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可以說是人類的終極追求。
為了破解長壽的奧秘,國內外研究機構對百歲老人的跟蹤調查一直沒停過。
而在諸多調查中,以下7個長壽特徵得到了廣泛認同,若能占5個,或可實現超長壽命!
第1點
—The first—
樂觀、心態好
精神與身體是互相影響的。
心情不好會影響機體代謝,使免疫功能降低,提高多種疾病的患病風險。
美國哈佛大學T.H.Chan公共衛生學院、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在《PNA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布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無論男女,樂觀的人更可能活到85歲或以上。
現代研究發現,樂觀與健康之間的聯繫變得越來越明顯了。
樂觀的人通常更少受到慢性壓力的影響,這有助於維持免疫系統的功能。相比之下,長期處於悲觀和焦慮狀態的人可能更容易患感染和其他免疫系統相關的疾病。
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逆境時,樂觀的人會用更加積極的方式去應對,有助於減輕心理上的負面影響。
第2點
—The Second—
不讓自己閒下來
△方成老先生
中國新聞漫畫的泰斗方成老先生,是一位百歲老人。
在他的養生哲學裡,離不開一個「忙」字。
方老認為「忙」既健身又健腦,比啥保健品都好使。
這個「忙」是籠統的概念,有忙於寫,有忙於養花、養鳥、釣魚等等,只要是真忙,心裡想的,手腳動的,都是養生之道。
忙碌的生活可能意味著更多的認知和社交刺激,這有助於保持大腦活躍和靈活,對預防認知衰退可能有幫助。
如果飽食終日,無所事事,體力和智力都會懈怠下來,各種莫名其妙的毛病也出現。
第3點
—The Third—
微胖,但不肥胖
2022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權威期刊《自然·老化》上發表一項為期20年的前瞻性隊列研究,研究揭示:中國80歲及以上的老人,BMI在24.0~31.9之間,全因死亡率、心血管/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最低。
簡單來說就是,超重或輕度肥胖者可能更為健康長壽。
當然,微胖並不是一直維持就好。
2020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調查時間長達73年的研究發現,31歲時在體重正常範圍內,再逐漸增重的人死亡風險最低。
第4點
—The Fourth—
手上有勁兒
握力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生物學測量方法,卻可以反映整體身體的健康狀況。
●握力是肌肉力量的指示器
較強的握力通常表明較好的肌肉質量和功能,這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和自理能力相關。
●握力是骨密度的信號器
較強的握力可能暗示著骨骼健康較好,而骨骼健康與老年骨折和骨質疏鬆的風險有關。
●握力是心血管疾病的反應器
握力不足,表示上半身血管功能下降,血管彈性不好,容易得高血壓,也反映了心臟功能下降。
隨著年紀增加,肌肉會表現出「用進廢退」,不但握力會下降,肌肉也會萎縮,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科學鍛鍊來避免。
拿出一條乾淨的毛巾,握住兩端,然後用力擠壓毛巾。這個簡單的練習就可以有效地鍛鍊手部肌肉和握力。
另外還可以嘗試用大拇指和其他手指捏住小物體,如橡皮球、海綿等,然後用力擠壓這些物體,反覆進行練習。
在進行握力練習時,要注意逐漸增加負荷和強度,避免過度用力造成損傷。
第5點
—The Fifth—
心跳得慢一點
靜息心率是指在完全靜息狀態下,每分鐘心臟跳動的次數。正常的成年人靜息心率通常在每分鐘60到100次之間。
心臟是一種肌肉,定期進行鍛鍊會使心臟更加強壯和有效地泵血,從而在靜息時減少跳動次數。
換言之,靜息心率越低,說明心臟功能更好。
在2010年中國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顧東風教授發表的流行病調查結果顯示:與心率60-74次/分者相比,心率為75~89次/分和高於90次/分的男性,心血管病發病風險相對較高;而心率高於90次/分的女性,心血管病發病風險相對較高。
第6點
—The Sixth—
走路快,身體靈活
老年人的平均步速在0.8米/秒左右,超過1米/秒,才算是走得快。
杜克大學的研究團隊在JAMA Network Open上發表的論文證實走路快的人,身體衰老會更慢。
相比走路快的人,走路慢的人肺、牙齒、免疫系統狀況較差,抓握力、平衡力差,且手眼協調性較差,身體整體情況都不如走得快的人。
另外步行速度快可以反映較強的心血管適應性,心臟泵血功能較好,血液循環較順暢,這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從而可能延長壽命。
第7點
—The Seventh—
吃飯慢,有助於消化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先生就曾在採訪中談到,在許多已開發國家,人們重新認識到慢餐的好處。
吃飯慢可能有助於更充分地咀嚼食物,幫助消化系統更好地處理食物,減輕消化器官的負擔。
而且中國餐桌上,多是熱食、燙食,吃得太過,可能反覆燙傷口腔和食道,從而致癌。
另外,充分咀嚼食物可以殺滅口腔病菌,預防感染,咀嚼食物還能促進唾液分泌,提高身體免疫力。
普通人每頓飯的進食時間最好在25分鐘以上,老年人一口飯嚼20次以上為宜,成年人和小孩則最少嚼上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