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專訪徐賁:只要不停止敲門,總會有人開門的

學人簡介:徐賁,曾任教於蘇州大學外文系、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系,寫作領域包括公共生活、國民教育、公共文化記憶、公民社會建設等。本文有所刪節。

採訪人:吳軒然、戴星慧、蔡梓暘,李傑、蔡翔、方華康對此文亦有貢獻。

啟蒙與知識分子

學人:您認為批判型知識分子的作用常常被「自私動機」所否定,但知識分子若想避開這種指責,好像又變得「波西米亞式」了,這使他們成為「社會邊緣人」和「局外人」,只能對社會施加較弱的影響,而無法站到中心舞台上。您認為這個矛盾在現實中是否存在?如何解決?

徐賁:這不是一個有待解決、有待克服或消除的問題,而是一個常態化存在的社會現象,它有自身的內在邏輯。這就像許多讀書人,得意的時候是儒家,失落的時候是老莊,美其名曰「儒道互補」,好像問題解決了,其實,骨子裡還是分裂的。人生活在現實里,生活在普里莫·萊維(PrimoLevi)所說的「灰色地帶」,知識分子並沒有多少可以選擇的餘地,外在的力量是他們根本無非控制的,所以「適應」和「調適」便成為他們生存的必須。哪一種選擇更好,這就像亂世買黃金,盛世藏古董,不是孰優孰劣,而是隨形勢而變。知識分子發揮影響,或者成為邊緣人和旁觀者,主要是形勢和環境使然。

學人:您提到,知識分子是「受過教育的了解」,然而在當下的網絡世界,通常知識分子對某一個專業領域的了解才是他成為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的基礎,即人們更容易認同有專業知識的人發言而非知識分子的「受過教育的了解」;但某個領域的專才也如您所說,可能被「領域」所困,不為公共事務發聲。這樣的怪圈如何打破?換言之,一位沒有專業知識但擁有「受過教育的了解」的知識分子,應該如何建立自己被信任的基礎?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學人君 學人Scholar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129/2167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