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怎樣吃雞蛋最有營養?

  雞蛋因富含優質蛋白及多種營養素一直被人們所喜愛。不過,即使是簡單的水煮蛋也有很多學問。不要以為隨便丟水裡煮煮就完事了,弄不好很可能不營養反而吃進病菌。

  雞蛋殼最易帶病菌

  

 
沙門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情況很是普遍。在世界各國的各種細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門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我國內地因此引起中毒的也並不罕見。

  沙門氏菌是沙門氏菌病的病原體,沙門氏菌病是人畜共患病,肉類和禽蛋是導致人類感染這種病菌的主要源頭。感染沙門氏菌會對兒童、體弱婦女或老人的健康造成致命威脅,在很大程度上破壞體弱多病者的免疫能力。同時,沙門氏菌也會對正常成年人的健康構成威脅,受沙門氏菌感染的成人多半是腹瀉症狀,大概幾天可以痊癒,但兒童則會出現發燒和腹瀉並發的情況。

  沸水煮8分鐘最佳

  雖然雞蛋可能會被沙門氏菌污染,但防範沙門氏菌感染也很簡單——首先,雞蛋在烹飪前最好用清水充分沖洗外殼。因為雞蛋外殼易粘有雞糞,在加工過程中,尤其是半熟狀態的雞蛋有可能被雞糞中的沙門氏菌污染,成為傳播沙門氏菌病的禍首。

  雞蛋應該涼水下鍋還是熱水下鍋?

  其次,煮熟了再吃。雞蛋一定要加熱至蛋黃和蛋清均完全凝固後,才能保證安全。煮雞蛋時間過長和過短都不好,最好的做法是:將雞蛋洗淨後,放在盛水的鍋內浸泡一分鐘,用小火燒開。開後改用文火煮8分鐘即可。切忌燒煮時間過長,否則,蛋黃中的亞鐵離子會與硫離子產生化學反應,形成硫化亞鐵的褐色沉澱,妨礙人體對鐵的吸收。

  煮雞蛋用冷水激有害?

  很多人都習慣將鮮蛋帶殼煮熟或蒸熟後,馬上放到冷水中激一下,一來可以降溫,二來有利於剝殼時離皮。殊不知,雞蛋被加熱後,可以阻止細菌通過的蛋殼膜已破壞,這樣便使蛋殼通氣孔不再對細菌有阻擋作用,於是細菌極易趁機侵入蛋內,可謂來去自由了。

  正確的方法是雞蛋在煮製的過程中,加入少量食鹽,食鹽既可以殺菌解毒,又能同樣使蛋殼膜和蛋清膜之間因收縮程度不同而形成一定的空隙,使蛋殼較易剝離。

  小編推薦:夫妻同房後最宜吃煮雞蛋

  煎雞蛋、炒雞蛋、煮雞蛋 怎麼烹飪最營養?

  在烹調上,對成年人而言,煮蛋是最佳的吃法,但不宜煮得過熟,雞蛋以沸水煮5~7分鐘為宜,但要注意細嚼慢咽,否則會影響吸收和消化;不過,對兒童來說,還是蒸蛋羹、蛋花湯最適合,因為這兩種做法能使蛋白質松解,極易被兒童消化吸收。(就營養的吸收和消化率來講,煮蛋為100%,炒蛋為97%,嫩炸為98%,老炸為81.1%,開水、牛奶沖蛋為92.5%,生吃為30%~50%)。

  油煎雞蛋過老,邊緣會被烤焦,雞蛋清所含的高分子蛋白質會變成低分子胺基酸,這種胺基酸在高溫下常可形成有毒的化學物質。此外,要注意茶葉蛋應少吃,因為茶葉中含酸化物質,與雞蛋中的鐵元素結合,對胃起刺激作用,影響胃腸的消化功能。

  吃雞蛋最常見3大誤區

  誤區一:產婦吃雞蛋越多越好

  產婦在分娩過程中體力消耗大,消化吸收功能減弱,肝臟解毒功能降低,大量食用後會導致肝、腎的負擔加重,引起不良後果。食入過多蛋白質,還會在腸道產生大量的氨、羥、酚等化學物質,對人體的毒害很大,容易出現腹部脹悶,頭暈目眩、四肢乏力、昏迷等症狀,導致「蛋白質中毒症候群」。蛋白質的攝入應根據人體對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功能來計算。一般情況下,產婦每天吃3個左右的雞蛋就足夠了。

  誤區二:常吃雞蛋膽固醇偏高

  不會,因為蛋黃中含有較豐富的卵磷脂,是一種強有力的乳化劑,能使膽固醇和脂肪顆粒變得極細,順利通過血管壁而被細胞充分利用,從而減少血液中的膽固醇。而且蛋黃中的卵磷脂消化後可釋放出膽鹼,進入血液中進而合成乙醯膽鹼,是神經遞質的主要物質,可提高腦功能,增強記憶力。

  誤區三:生雞蛋更有營養

  生吃雞蛋不僅不衛生,容易引起細菌感染,而且也不營養。生雞蛋里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影響食物中生物素的吸收,導致食欲不振、全身無力、肌肉疼痛等「生物素缺乏症」。另外,生雞蛋內含有「抗胰蛋白酶」,會破壞人體的消化功能。至於那些經過孵化、但還沒有孵出小雞的「毛雞蛋」,就更不衛生了。

  以食為天的中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害怕過「吃」!

  我們從毒大米里,認識了石蠟;從毒火腿里,認識了敵敵畏;從紅心鴨蛋、辣椒醬里,認識了蘇丹紅;從火鍋里,認識了福馬林;從毒銀耳、毒蜜棗里,認識了硫磺;從毒木耳中,認識了硫酸銅;從毒奶粉中,認識了三聚氰胺;而「人造雞蛋」的曝光,又讓我們知道了「海藻酸鈉、明礬和明膠」。

  我們幾乎是在一次次食品安全危機中完成了化學掃盲。

  透過記者暗訪「人造雞蛋」培訓機構的枝節葉末,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造假者手藝嫻熟的輕車熟路,還看到了這些化工原料竟然唾手可得;不僅看到了造假者明目張胆的若無其事,還看到了造假培訓生意興隆的悠然自得。

  「人造雞蛋誕生」,人們難免思考和追問,諸如「人造雞蛋」中的海藻酸鈉、明礬和明膠,牛奶中的三聚氰胺,瘦肉中的瘦肉精、抗生素,毒大米中的一級致癌物黃麴黴素,毒麵粉中的過氧化苯甲醯、溴酸鉀,這些如果不是技術人員研發出來並推向市場,商販又如何能得知和運用?事實上,縱觀近年來歷次食品安全事件的處理,既沒有從技術發明層面和創新源頭尋找根源,也沒有從化工原料的管理層面消除疏漏。技術人員的助紂為虐,被有意無意地忽略和掩蓋了。

  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總是引發公眾對於安全食品的期待。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被歪曲的利慾薰心綁架,當科研成果被貪婪轉化成雞蛋噎不再是母雞的「專利」,用一堆化工原料輕而易舉地合成出足以「以假亂真」的「人造雞蛋」時,本質上離人造的災難也就不遠了。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搜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320/19997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