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錕幼年家貧,只上過四年私塾。後為生計,推車販布於津沽間。也有人說,他因無錢購置小推車,只能把布匹扛在肩上,沿街叫賣。
光緒八年(1882年),曹錕投淮軍當兵,繼而進入李鴻章創辦的天津武備學堂學習。因成績優異,1890年畢業時,直隸總督李鴻章專門上奏朝廷,列舉曹錕等十餘名「優等生」請予表彰。
1901年,李鴻章病逝,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將北洋軍劃為六鎮,任命曹錕為第三鎮統制。
曹錕有個最大特點,就是用人不疑,放手讓其做事,並給予全力支持。
1920年直皖大戰爆發前夕,張作霖問親家曹錕:「三哥,定國軍比你軍力強,器械比你精,你有什麼把握?」曹錕說:「我沒有把握,但子玉(吳佩孚)說有把握,他的把握就是我的把握。」
說罷,曹錕命手下給吳佩孚發封電報:「你即是我,我即是你。親戚雖親,不如自己親。你要怎麼辦,我就怎麼辦。」幕僚覺得這太粗俗,想改得文雅點發出,曹錕擺擺手:「不要改,就這樣發過去!」
顧維鈞曾在曹錕政府中擔任外交總長,有一件事給他留下深刻印象。那一回,與顧維鈞同處內閣的交通總長吳毓麟、稅務督辦高凌蔚、陸軍總長陸錦等人,反覆要求顧維鈞任命黃榮良為駐倫敦公使。顧維鈞表示還需慎重考慮,因倫敦公使是個很重要的外交崗位。但三人並不罷休,反覆向顧維鈞提說此事,並找到總統曹錕,希望他能出面打個招呼。沒想到曹錕聽完親信吳毓麟的陳述後,當即沉下臉來,說:「老弟,你什麼時候開始學的外交?因為我不懂外交,才請顧先生來當外交總長。顧先生辦外交有經驗,我把這攤事完全委託給他,你們為什麼要出來干預?這件事完全由顧總長決定,找我沒用。」由於曹錕的回答毫無餘地,三個人這才不再做聲。
這件事突出反映了曹錕的領導風格,但凡他任用一個他信任的人,他就放手讓他擁有充分的辦事權力,絕不干預。
是人都會犯錯,曹錕自然不免。他性格急躁易怒,火氣上來,動輒便要「打嘴巴」,「打屁股」。他任第三鎮統制時,有人密告某機械官營私舞弊,曹錕大怒,馬上派人將其抓來,親自責罰此人數十軍棍。不久,曹錕了解到所謂營私舞弊原來出於仇家誣告,純屬子虛烏有。於是晉升這位機械官為管帶,並安慰他說:「我輕信他人之言,打了你的屁股,實在抱歉!俗話說『越打越發』,我已經升了你的官了,還請你不要計較。」
曹錕統領軍隊,有愛兵之心。有一年,曹錕在檢閱軍隊時,注意到一名士兵在偷偷哭泣。他停下腳步,輕聲詢問原因。士兵哽咽著說,家裡來信說父親去世了。曹錕聽後,安慰說:「別哭了,別哭了,給你五十塊大洋,你拿回去好好安葬你父親,盡完孝道再回來當兵。」
曹錕身後,為各方所認可,都敬重其氣節,這與他晚年的表現是分不開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占領東北,意圖進一步南下,加緊策劃「華北五省自治」,妄圖把華北變成第二個「滿洲國」。1935年「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這天,幾個日本人身著便裝,來到天津英租界,邀請曹錕出來做事。曹錕出於禮節,欲開門會客,但劉夫人堵在門外不許曹錕出去,並指桑罵槐高聲叫罵。日本人無奈只好離開。事後劉夫人歷數日本人在東北三省犯下的罪行,對曹錕說:「就是每天喝粥,也不能出去為日本人辦事。」
日本人上門碰壁後,又派曹錕的好友,任「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的齊燮元來做說客。這天夜晚,齊燮元叩門求見。門衛遵照劉夫人囑咐,緊閉大門,不予理睬。此後,齊燮元就再也沒去過曹家。
1938年5月17日,曹錕病逝,享年76歲。
當時的偽北平政府、國民政府均派人前來弔喪,並送來大筆撫恤金以示慰問,被劉夫人一律拒絕。6月16日出殯當天,曹錕家眷及舊日幕僚、親朋好友數百人戴孝參加了葬禮。
重慶國民政府因曹錕拒絕與日本合作,高度肯定,於1938年6月14日發布特別訓令予以表彰,特贈「華胄忠良」匾額一方,並追授曹錕為陸軍一級上將。
蓋棺論定,曹錕一生,最為人詬病的是賄選總統,成為他洗刷不掉的污跡。
但細論起來,也是事出有因,並非非白即黑。
以曹錕當時的狀況來說,他已經具備出任總統的實力和威望,但為了獲得程序上的合法性,曹錕還是決定通過選舉的方式,來登上大總統的寶座。
對此,曹錕很有信心。他掌控的直系軍力已經完全控制了北方,同時還贏得了南方部分省區的支持。按照正常選舉,曹錕是可以成為大總統的。
問題出在當時的國會議員是每個省份都有名額,那些不願意選舉曹錕當大總統的地方勢力,就動員本省的國會議員離開北京。
還在選舉前一個月,孫中山就派人帶了巨額資金賄賂廣東議員回到廣州。東北的張作霖也派出代表,以金錢行賄的方式,讓東北籍的國會議員離開北京回到了東北。
浙江軍閥盧永祥的做法更絕,他直接在天津租界成立了一個議員執行處,聲稱:「只要是離開北京去上海的議員,每人都能領取300大洋!」
這樣一來,留在北京的國會議員數量就不夠了,達不到法定人數,也就無法進行總統選舉。
正是在孫中山、張作霖、盧永祥等人運用非正常手段賄賂議員的操作下,迫於無奈的曹錕,也有一學一,發給每位參會的議員5000大洋,動員他們前來北京開會!
面對金錢的誘惑,大批已經離京的議員又回到北京,參加了國會選舉。
最終,曹錕成功當選為第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也同時落下了「賄選總統」的惡名。
實事求是說,如果不是張作霖等人行賄在前,曹錕是可以憑正常程序選上大總統的,用不著採取賄賂的手段。
而且,說他賄選,似乎也不準確。歷史學家陳垣,是當時的國會議員,對此曾有過一番解釋,說自己領到的5000元是補發歷年所欠國會議員的歲費。
如果是這樣,戴在曹錕頭上的賄選帽子,就是有欠公允的。
2025年10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