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雙腳是全身疾病「放大鏡」,13個症狀千萬別忽視!

提及身體健康,默默無聞的雙腳,大概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部位之一。

事實上

腳是全身健康的「放大鏡」

不起眼的雙腳上

細微變化就能折射出多種潛在疾病

一半以上人患有腳病

數據顯示,人的雙腳一生平均要走12.5萬公里,每走一步要承受3~5倍的體重。就是這樣一個「頂天立地」的角色,卻沒能受到應有的重視,很多人不僅不愛護它,就連基本的護理、泡腳都很難做到。中國每兩個人中就有一人患有腳病,成年人患病比例更是高達75%

一方面,人們平時往往不注重腳部的衛生與護理,有些人甚至不洗腳、一雙鞋襪穿好幾天也不換一次;

另一方面,有的女士為了美麗,穿又高又緊的高跟鞋,腳在狹小而變形的空間中得不到應有的放鬆,從而導致足癬、過敏、高弓足、足底筋膜炎等表層疾病。

13大症狀別忽視

有些表面看似輕微的腳部疾病

背後卻隱藏著內在疾病

其外在表現的不同尋常

都可能是身體敲響的警鐘

腳干。當心血液循環障礙。腳部皮膚乾燥的罪魁禍首不僅僅是腳癬或過敏,很可能是血液循環不暢所致,使腳部無法接收足夠的供血。

腳傷難愈。頑固的潰瘍是糖尿病的嚴重預警信號之一,其關鍵原因是血糖水平升高會導致神經受損,削弱出汗功能和癒合能力,導致「糖尿病足」,嚴重時還可能導致感染甚至截肢。

腳總是感覺冰涼。可能是甲狀腺功能減退。甲狀腺素是調節新陳代謝的主力干將,其分泌不足會導致新陳代謝和體溫調節出現異常,身體產生熱量的能力大受影響,致使手腳冰涼。

麻木。麻木多與神經病變有關,如果你的腳時常出現麻木感,這可能是由於足部、腳踝或後背的神經萎縮所引起的。需要注意的是,短暫發麻可能是鞋子太緊造成的,不必擔心。

腳抽筋。脫水通常會導致肌肉痙攣,同時,缺乏鉀、鎂和鈣元素等營養元素也會導致痙攣。

跟痛症。警惕足底筋膜炎、跟骨高壓症。起床或從椅子上站起來時,腳後跟的底部出現劇烈疼痛。行走數步稍緩解,隨後疼痛又加重。穿太緊、太舊的鞋、人字拖等都會加重症狀。

大腳趾突然增大。關節上突然發作的紅腫熱痛需及時就醫,這可能是痛風、關節炎、感染和外傷所致。

腳部有黑痣。黑色素瘤可能出現在身體任何部位,包括腳趾,所以檢查皮膚時不要漏過雙腳,一旦有不明原因的黑痣出現,可能是皮膚癌的徵兆。

腳趾甲發黃。真菌感染容易導致腳趾甲變黃增厚;此外,患有呼吸道疾病、淋巴水腫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會導致腳趾甲發黃。

腳踝腫脹。當心腎病。腎臟有篩選營養素的作用,一旦工作失常,體液就難以及時排出體外,導致浮腫,腳部腫脹最為明顯。

腳趾無毛。腳趾上的毛髮突然變禿,很可能是外周動脈疾病(肢體末梢沒有獲得充足的血液)所致,外周動脈疾病是心臟病或中風的重要警示信號,因為腿部動脈堵塞通常與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堵塞有關。

腳趾又圓又扁。小心肺癌心臟病。肺纖維化和肺癌等肺病會導致血液流向腳趾甲小血管,引起組織膨脹,從而導致腳趾更圓更扁(臨床上叫杵狀趾)。而心臟病、肝病和消化系統疾病以及某些感染也會導致腳趾變形。

腳趾甲下出現紅線。謹防心內膜炎。這是小血栓破壞腳趾甲下微血管後導致血管破裂的結果,心內膜炎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心臟衰竭。

泡腳養生好處多

泡腳養生,已有數千年歷史。「春天洗腳,昇陽固脫;夏天洗腳,濕邪乃除;秋天洗腳,肺腑潤育;冬天燙腳,丹田暖和」。

01

養生先養腳,祛除寒濕百病消

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腳是人體各部位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加上地心引力的影響,血液回流時就特別費勁。濕氣不除百病生,如果腳部受涼,就會全身寒冷,讓濕氣有機可趁,機體抵抗力就會下降,疾病也會乘虛而入。

想要祛除濕寒,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泡腳。足底聚集著各種人體重要穴位,每天泡泡腳,將身體裡瘀積的濕寒祛除,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排出毒素,對身體有著非常大的好處。

02

睡前泡腳,勝過吃補藥

一般來說,每晚一次足浴即可達到保健目的,用40℃左右溫水浸泡雙腳(水淹沒踝關節處),每次浸泡20~30分鐘(其間可加熱水保持水溫),泡後皮膚呈微紅色為好,同時可用手按摩足趾和腳掌心

經常手腳冰涼、痛經的人,堅持泡腳,可以驅寒祛濕、改善氣血、緩解痛經。

家裡有老人風濕骨痛、關節痛的,每天泡個腳,可以緩解關節炎、老寒腿、神經發麻等狀況。

平時氣虛、體寒的人,泡腳能預防感冒,緩解感冒症狀。因為泡腳能加快新陳代謝,所以堅持泡,還有瘦身的效果。

特別提醒:風熱感冒、高血壓患者的人群不宜用高溫長時間泡腳;靜脈炎、糖尿病患者、足部有傷口者不宜泡腳。

5大保健穴位強身健體

湧泉:人體第二長壽穴

取穴:湧泉穴位於腳掌前部1/3處,腳緣兩側連線處。

養生界素有「三里(第一長壽穴)湧泉穴,長壽妙中訣。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說法。作為人體最低的穴位,腎經之氣如泉水自湧泉穴湧出,而腎氣是人體先天之本,腎精充足則耳聰目明、精神飽滿、腰膝壯實、行走有力,寒濕之氣欲入無門。

操作:睡前可以用手心搓對側湧泉穴,使其微微發熱為宜。

隱白:穴位中的「乾薑」

取穴:隱白穴位於足大趾內側,趾甲角旁0.1寸。

隱白穴足太陰脾經的井穴,脾主運化水濕,隱白穴具有振奮脾陽,行氣化濕的功效,其功效堪稱穴位中的中藥乾薑;此外,脾主統血,月經過多也可按隱白穴來改善。

操作:可用拇指指腹揉按,或在醫生的指導下持艾條懸灸隱白穴。

至陰:溫經散寒的效驗穴

取穴:至陰穴位於足小趾外側趾甲旁0.1寸。

它是人體寒濕水汽到達並輸注至體表的極寒之地,故名至陰。

操作:平時艾灸此穴可溫經散寒、鼓舞氣血運行,有助寒邪濕氣排出體外,從而起到調和益腎的功效;注意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太沖:自帶的「消氣」按鈕

取穴: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該穴為肝經上的原穴和輸穴,肝經上的水濕之氣由此上沖。春季肝氣容易鬱結,因此常按壓太沖穴可疏肝解郁,調理肝氣、潛藏陽氣

操作:手法以逆經為瀉,要消氣最好向大腳趾方向進行推按。

崑崙:肩頸腰痛的「克星」

取穴:崑崙穴位於足外踝尖與跟腱連線點的凹陷處。

崑崙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上的要穴,意為該經經水上的「高原」,只要經水通達,氣血通暢,便無疼痛。春季多濕,痹阻經絡,人們容易出現肩頸腰背等關節疼痛。

操作:按摩或艾灸該穴可健背強脊,化血為氣,通經止痛;注意艾灸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超級生活家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823/194442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