只是那些試圖低調的虛榮心而已。

自卑

史上最具煽動力的內衣廣告出自某篇惡俗的言情小說:場景一,女主角暗戀男主角已久;場景二,男主角終於開口邀約一夜情;場景三,女主角言辭激動中給了男主角兩耳光;場景四,女主角在深夜的家中嚎啕大哭,並把衣櫃砸得粉碎——話外音:「為什麼老娘就沒有一個能出得了台的bra!!!」

從懂得把營銷術聚焦在人類的自卑心上開始,一切與兩性有關的周邊商品就成功了一半,這就是為什麼「A杯瞬間變C杯」的魔力挺永遠銷量大好,「讓你再堅持4分鐘」的安全套經久被奉為成功案例。

這些營銷手法猶如魔法棒——減肥廣告的核心理念是:「世界上只有兩種女人,一種是美的,一種是胖的」;牙膏廣告再也不高呼老土的「沒有蛀牙」,變成了「留得清香在,不愁沒人愛」;口香糖廣告邪魅一笑:「美女不會再對你皺眉頭了。」你可以不承認自己一夜逆襲的那點兒小心思,但當你把手伸向貨架的那一刻——餵!你已經暴露了。

天價

天價月餅、天價車、天價房、甚至是天價榨菜……這年頭,什麼都可以有天價。商家篤定地相信諸多消費者的心理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貴。所以,他們紛紛占據各類商品的價格制高點,不斷強調面子的意義,放大面子的隱形價值,姜太公釣魚,等願者上鉤。

攀比無處不在。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暗自會給自己一個消費定位,只是最高處的那根標杆往往會影響我們的決定,拉高我們的尺度。我們總是在左顧右盼的比較中喪失自知之明,頭腦一熱,就像跳高運動員一樣不斷縱身一躍去觸碰一根我們達不到的高線。

數年前,某天價房的營銷口號是——「只獻給巔峰世界的傑出人物」,它的銷售目標群當然並不是身處巔峰世界的人,而是試圖躋身巔峰世界的中國富豪,去完成一次虛幻的「鯉魚跳龍門」。

至尊

當在銀行被VIP頻頻插隊而怒火中燒時,你就會明白,奧威爾的那句話是何等正確——「所有的動物都是平等的,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只不過以前是政治權力讓人「更平等」,現在是商業手段讓人「更平等」。

所有的品牌都看到這一點。所以銀行要設置無數個信用卡級別,普通卡、金卡、白金卡、黑卡……你得像過關打怪一樣才能升級;房地產商要強調「奢華」、「至尊」、「萬乘欽仰,只因享此一席」,最好案名就讓你肝顫——比如「釣魚台七號院」之類的;豪車品牌不僅要打造限量版,還要「特供中國」;奢侈品要不厭其煩地強調「手工製作」,雖然它極有可能誕生在東莞的某個工廠里;就連快時尚品牌都要跟知名設計師合作,讓你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獲得「限量版」的優越感……

你真的獲得一些優越感,或許還有不少特權,然後,你就掉進「致命的幻覺」里不可自拔了。

這是最適合中國國情的營銷手段。

一站式

「全家就是你家」——這毫無文字遊戲意味的六個字,卻最終成為台灣全家便利商店的著名廣告語,正如便利店本質主打「日常」招牌一樣,平淡的,也最容易培養消費慣性。其實它還有前半句——「全年無休一直在你身邊」——這才是便利店營銷的核心策略:時時刻刻、無處不在地提供生活最大便利化。

在以「一站式購物」籠絡消費者這件事上,便利店的鼻祖7-Eleven早就摸索出一套成型的遊戲規則:主打住宅商圈,兼顧辦公商圈和車站商圈,幾乎封鎖了全部學生和白領人群出沒的地點;出售常規品牌的麵包、零食和飲料,也根據各地口味推出飯糰、關東煮和熟食便當組合;銷售日常生活用品,但主打一人份或旅行裝……一家發達的便利店,還提供繳納水電費、電召計程車、預約旅館、代購電影票和公園門票等全天性服務,在御宅族大行其道的語境下,日本7-Eleven最新推出的一項業務正是:購買一包方便麵也能送貨上門。

便利店模式很好用,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電視購物頻道和網絡直銷商城紛紛跟風打出「全新一站式購物」的招牌來。只是,你越容易因為「便利營銷」而迸發購物衝動,就越有可能會捲入購物陷阱的麻煩事件中。

社交恐懼

美國社交焦慮症協會指出,全球約有7%的人患有社交焦慮障礙症,而中國每10人中約有1人或多或少有社交焦慮方面的困擾。社交是現代人的軟肋,在軟肋之上,社交網絡應運而生。

顯然,各類社交網絡的最大賣點在於在虛擬的網絡世界滿足人的社交渴望。多少年前,英國詩人感慨過「沒有人是孤島,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部分」,而社交網絡告訴你的是你不需要社交能力,不需要跨越物理和心理的距離,只要十指按動,你可以輕鬆地由一片陸地聯接成一個帝國。據說,只要你願意,「非接觸型」的社交可以占據人類社交的80%。

一方面,你在虛擬世界享受越來越輕鬆的社交,另一方面,面對至愛親朋,你都會越來越覺得漠然無語。人們的社交能力是從小到大一點點在與人交往中形成的,沒有現實中積累的交往練習,結果就是,那些在虛擬世界的社交狂人,在現實中往往是社交低能兒。

生活方式

宜家,是一種生活方式——賣的是簡約環保DIY、田園棉布小碎花,是「瑞典的快樂簡單范兒」,是「充滿陽光和新鮮的空氣,卻又不失內斂與本真」的有機生活潮。無印良品,是一種生活方式——賣的是原生態和自然觀,是「備受品位人士推崇」的簡約和質樸,是「與其說無印良品是一個品牌,不如說它是一種生活的哲學」的小清新金句。優衣庫,是一種生活方式——賣的是簡約設計與基礎百搭,是「堅持我思我想我作」的群族細分站隊法。

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曾說:星巴克賣的不是咖啡,是休閒;法拉利賣的不是跑車,是一種近似瘋狂的駕駛快感和高貴;勞力士賣的不是表,是奢侈的感覺和自信;希爾頓賣的不是酒店,是舒適與安心;麥肯錫賣的不是數據,是權威與專業。凡是搭上「生活方式」四個字,任何品牌都能變潮變炫變高端,瞬間引領時尚大潮。不管有多少生活方式是騙人的,重點是——你我還都挺吃這一套。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新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512/555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