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人到中年 本事再大 也不能過分「透支」這幾件事 不然晚年難安

作者:

人到中年,承上啟下。前面十年,是人生的奠基期,而後面十年,則是人生的安穩期。

「奠基」和「安穩」的中間,其實就是一個「緩衝期」。在這個「緩衝期」中,你怎麼做,決定了未來你的人生和方向。

說得直白一點,人到中年,我們當下的每一分,每一刻,都會對我們的晚年生活產生影響。

看到這,有人就會萌發出這樣的想法,活好當下不就行了嗎?為何還要想到「晚年」呢?其實,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活著,就必須要有腳踏實地,眼望餘生的本事。

有一位作家曾寫道:「中年之期,一半天堂,一半地獄。可多數人都從天堂到了地獄,而只有一部分人,從地獄到了天堂。」

這番話,充滿了「矛盾」,就像我們的中年人生一般,也多是「困惑茫然」之感。很多人就會疑惑,為何大多人會從「天堂」到了地獄呢?

原因就在於,大多人提前消耗了往後餘生的幸福和運氣,以至於未來的某一刻,你感到身無所依,心無所靠,不僅在現實中產生了「無依無靠」之感,更在「內心」里滋生出了「孤獨」的想法。

人到中年,很多人基本上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種做法,並沒有錯。可有一點是要注意的,那就是這個「鍾」,不能撞得太多,否則,只會打亂了下一刻的規律,攪亂了原本安穩的生活。

未來,就算你本事再大,也不能過分「透支」這幾件事兒,不然,只會是「晚年不安」。

人到中年,別透支了自己的「錢財」

俗話說得好:「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當我們仔細思考這句話的時候,其實它是很有意思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不僅向我們說明,要給「子孫」留下相對應的家底和財產。更重要的,它代表了一種「積穀防饑」的觀念。

就像我們所賺到的錢財,當存到一定量的時候,難道就要大手大腳,揮霍一空嗎?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特點,那就是當自己有點錢財之時,他們的生活,也就變得愈發「奢侈」了。

因為人的本性,那就是喜歡「享受」和「炫耀」的。可是,越是在這個時候,就越要明白,你所得到的,只是現在的美滿和幸福,而我們,還要想想未來。

所以,人到中年,無論到了何時,都不能透支自己的錢財,該買的才買,不該買的,就算全世界都去買,我們也不能買。要知道,在這個「跟風」嚴重的社會中,大多人都被「錢財透支」所糾纏一生。

人到中年,別透支了自己的「人際關係」

這個社會是怎樣的社會?那就是「人情」加「金錢」關係的社會。

關於「人情」,在生活中有一個詞,叫做「人情債」。只要你拜託了別人幫你做什麼事兒,只要你求到別人哪個方面,那麼,你就必須要在未來的某一刻,加倍地還給別人,否則,就只能是反目成仇。

年輕的時候,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便到處尋求別人的幫助,到處用「情誼」關係來拜託別人。可到後來,我們才慢慢地發現,原來有些「人情」,我們是一輩子也還不完的。

為何現在有那麼多「恩人變仇人,兄弟變敵人」的事件發生呢?就是因為他們過分透支了自己的「人際關係」,以至於讓這段關係和感情,到了即將破碎的邊緣。

有人說過這樣一番話,人情關係越是複雜的人,越容易招惹禍患,因為他的本身,就孕育著禍患。

人際關係,看起來很美好。可它,就像一個「定時炸彈」一般,有可能讓我們在某一天,受到它的影響和傷害。

人到中年,別透支了自己的「家庭」之情

老人常跟我們說:「家道不興,萬事難平。人心若聚,萬事皆成。」

一個家庭,便是一個微小的「社會」。不管是生活,還是歸屬,亦或是棲息,我們都和家庭分不開關係。就像你的父母和孩子,他們也就是你的牽掛和依靠。

尤其是人到中年之時,家庭矛盾已經到了一個「高發期」。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統計,人處於哪個年齡階段,最容易讓家庭受到傷害呢?那就是「中年」階段。

很多人會疑惑,為何中年階段,是家庭矛盾的高發期呢?因為婚姻淡如水,因為生活壓力成倍增長,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到達了「冰點」。

如此,人到中年,不就是「危機四伏」嗎?所以,越是這個時候,越不能「透支」自己的家庭關係。對我們好的人,我們要加倍珍惜,而待我們平淡的人,我們也要把他們放在心上。

要知道,人這輩子,有個能依靠的肩膀,不容易。遇到了,那就牢牢地把握住。

人到中年,別透支了自己的「健康」

在網上,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人到中年不得已,每天只能泡枸杞

這番話,道出了大多中年人的不易和現階段的處境。因為中年時期,不僅要背負外在沉重的包袱和壓力,還要時刻保重自己的身體和健康。

所謂「黃金不為貴,健康值千金。」

錢財,很重要,它除了戰勝不了死神,其實任何一切都能戰勝。可就在這一點上,我們就要警惕了。健康問題,在很多時候,並非是錢財能夠解決的,而需要我們在平常的日子裡,一點一滴地去呵護。

就像年輕的時候,我們為了賺錢養家,而熬夜加班。這種生活,在年輕的時候,還可以去說過,因為年輕力壯。可到了中年時期,就別再嘗試了,因為用「熬夜」透支身體所賺回來的錢,還不夠去醫院看一次病。

也許這番話很現實很刺耳,但卻說明了一點,人到中年,有健康,就有了一切,就有了未來的奇蹟和希望。

人到中年,別透支了自己的「心態」

王陽明有言:「心狹乃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你的心態怎樣,你的生活就會怎樣。你所處的外在環境,只能影響你的物質生活和物質要求。可你內在的心靈滿足感,你所思所想的幸福日子,都來源於你的內心。

為何陶淵明能「心遠地自偏」?為何李白能「明日愁來明日憂」?為何蘇軾能「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其實不為什麼,只因為他們的「心態」早已摒棄了「昏暗」,而迎來了陽光。人這輩子,最難戰勝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內心。可內心怎樣,主導權在我們手中,而不是別人手上。

因此,人到中年之時,不管是為了健康也好,為了生活也罷,不妨還自己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個開朗闊達的心態。

為人處世,得失不論,過往不究,未來不迎,而是活好現在,培養「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心態,終究會受益一輩子。

餘生,少點對「心靈」進行透支。因為它也就只有方寸之空間,倘若被你透支一空,那麼在未來的時光里,我們的生活,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搜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006/1509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