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這個水果是化痰高手 立春前排痰濕垃圾就吃它,還能溫肺脾散寒止咳

大家好,我是米醫生。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句刻進DNA里的課文經典語錄,看到的瞬間能喚醒兒時的記憶。

在中醫里,名裡帶「橘」的中藥有很多,不過今天,我要介紹的既不是最為人知的橘皮,也不是橘身上七拐八拐的橘絡,而是一味被譽為「中華咳寶」的利器——橘紅

在正式開始說橘紅前,先給大家講個我之前讀到的小故事:

話說在北宋時期,有個官員叫范祖禹,他曾協同司馬光一起撰修過《資治通鑑》。後來,他因為官剛直不阿,得罪了人,不幸被貶到了化州。一路上,因為從北到南,長途跋涉,舟車勞頓,就落下了咳嗽、咯痰、氣喘的毛病。

范祖禹有喝茶的習慣,到化州後,自己帶著茶葉泡水喝。一天早上梳洗完畢,他習慣把茶泡好喝完,不知為何,感覺人相比之前,似乎舒坦了許多。之後天天泡茶,咳嗽、咯痰、氣喘的毛病竟也緩解了不少。

他感到好奇,詢問這茶是用何水沖泡?隨從回答,這水是從一石龍井裡取的。范祖禹便隨隨從前往龍井查看,發現那口井水水面面飄著一層白色的花瓣,花瓣帶著一股清香。井旁立著兩棵果樹,果子似橙似柚,當地人說,這果子名叫橘紅

范祖禹從井中取了水,又摘了些小花,回去繼續泡茶品飲,過了一段時間,他的氣喘、咳嗽症竟全好了!後來,為了弄清確實功效,范祖禹便把花和果子推薦給同樣咳嗽、氣喘、痰多的人,皆得到了症狀緩解的反饋。

自此,橘紅化痰止咳的名聲便在民間傳開了,在明末清初,甚至一度傳入宮廷,被列為朝廷貢品。

這就是橘紅成為貢品的故事。

中醫認為橘紅性味辛、苦,溫,走肺、脾經,能溫肺化痰,祛寒止咳。

在《藥品化義》裡寫到:「橘紅,辛能橫行散結,苦能直行下降,為利氣要藥。蓋治痰須理氣,氣利痰自愈,故用入肺脾,主一切痰病,功居諸痰藥之上。」

劃重點——橘紅入肺脾,主一切痰病。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所以肺脾失常會形成什麼?痰飲、痰濕。

現在很多人肺里脾里都有痰,為啥?

因為新冠感染過後,寒濕進入了體內,在你身體裡從上到下走一通,最先傷的是肺,然後就是脾胃,傷害肺脾等於傷害氣血津液,阻礙運行生成痰濕,最後烙下疾病。。。

喉嚨稍微有點癢就會咳嗽,一咳就會咯白痰,有時整晚都在咳,咳嗽遲遲不愈,平時還容易氣短,尤其是胸背部容易怕冷。。。這些就是寒邪痰飲在肺脾的印記,也是很多陽康患者的現狀。

那橘紅有啥本事呢?《本經逢原》:「專主肺寒咳嗽多痰。」

橘紅性溫,入肺經,在臨床上,治療各種肺寒引起的咳嗽、咯痰、氣喘的時候,橘紅就是首選中的NO.1!

比如《醫學心悟》裡的「半夏白朮天麻湯」,裡面就加了橘紅理氣化痰。

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裡,著名的祛痰劑「二陳湯」,裡面的橘紅就是臣藥,既可理氣行滯,又能配合君藥半夏增強燥濕化痰之力,體現治痰先理氣,氣順則痰消之意。

包括現代中成藥「止咳橘紅丸」中,不僅藥名就帶橘紅,組成上也是專門把橘紅列為和陳皮、半夏同等地位的君藥,取的也是橘紅燥濕化痰的本領。

我去年就用橘紅緩解了一位朋友的咳嗽痰多毛病。那位朋友年紀不大,40來歲,咳嗽這個老毛病每年一入秋就犯,去年感染病毒後加重了,每晚兩三點咳嗽加重,咳到後來都有點喘。

發病的時候喉嚨癢得很,用他的話來形容,好像有片羽毛在撓,恨不得伸只手進去抓!而且很多痰,一晚上要用大半包餐巾紙,吃很多藥都沒好。

後來怎麼辦呢?我就推薦他喝橘紅烏梅飲:橘紅5g,烏梅20g,放入適量冰糖,每天喝。

喝完差不多一個禮拜,他就給我說感覺好轉了,起碼晚上不再整夜咳,痰也不再半包半包紙巾那樣吐了。

除了止咳化痰,橘紅對過敏性鼻炎也是有效的。

我們知道,鼻炎是由於鼻黏膜對冷空氣、過敏的氣體比較敏感,黏膜受到刺激後發生水腫,堵住了鼻腔。

從中醫來說,肺開竅於鼻,肺寒後,鼻就沒有肺氣去溫化它、保護它,所以它就要動員自己的力量來抵抗冷空氣和刺激性氣體,也就是靠水腫來抵抗。但後果大家都懂,呼吸的時候憋得慌,恨不得拿個支架撐開鼻孔。。。

那我們怎麼讓鼻子不水腫也能增強抵抗呢?我們就可以用溫肺、補肺氣的藥來治療鼻炎,橘紅就可以。

怎麼做?推薦一個橘紅熏鼻法,是張忠德教授的簡易方:橘紅15g,炒蒼耳子15g,煮水40分鐘,每天熏鼻2~3次,每次10~15分鐘,熏2~3天,鼻子通氣就會有明顯的好轉。

最後再偷偷告訴你們一個秘密,在我們的烏金米里,裡面也放了一片橘紅,取的就是橘紅的溫肺、燥濕、化痰的功效。

不管你是煮茶,亦或是干嚼,橘紅的清香,橘紅的溫肺化痰之氣,都會照顧到每一粒米上,浸潤你的唇齒。

美景天堂看不盡

橘香滿載下化州

希望今天的橘紅

溫暖你陪你度過接下來的倒春寒!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素問軒素問中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201/186180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