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沙漠東西一千多公里,南北四百多公里,總面積三十多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世界第二,僅次於撒哈拉沙漠。沙漠公路從沙漠北緣的輪台到沙漠南緣的民豐,全長五百多公里。沙漠由無數起伏的沙丘組成。公路在沙丘上起伏。沙丘本會隨風流動,現在公路兩側用豎立的蘆葦草儘可能深地插進沙中,排成橫平豎直的許多小方格,寬度幾十米,再豎起尼龍網和蘆葦的阻沙柵欄,以此把公路所經的沙丘固定住。
維語的「塔克拉瑪干」意思是「原來有人住的地方」,很多旅遊書寫的是「進去出不來的地方」。這兩個意思可以通--原來有人進去住了,沒再出來。然而兩個說法傳達的意境卻不一樣,「原來有人住」雖然是沒出來,但可能是留戀裡面的仙境不想出來;「進去出不來」則是渲染恐怖,和漢語稱塔克拉瑪干沙漠為「死亡之海」一個意思。前一種解釋是有詩意的,顯現出不同翻譯之間的差別。
茫茫沙漠一路雨下個不停。雨和沙漠在一般概念中不會並存,卻同時陪伴我們,這是很少見的現象。公路在沙漠中心分成兩條,一條去且末,一條去民豐。岔路口有個模樣比較正規的加油站,路邊零亂蓋了一排簡陋房屋,有飯店和修車補胎的鋪子。塔里木油田在這建了一個大牌坊,上有毛時代風格的對聯「建設大油田視無私奉獻為榮,尋找大場面以艱苦奮鬥為樂」,橫批是「我為祖國獻石油」。
到民豐時仍在下雨。民豐古稱尼雅,縣城現在也叫尼雅鎮,歷史上是絲綢南路的重要驛站。古代的精絕國,據說也在這裡。民豐縣城不大,中心是個環島,保留著一座建於一九六八年文革時期的毛澤東語錄碑,上有漢維兩種文字的「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維文是現在被廢了的新文字,看新文字我能讀出馬克思、列寧、毛澤東的名字,而老文字對我則如天書。碑的頂部是毛澤東側面像,底部環繞葵花浮雕。這碑顯然一直被維護,鮮紅的碑體應該不久前重新上過漆,周圍台階用的仿大理石材料也是當年沒有的。這些在中國大陸早不見蹤影的遺蹟,卻還在新疆保留。
民豐下一個縣城是于田,維吾爾語稱克里雅,由克里雅河而來。這裡是西漢時西域三十六國中兵力最盛的扜彌國,後被于闐國所並。于田的艾提卡清真寺有八百年歷史,幾年前蓋了一座新建築,整體用磚砌出漂亮花樣,精美令人讚嘆。但是建築頂部的中央拱頂卻不夠高,從下面看就像縮著脖子一樣,感覺特別不舒展。當地老人介紹說,原本設計的拱頂比現在高四米,但是縣裡不允許,說那比政府辦公樓還高。于田縣的最高建築就不是政府,而是清真寺了。清真寺沒辦法,只好把拱頂降低到現在的高度。蓋起來以後誰看都不順眼,大家有意見,跟政府反覆交涉,現在政府同意拱頂加高到原設計高度(我估計政府的讓步很可能是因為換了領導人),清真寺準備不久就把拱頂拆了重蓋。至於損失的費用,當然只能清真寺承擔。
進入清真寺大門,院裡有一個經堂是老建築,掛著六不准三限制的維文牌:
六不準是:一、不准國家幹部、學生和不滿十八歲的青少年參加清真寺的任何活動;二、不准搞聖戰宣傳,煽動民族糾紛;三、不准進行民族分裂的宣傳;四、不准看和傳播聖戰方面的書、雜誌、印刷品;五、不准干預行政部門的正常工作;六、不准搞跨區域的宗教活動。
三限制是:一、星期五的主麻不准超過半小時;二、乃瑪孜要按原來的風格和形式,不准變換其它形式;三、十八歲以下的青少年不准進入。
這些不准和限制,讓當局標榜的「宗教自由」成了似乎在說反話。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