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沒有一隻佩奇能在四川過個好年

要說和其他地區最大的區別,四川年飯是極少有雞、鴨、鵝、魚的

母雞用來產蛋,雄雞用來敬神;鴨子是端午節做煙燻鴨送給岳母家的,大鵝在中秋節時才會被做成燒鵝;舊時魚的品種和數量都很少,只有婦女懷孕和坐月子時才吃鯽魚。鯉魚多和「打挺」連用,在四川方言裡「打挺」等於猝死,是大忌。

雞鴨魚靠邊站,四川人過年是一定要殺年豬的,這代表著雖然凜冬已至,但我們準備充足,足以安然度過,更預示著在未來一年裡,我們會擁有富足的生活。

白刀進紅刀出,和佩奇說再見

進入臘月後,年豬的「豬生」就走到了盡頭。人們在吉日的前一天就不給豬餵食了,一來是卸掉豬的力量,規避豬屁滾尿流粑粑橫飛的壯觀場面,二來是餓了一晝夜的豬才能「吊」出裡面有「粉」的粉腸。舊時巴蜀地區的匠人在殺豬前,會先給豬念一段「往生詞」:

「豬娃豬娃你莫怪,

你本是人的一碗菜。

今年去了明年來,

畜牲快快去投胎。」

殺豬講究一刀斃命,一方面是讓豬不受罪;另一方面,如果一刀捅下去沒死,或者豬掙脫了會被視為不吉利,主人家不高興是肯定的,對殺豬匠來說更是職業生涯的污點。按照四川的風俗,主人家會在接完豬血後,燒一些蘸了殺豬刀上鮮血的紙錢,一是祭刀,二是送年豬「上路」,讓它在輪迴路上有「買路錢」。

刮毛洗淨後,殺豬師傅開始分解豬肉。首先把豬頭和豬尾割下來放在最顯眼位置,這叫有頭有尾,寓意一年到頭吉祥順暢;然後卸下肚腹板油,開膛、取髒、下膀、開邊......在一刀刀行雲流水的分割中,轟轟烈烈的過年來臨。

煙燻豬頭。攝影/石頭魚

佩奇那麼可愛,那要怎麼吃?

川東、渝中(重慶)一帶,用新鮮殺下「年豬」各個部分製作的宴席叫做「刨豬湯」。這場大宴要遍邀親戚、朋友及常往來互幫的鄰人們共享,而且賓客們還不必隨禮。

刨豬湯。圖/視覺中國

「刨豬湯」的基本陣容是「七大碗八大碟」,主菜有粉蒸肉、回鍋肉、炒豬肝、酸菜滑肉麵塊和終極硬菜「刨豬湯」。刨豬湯是刨豬宴的靈魂,用腦花、血旺(豬血)、粉腸、豬肝、里肌肉加上現摘的蔬菜(豌豆尖或蓮白)做成的,吃的就是一口「新鮮」。

除了「刨豬湯」,在川西、川南和成都平原地區還有「九斗碗」。當地人把過年期間走親訪友稱作「走人戶」,和親朋好友一起吃的團年飯叫做「九斗碗」。它一般擺在田間地頭和村頭巷尾,長長的席面如流水一樣鋪開,代表長長久久、合家團聚。中國傳統文化中,以數字「九」為尊;「鬥」指「大」,「九斗碗」在名義上就是指很豐盛的席面。

四川南充市人們的年夜飯。圖/視覺中國

主菜基本上圍繞豬肉設計,主要的烹飪方式是蒸。上蒸籠前,豬肉都要先在鍋里煮過,原理和「回鍋肉」先煮過再炒,吃起來肥而不膩一樣。打頭炮的是炸酥肉,在其他菜未做好時,金黃香脆的酥肉足以讓大家解饞。

炸酥肉。圖/視覺中國

第一道硬菜蒸品碗,正是「九斗碗」的精華所在。炸過的豬皮再煮熟,當地人叫響皮,和豬心、舌、肚條、肺片和酥肉切片依次碼好做底,再在表面蓋上木耳、黃花、水發竹筍片、海帶皮,又豪氣地鋪青菜、萵筍、紅蘿蔔等時蔬,整碗上籠蒸,出籠時汆上清湯就可以。

改良版品碗。攝影/子又魚

外人對川菜的印象只有辣,但四川人常說「廚師手藝如何,看品碗汆的湯好不好就曉得了!」說明這清湯非同小覷。它是雞肉、豬肉和豬骨吊出乳白的濃湯,用蔥姜、八角、花椒等調味,再請出搓成渣的豬血吸附油脂,經過沉澱和濾渣做出清如開水的肉湯。

甜燒白。攝影/石頭魚

除此之外,鑲了紅糖桔汁豆沙的夾沙肉、被稱作咸燒白的梅菜扣肉、名揚四海的粉蒸肉、用蛋皮捲起來的蒸鑲碗,都是「九斗碗」里的硬菜。最後用油渣兒炒青(白)菜、韭黃酸湯謝幕,「九斗碗」,碗碗都和豬有關。

臘佩奇

「刨豬湯」和「九斗碗」結束後,剩下的豬肉就會被製作成臘肉香腸。臘月,裝點四川人家窗前的不是明月光,而是掛得密不透風的臘腸臘肉。

做臘肉,四川每家每戶都會有特別的配方,根本不會去參照食譜。但普遍會講究三分肥,七分瘦,鮮肉添加麻、辣、鮮、香各種作料,再加入白酒調味。在生存環境惡劣、食物不易保存的年代,可以親手做出一些能抗衡時間的食材,就是人們穩穩的幸福。

打麻將和曬臘肉更配哦。圖/視覺中國

按我家四川瀘州的做法,需要先把豬肉切割為連皮的一條條、一塊塊,用炒過的鹽擦過,再請出石塊壓緊,讓肉出水。在乾燥陰冷的冬天,重複擦鹽、壓水的步驟,七日之後待肉半干,才能和花椒、八角、丁香等香料共赴缸中醃製。

川味香腸。攝影/石頭魚

一到兩周後進行加工燻烤,我娘親會用專門儲備的甘蔗渣(主要是我啃的,嚼得一嘴泡),加上用松柏、香蒿等點著的煙火慢慢熏干,最後灑一兩把未脫殼的稻米,在大鍋里慢火焙了,肉則掛在熏籠里蓋嚴密再放鍋上。用蔗米煙燻過的肉,獨特的香味能浸入豬肉的每一滴油脂。熏制後要掛於燒柴的灶頭上十天半月的,利用煙火慢慢風乾。

川味臘肉。攝影/子又魚

年少時我只想著滿世界玩,對故鄉和大人的一切都不感興趣。唯獨記得每次從老家返回時,娘親都會認真地包上幾掛臘肉,如獲至寶般交待我小心放好。

如今的我早已不再回瀘州,但老家做的臘肉每年以各種方式出現在我和我爹的酒桌上,蒸臘肉、炒臘肉、蘿蔔燉臘肉……不管怎麼搭配,那一片片紅里透著些金黃的臘肉始終散發著人間煙火的香氣。

甜甜的佩奇

餐桌上,四川人愛吃腊味;餐桌下,絕不能少了甜味。就拿處於川滇黔三省交界處的瀘州來說,「風雪糕」是最具年味的甜點。糯米泡發至少8天,然後將糯米用石磨磨成粉,將其蒸煮成餅狀待其冷卻,這又要花上5-6天的時間。

豬油。圖/圖蟲·創意

把餅狀的糕切片,「佩奇」就登場了——用年豬最新鮮的肥肉和豬板油煉出的豬油來炸,炸好後再用特殊的方法裹上細如雪般的砂糖和飴糖末——這樣才是「風雪糕」,脂肪的油香伴著糯米甜如風雪般浸過你的唇齒,跟雲朵一樣瞬間甜蜜融化在舌尖。

餅狀的糕切片。圖/新江陽手機報

早年間的風雪糕,鄉廚在走村過戶的酒席上自己就會做,後來逐漸演變成一個商品,上個世紀60年代都賣到香港去了。在那個家窮肉少的時代,當地人吃風雪糕就相當於吃油葷、打牙祭了。你仿佛都分不清它到底是一個甜品,還是一道菜。

風雪糕本尊。圖/新江陽手機報

豬固有一死,在四川人餐桌上光榮就義,成為年味的主角。再經由媽媽的巧手變成腊味,成為你返程路上陪伴。佩奇,謝謝你,轉世我們再來耍朋友。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地道風物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13/2017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