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一種你常吃的東西,趕走焦慮還能對抗抑鬱

更重要的是,規律而有質量的飲食本身也是一種自我安撫行為。 毛姆說,「一個人能觀察落葉、鮮花,從細微處觀賞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麼樣。」

發現大家吃完就能心情大好的食物各不相同:

有人是火鍋,看著熱氣騰騰的火鍋咕嘟咕嘟的,心裡也會暖暖的;

有人是麥當勞的薯條,初入職場時常去公司樓下的麥當勞吃飯,是一種讓人心安的熟悉感;

還有人只是一碗簡簡單單的泡麵,一口下去,胃和心都鬆了下來。

不論食物是什麼,它帶來的愉悅和安心的感覺卻是共通的。在心理學上,把這些能給我們帶來積極情緒的食物叫做撫慰食物(comfort food)。

1966年《棕櫚灘郵報》首次提及了「撫慰食物」的概念,指的是——成年人在承受情緒壓力後,會轉向食用撫慰食物,比如媽媽做的水煮蛋、雞湯,它們常常與童年的安全感緊密相關。

比起普通的食物,那些撫慰食物對我們有著特殊的意味。它不只是填飽肚子,而是能在生活的許多時刻,給我們帶來安穩的滿足感。

01

能成為慰藉的撫慰食物

常常是以下3種

在我們應對情緒的諸多方式里,吃東西大抵是最普遍也最直接的一種。它並不依靠什麼語言或者邏輯,只要吃上一口,得到安撫的不僅是胃,還有那些起伏不定的心緒。

哪些食物更容易給我們帶來這些體驗呢?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1.熱乎乎的、有溫度的食物

試想一下,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夜晚,從寒風冷冽的室外回到家裡,喝上一口熱湯,人的心裡都會變得暖洋洋的。

熱乎乎的食物常常會給人帶來一種溫暖的感覺。在2013年的一項實驗裡,當參與者手裡捧著一杯熱飲時,更容易感知到他人的友好和善意[2]。

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常常會將身體的溫暖體驗和人際關係中的社會溫暖聯繫起來。

當我們吃下熱乎乎的食物時,大腦會自動把這種感覺等同於「有人在關心我」「我現在很安全」。

圖片來源:《飲食男女》

在很多文化里,雞湯是一種很典型的撫慰食物。

在中國,雞湯被認為有滋補作用,常用於孕婦和老年人。而在猶太文化中,雞湯更是有「猶太人的青黴素」(Jewish penicillin)之稱,逢年過節的家庭聚會裡必備一鍋雞湯,象徵著關愛和照顧[3]。

2.能提供強烈味覺刺激的食物

這一類撫慰食物,則是指向那些重口味的快樂。

能量密度高,高脂高糖的食物

比如巧克力、蛋糕、炸雞等等。

在生理上,高糖高脂的食物會迅速提高血糖水平,給人帶來一種即時的能量補償。同時它們還可以激活大腦的獎勵通路,刺激多巴胺的釋放,讓人產生短暫的愉悅和滿足感。

辛辣的食物

比如火鍋、麻辣燙、麻辣小龍蝦等等。

吃辣也能給人帶來快樂。這是因為,辣椒素會刺激口腔內的痛覺受體,提供一種可控範圍內的疼痛。而我們的大腦為了緩解這種疼痛,會分泌內啡肽,進而讓人產生快感、興奮甚至是一種上癮的感覺。

3.與過往記憶強綁定的食物

還有一類撫慰食物,和我們的回憶密切相關。

比如小時候媽媽做的菜、奶奶親手包的餃子、發燒時會吃到的黃桃罐頭......對我們而言,這些食物之所以特別,並不在於味道本身,而是在於它們承載的那些關係。

黃桃罐頭,東北孩子的守護神。圖片來源:小紅書@鑫淼

食物會觸發我們的自傳體回憶,通過喚起對童年、家庭或者某些特定事件的強烈記憶,從而提供給我們情感上的舒適。

比如大家熟知的普魯斯特效應,就是源於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裡寫的經典的一幕。主人公因為吃到一塊瑪德琳蛋糕,童年的回憶如潮水般湧來,味道成了跨越時光的橋樑。

「即使物毀人亡,即使往日的歲月了無痕跡,氣息和味道卻在,它們更柔弱,卻更有生氣,更形而上,更恆久,更忠誠,它們就像那些靈魂,有待我們在殘存的廢墟上去想念,去等候,去盼望,以它們那不可觸知的氤氳,不折不撓地支撐起記憶的巨廈。」

從這個角度來說,撫慰食物就是記憶的容器。熟悉的味道就像一把鑰匙,能夠瞬間打開記憶的閘門,讓我們重新觸摸到那些溫暖的回憶。

02

熟悉的食物充當了

一個永遠都會在的朋友

早些年前,網際網路上流傳著一張所謂的國際孤獨等級表。在當時,「一個人去餐廳吃飯」還是件考驗勇氣的事情,被列為二級孤獨。

而如今,隨著單身社會的普遍化,一人食已經成為了一種再自然不過的生活方式。獨處日益成為我們的常態,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孤獨感會消失。

社會替代理論認為,當人在感到孤獨的時候,會藉助一些非人類對象來代替社交關係,減輕孤獨感,比如追劇、看電影、讀小說[4]。

對很多人來說,熟悉的食物正是扮演了這個角色。食物可以在心理上提供歸屬感,讓人在獨處或壓力下感到不那麼孤單,並且喚起我們那些與他人連接的認知,讓人覺得自己並非孤身一人[5]。

這種體驗,留學生群體想必深有體會,在異國他鄉的地方,最常想念的反而就是那些再普通不過的家常菜。

2010年的一項研究調研了數名國際交換生,在採訪的過程中,ta們最常提到的不是那些新奇的美食,而是自己家鄉的味道。

在描述自己吃到家鄉菜的感受時,ta們頻繁提到了「快樂」「滿足」「安心」「愉悅」這些詞彙,在熟悉的味道中一次次感受到被安撫和治癒[6]。

除此之外,熟悉的食物不僅提供了朋友般的陪伴,還是一種相當穩定的陪伴。

比起複雜的人際關係,食物更像是一位永遠都會在的朋友。家人不能時時陪伴,要好的朋友不會總在身邊,但食物在你需要的時候就能被輕易地獲取和品嘗。

圖片來源:《孤獨的美食家》

03

能從食物里獲得治癒的人

不會輕易被生活打敗

撫慰食物還擁有著治癒的魔法。

生活處處充滿了不確定性,工作壓力、人際摩擦、甚至那些突如其來的壞消息,都可能會讓我們感到焦慮和無力。

心理學上有錨點(anchor)的概念,用以指代那些在動盪、壓力或不確定中能給我們帶來穩定感的對象。

撫慰食物就充當著我們的心理錨點,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穩定、安全的場域。不論外界如何動盪,廚房裡的鍋碗瓢盆、餐桌上一頓好吃的飯是我們能夠完全掌控的對象,這種可控讓人感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確定性。

有項研究發現,即便沒有真正進食,僅僅只是觀看、繪製、想像撫慰食物,也會給我們帶來積極的情緒,這種作用在具有抑鬱症臨床症狀的人身上,甚至更為明顯[7]。

更重要的是,規律而有質量的飲食本身也是一種自我安撫行為。

毛姆說,「一個人能觀察落葉、鮮花,從細微處觀賞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麼樣。」

我想,一個能好好吃飯的人,也是如此。

我們無法控制更加宏大的世界,但我們能認真對待自己的飲食,吃好面前的一餐一飯,在這些細小、具體的動作里,維持自己的生活節奏和秩序,獲得一種安定感。

所以,事已至此,先吃飯吧!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KnowYourself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822/2266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