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缺鈣有害,但補多了會有害:避開補鈣的四個誤區

鈣是骨骼的重要組成成分,通過「補鈣」預防骨質疏鬆,降低骨折風險,是我們大家的期望。

然而一些大型人群干預試驗和薈萃分析結果表明,單純補鈣並沒能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得到這樣的結論一點都不奇怪,因為「鈣不是萬能」的。

美國疾病預防工作組(2013年)將補鈣預防骨折的證據等級定為「證據不充分,不予推薦」。

很多老百姓可能有些迷惘,到底應不應該補充鈣劑預防骨質疏鬆?

基於這一問題,我們要明確幾個補鈣的誤區。

誤區一:鈣攝入越多骨健康越有益

目前,絕大多數人補鈣的主要目的是增加骨密度,防止骨質疏鬆的發生。而骨質疏鬆、骨折的發生是與多種因素相關的。

不同國家、種族人群對鈣的需求和骨折的發生存在很大的差異,而且有個矛盾的現象是:亞洲人群膳食特點決定其鈣的攝入量低於歐美白種人,不過,亞洲人和黑人雖然鈣攝入低,但是其骨折發生率卻遠遠低於白種人。

像美國、紐西蘭等國家膳食鈣的攝入量非常高,是中國的2-3倍,但是他們骨折的發生率卻是中國人群的近3倍。

當然,這與不同群體遺傳特性、解剖結構、膳食營養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對鈣的吸收利用率不同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能簡單的用鈣攝入量來解釋。不能盲目追求中國人群鈣攝入與美國等國家看齊。

誤區二:達不到膳食推薦攝入量,就表明鈣缺乏

其實不是。我們應該正確理解《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其中包括四個指標:

平均需要量

推薦攝入量

適宜攝入量

可耐受最高攝入量

以中國居民18歲-50歲年齡段為例,其鈣的推薦攝入量為800mg/天,這個量是希望大家能夠達到的目標,滿足97~98%個體全部需要。

但是如果低於這個攝入量呢?不等於你就一定鈣缺乏或鈣攝入不足,這還有個參考值,就是平均需要量:18歲-50歲的人群,650mg/天;大於50歲,是800mg/天。如果每日鈣的攝入量低於平均需要量提示可能有攝入不足的風險。

誤區三:補鈣就是吃鈣劑

很多人誤以為補鈣就是額外服用鈣劑。

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OF)的《指南》中指出,鈣的飲食來源是補鈣的最好選擇,並指出鈣片能減少腸道吸收磷,可能造成人體磷的缺乏。

中國營養學會指出,增加攝入含鈣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豆製品、堅果等)來補鈣是首要選擇,例如奶製品既可以提供鈣,又提供磷。

誤區四:補鈣不會帶來副作用

補鈣能夠廣泛流行,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過去認為補鈣沒有副作用。很多人通過補鈣發現實際並沒有明顯改善骨質疏鬆,多數人的心裡安慰是「補鈣是個緩慢過程,應該長期吃,而且又無害,雖然吃不好,但也吃不壞」。

實際上隨著研究的不斷開展和深入,關於利用鈣劑補鈣帶來的副作用也開始被發現和廣泛的重視,包括使用補鈣導致胃腸道副作用,可以導致腎結石,近年來引起廣泛關注的是補鈣可增加心血管病的風險。

基於這些副作用的考慮,國際上許多重要的《指南》也都進行了修訂:

美國臨床內分泌醫生協會和美國內分泌學會(AACE/ACC),在2016版預防骨質疏鬆的指南中,加入了「膳食來源的鈣要好於補充鈣劑」,而且將50歲以上年齡段鈣推薦量由1200mg/天(2010版)下調為1000mg/天(2016版)。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版本中從未限制鈣的最高攝入量,而2016版中提出鈣的總攝入量(膳食鈣+鈣劑)不能超過1500mg/天,超出該劑量不會產生有利作用,而且可能產生有害作用。

英國國家骨質疏鬆症指南專業組(NOGG),將絕經後女性推薦量﹥=1000mg/天(2008版)調整為700mg/天(2017版)。同時也提出了最高限量為1200mg/天,如果超過這個限量會增加疾病的風險。

日本骨質疏鬆學會推薦的攝入量為700-800mg/天。

國際骨質疏鬆協會(IOF)中,最新版本中同樣提到補充高劑量的鈣(1000mg或更多)會增加心血管病的風險。

因此我們可以總結出:鈣不是越多越好,而補鈣多了可能會增加副作用。

那麼如何補鈣才是正確的?

補鈣與骨質疏鬆、骨折關係的研究,這些證據是來源於針對一般人群,多數數據來源於骨質疏鬆高發群體——絕經期女性,目的是為骨質疏鬆/骨折的預防提供依據。

對於一般人群,我們提倡通過保證平衡膳食,攝入含鈣豐富的食品,增加戶外運動保持骨骼健康,延緩骨質疏鬆發生。(備註:中國大多數人鈣攝入不達標,具體飲食如何補充可參考文末連結)

但是在臨床治療中,由於藥物應用導致血鈣水平降低,或者化療、生物治療、內分泌系統疾病等導致鈣流失等一些特殊群體,必須考慮補鈣的治療。

在治療中應該對個體膳食和機體情況進行評估,在醫生或臨床營養師的建議下合理補鈣,補鈣同時也要考慮維生素D、鈣磷比例等,才是我們正確的選擇。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中國好營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808/163007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