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享譽世界的餃子,除了好吃還有「五大」優點

餃子是咱中國人餐桌上的獨特標配,

逢年過節不知道吃啥的時候,做餃子准沒錯,而且肯定受歡迎。

不僅營造氣氛一流,

餃子的營養價值也是可圈可點。

如果搭配得好,

餃子可以說是比較完美的食物,

一個餃子簡直就是一座濃縮的小小膳食寶塔。那麼到底好在哪裡?至少5個方面:

一、肉菜結合、葷素搭配

膳食指南一直倡導飲食要注重葷素搭配,而餃子就是一個典範。餃子皮是主食,餃子餡可以有肉有菜,一個餃子至少就可把主食、蔬菜、肉類或蛋類三種食材囊括在一起。

二、餃子皮不破,營養不丟,利於鎖住營養

煮餃子最重要的一個水準就是餃子皮不破,這樣就能夠把食材齊齊整整鎖入其中,有利於蔬菜中維生素C、礦物質鉀和肉蛋中B族維生素等水溶營養素的保留,可以一口氣把一個完整的平衡營養體吃進肚。

三、餃子比較軟,好消化,對腸胃較「友好」

餃子一般都是趁熱乎乎的時候吃(當然不能燙),此時剛煮沒多久,餃子皮中的澱粉經過煮製後,從人體不容易消化吸收的「β狀態」,轉變為相對容易吸收的「α狀態」。

再加上餃子皮本身就很薄,煮完比較軟容易咀嚼,對胃腸還是比較友好的。

四、一般的水餃採取溫和的做法,對營養破壞少

餃子無論是煮還是蒸,溫度都在100度左右,屬於低溫烹調,既不會像烘焙食物那樣在120攝氏度以上會產生丙烯醯胺類物質,也不會像高溫油炸類食物那麼容易產生苯並芘、雜環胺類有害物質。溫和烹調既達到安全需要,又有利於保留營養,營養與安全可以兼得。

五、喝點餃子湯,喝完身上微微出汗非常舒服

餃子湯就是煮餃子的湯,裡面會溶出一點從餃子皮中「跑出來」的糊精、B1等B族維生素,味道確實不錯,很多朋友喜歡喝。而且吃完餃子再喝點餃子湯,會讓身體微微出汗,感覺很舒服,也是吃餃子附贈的「福利」了。

當然所謂的「原湯化原食」「餃子湯助消化」等說法就大可不必信以為真了,只要自己喜歡,而且胃腸舒服但喝無妨。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很多餃子湯裡面鈉鹽含量可能不低,因為煮餃子時為了增加餃子皮的強度有的會放鹽,那些嘗著比較鹹的餃子湯就不適合多喝了。總之,餃子確實是美食界營養比較均衡的「一餐飽」單品了。

不過,餃子種類很多,全國各地的餃子做法也不盡相同。

餃子也並非十全十美到沒有任何缺點了。

可能存在以下4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不妨一起分析一下,我們可以知己知彼,吃得更健康。

1、油鹽可能較高

有的餃子在製作時為了口感更好,往往加入較高的油和鹽。以東北餃子為例,有調查發現其脂肪含量從4%到10%都有,吃一份餃子(16個)所攝入的脂肪從13克-33克不等。與此同時為了讓餃子有滋有味,鹽含量也不含糊,不妨繼續以東北餃子為例,每100克餃子的鹽含量從1克到4克不等,有的甚至吃一份餃子這一天的食鹽攝入就已經超過推薦上限(WHO建議每天食鹽不超5克)。

建議:咱們如果自己在家製作水餃,儘量控制下油和鹽的使用。以嘗不出明顯鹹味兒,且每份餃子吃進來的烹調油不超過10克為宜。如果在外吃餃子,優先選素餡兒以及蝦仁等海鮮餡兒。

2、所選肉類未必很瘦

肉餡餃子脂肪含量大都高於素餡兒餃子,一方面是由於額外添接了烹調油。

另一方面也這說明所使用的肉未必是瘦的肉,像豬肉大蔥水餃、酸菜豬肉餃都比較「富油」,很可能用的肉本身就是脂肪含量高於10%的較肥的肉。

建議:如果自己製作肉餡餃子,可以選擇低脂的海鮮餡兒,如果想吃豬牛羊肉餃子,最好選擇瘦肉部分做餡兒。另外還可以搭配一些清淡的小菜一些吃,例如涼拌海帶絲、拌豆腐絲都不錯,增加膳食纖維攝入。

3、蔬菜餡兒製作時會擠水,增加營養損失

有的蔬菜容易「出水」,傳統製作時往往會有一步「擠菜汁」操作,使得蔬菜中的水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鉀等營養成分損失增加。

建議:日常可以選擇不太容易「出水」的蔬菜類製作水餃,例如胡蘿蔔、茴香苗、韭菜等。另外,洗乾淨後充分瀝水再剁餡兒也很重要。也可以放些乾的香菇碎、蝦皮等來「吸水」,防止餃子中湯太多,而且還能起到「提鮮」作用,一舉兩得。

4、餃子皮大都精白米麵製作,缺少點「粗氣」

傳統餃子基本都是精白麵粉製作,雖然現在市面上的餃子皮顏色五花八門,但基本還是以精白麵粉主宰天下。從營養角度主食自然還是「粗細搭配」更均衡合理,當然不一定這一頓一定要有粗糧,而是著眼於一天內的平衡也可以。

建議:吃了餃子下一頓可以適當吃些粗糧類主食,例如雜糧粥、土豆、玉米等。另外,也可以選擇粗麵餃子,例如莜麥蒸餃就是摻合了西北裸燕麥粉製作的蒸餃。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李園園註冊營養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131/170286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