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不被改正的右派

作者:

文革結束後,55萬右派獲得摘帽改正,但有96人維持原案,其中,被中央認定為右派而不予改正的有五人,分別是章伯鈞、羅隆基、儲安平、彭文應和陳仁炳。換句話說,此五人是只摘帽不改正。

陳仁炳是這五人中活得最久、走得最晚的一個,直到1990年才因病去世。其他四人,早在文革前或文革初期,便已離開了人世。

陳仁炳跟其他四位大右派一樣,都是因抨擊國民政府而成為新政權需要結交和利用的民主黨派人士。

但就影響力而言,陳仁炳顯然不如章伯鈞、羅隆基、儲安平三人著名。

其他四個人畢竟都死了,只有他還活著。雖然只是摘帽,沒有平反,但待遇還是恢復了,讓他繼續教書,還搬了家。

至於為什麼只摘帽不被改正,陳仁炳一直都在申訴,到死也未能解決。這使他苦悶抑鬱,伴隨終生。

他到底犯了什麼罪過,至死不被諒解?從網上查到的信息看,相當模糊,令人不得要領。

陳仁炳是湖北武昌人,歷史學教授。其父是著名基督徒陳崇桂,做過馮玉祥的隨軍牧師,跟司徒雷登是好朋友,後來也成了右派。父子右派,是老派知識分子在新政權的必然宿命。

陳仁炳幼年在湖北荊州瑞典人所辦的教會小學讀書。1925年去北京,就讀於基督教美以美會創辦的北京匯文中學。

1928年去上海,考入基督教美北浸禮會和美南浸信會聯合創辦的滬江大學。在校期間曾任該校基督教青年會會長。

1932年赴美留學,次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社會學碩士學位。1937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上海聖約翰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後至武漢,受抗日救亡運動影響,參加武漢合唱團,擔任領隊。率領合唱團赴東南亞演出,宣傳抗日,用義演募捐的款項支援抗日。武漢合唱團在南洋巡演活動中,共募得捐款1150萬元,為中國抗戰輸送了極為寶貴的援助資金。

1940年回國,在重慶廣播電台擔任總編輯,以及出任財政部秘書等職。

1945年前後受聘為蘇州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上海師範專科學校社會學系主任和上海聖約翰大學文學院院長。1945年11月經周新民、李文宜介紹,加入民盟。

1947年在進步教授組成的上海市大學教授聯誼會(簡稱大教聯)中,擔任幹事,同時協助民盟創辦了中共地下黨直接領導的《展望》雜誌,並擔任該雜誌社副社長。

1948年5月22日,參加上海學聯在交通大學舉行的反美扶日萬人大會,在會上慷慨演講,激勵學生。是年10月,陳仁炳投身民盟上海市支部民運委員會工作,

1949年3月,被任命為民盟上海市支部解放工作委員會成員。解放軍渡江前夕,陳仁炳出版了文集《走向民主社會》,在書中嚴厲批評了國民黨的專制統治。

建國後,陳仁炳任華東軍政委員會人民監察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一屆政協委員兼副秘書長,民盟中央委員。後任民盟上海市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在復旦大學擔任歷史系教授。

1957年陳仁炳提出「反對鄉愿(偽善)態度,提倡賈誼精神」,結果被張春橋點名批判。後來又被毛澤東在《打退資產階級右派進攻》一文中點名批評,受到批鬥,被劃為右派。文革中被算舊帳,再次遭到迫害。1978年被摘掉右派帽子,但維持原案不予糾正。

不過呢,在政治待遇上,還是給了他一定程度的恢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先後被選為民盟中央第五屆中央委員,第六屆民盟中央參議委員會委員,第九屆民盟上海市委員會顧問。

但維持原案不予改正的陰影,始終罩在頭上,成為心靈深處的創傷,無法消除。有人勸他想開點,他反問說,換作你,能丟下嗎?

陳仁炳的第一位夫人是去美國留學時在船上認識的,結為夫妻後,卻在顛沛流離的大時代無奈分離。後來,前妻曾從美國來大陸看他,卻因為信息不對稱的陰差陽錯含恨而去,成為永遠的遺憾。

新政權取得天下後,陳仁炳等人的作用其實已經完成。如果從此獨善其身,保持沉默,以求現世安穩,一般也不會有啥麻煩。然而知識分子的慣性思維和天生的批判意識,讓正直而有血性的知識分子做不到保持沉默,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一旦上面號召大鳴大放,百家爭鳴,自然便會在劫難逃。

盛世塵埃,性命如蟻。直言不諱,暢所欲言的結果是致命的。因言獲罪的基因代代傳承,一個民族的骨氣和底氣,遲早將會摧損殆盡。

相比儲安平,陳仁炳還算是幸運的。

2025年03月01日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漢嘉女1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306/2185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