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詩古文 > 正文

他的詞中不寫金玉錦繡,卻自有一種富貴氣象,一般人模仿不來

如何評價北宋詞人晏殊的一生?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清平樂·紅箋小字》

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清平樂·金風細細》

晏殊的這三組千古名句是其富貴閒適的人生寫照。

宋代文人中,晏殊的人生、亦或說是他的仕途,要比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幸運很多,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晏殊仕途沒有經歷過太大的波瀾,而且他14歲就以神童的身份進入了士大夫這一階層,他的仕宦生涯將近五十年。

晏殊自小聰明,7歲就能寫文章,被稱為神童。他13歲那年,當時的工部侍郎李虛已非常欣賞晏殊的才華,將自己的女兒許給他為妻。

第二年,14歲的晏殊由工部尚書張知白舉薦,得以目睹天顏,由宋真宗親自面試。就此,晏殊得以步入青雲。

多少莘莘學子寒窗苦讀,熬白了頭髮,甚至有的學子終其一生的努力,也拿不到科舉入仕的入場券。

單從這一點上來說,晏殊確實是那個時代的幸運兒。

晏殊其人

晏殊出生在大宋撫州臨川,也就是如今的江西進賢縣文港鎮,其實晏殊並不是出生在一個高官厚祿計程車大夫家庭,他的父親晏固只是縣城裡的一名基層公務員。

雖然父親是一名小吏,但是他讀過很多書,對子女的教育很重視,晏家是一個典型的書香門第。

晏殊小時候就很聰明,在家庭環境的薰陶下,晏殊很早就開始接觸文字,童年的晏殊浸染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所以他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7歲的時候,晏殊就開始嘗試寫作,寫出的文章得到了父親的認可,這樣晏殊的名聲就傳出去了。很多人都慕名前來看晏殊的文章,他們還給晏殊送上一個「神童」的外號,這是當時文化圈對晏殊寫作能力的認可。

在學習和成長的道路上,晏殊很勤奮,這得益於家庭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父親的諄諄教誨。

晏殊的成功,當然有別人從中相助的因素,但也是自身才華的外在表現,也算是一種機緣巧合吧,但歸根結底靠的還是自己的實力。

如果他只是一個平庸的孩童,李虛已又怎麼會看得上家世寒微的他?就算推舉到皇帝駕前,當時一起接受皇帝面試的也不僅僅是晏殊這一個「神童」,他又怎麼能脫穎而出,深受皇帝的垂青呢?

14歲的晏殊,面對皇帝,表現得超乎尋常的沉穩老練,他和幾千名進士一起參加「殿試」,面對由皇帝親自監考的大場面,面對年齡比他大、閱歷比他豐富的其他考生,晏殊表現出成年人的從容自若,絲毫沒有怯場。

《宋史》記載:「(晏)殊神氣不懾,援筆立成」。

宋真宗大喜之下,賜晏殊「同進士出身」。

這一個殊榮和其他科舉進士一樣,所以晏殊擁有了一張含金量很高的仕途入場券。

進入仕途的晏殊,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台階,他的舉手投足間都顯示出智慧和眼界,這也是他在仕途上成功的關鍵。

如果還有一點,就是晏殊自身的性格。

晏殊少年老成,深諳仕途之道,所以皇帝很放心地讓他陪太子(即後來的宋仁宗)讀書。然而,走到這一步,並非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當時在東官陪太子讀書的並非晏殊一人,還有一個來自福建的神童蔡伯俙。

太子年幼頑皮,晏殊每每苦口婆心地規勸,而蔡伯俙卻擅長獻媚,事事附和太子。宮裡的門檻很高,太子年幼個矮,邁起來非常費力,蔡伯俙就主動趴在地上,用後背給他墊腳。

又有一次,宋真宗查考太子的文章,太子要晏殊代做,晏殊推辭不允,蔡伯俙卻搶著替太子代寫文章。

後來,太子繼位,就是宋仁宗。仁宗皇帝對晏殊倍加重用,卻打發蔡伯俙去當地方官。

蔡伯俙不服,詰問仁宗,仁宗道:「當時朕年幼,不分良莠,現在覺得治國一定要用正直可靠的人。」蔡伯俙聽了,羞慚滿面,無言以對。

從這一件事情上也可見,晏殊能一直仕途得意,也絕非偶然,他不諂不佞,忠實可靠,這是他最出色的個人品質,也正好迎合了當時的社會氛圍。

所以無論是宋真宗還是宋仁宗,都很喜歡和信任他。

宋真宗對晏殊十分看重,有時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就寫一個小紙條派人送給晏殊進行諮詢,晏殊每次回復時,都把宋真宗原稿和答奏的紙張粘在一起,以示絕無外泄遺漏之虞。這樣的謹慎幹練,皇帝豈有不喜歡的道理?

晏殊的仕宦之旅

晏殊一生,沒有太大的波折,其間雖然也有過幾次貶謫,但都不是那種「傷筋動骨」的大挫折。晏殊歷任朝中要員,就算到地方上去做官,也是靠近都城的大郡,沒有遠離過京師。

有一次,晏殊被外派到陳留去當官,送行的酒席上,歌女演唱的歌詞中有「千里傷行客」一句,晏殊聽後勃然大怒,憤然呵斥道:「我平生做官,沒有遠離過京師五百里以外的地方,什麼『千里傷行客』,說誰是『千里傷行客』啊?」

所以,晏殊的詩詞之中,少有浮沉難定、世路艱難的滄桑,罕見關河冷落、鄉關何處的淒涼。

晏殊喜歡宴飲,每有客人來,熱情好客的晏殊總是盛情招待客人,歌舞宴席成了極具娛樂與休閒的生活方式,他也總是以東道主的身份熱情邀請賓客一同進入筵席歌舞的節奏和情調中去。

南宋詞人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記載,晏殊「惟喜賓客,未嘗一日不飲宴,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樂相佐」。

筵席上推杯換盞、高談闊論之際,晏殊家的歌女就出來唱詞演唱了。而等歌女們一曲唱罷,也就輪到了晏殊表演的時刻了,他讓人取來紙筆填詞。

正如晏殊在詞中寫的「一曲新詞酒一杯」,等新詞填好,然後交給歌女,讓她們按譜演唱,所以晏殊的詞大部分都是在酒宴間的遣興娛樂之作。

晏殊是位溫和嫻雅的文士,徘徊踟躕於小園香徑之中,感嘆於「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傷春惜春的情境而慨嘆。

但晏殊的性格與《珠玉詞》的風格卻又有所不同。

晏殊的脾氣其實並不好。前面說過的一個歌女因為隨口一句「千里傷行客」,他就直接繃不住,大發雷霆。而且晏殊被罷去宰相的職位,就是因為亂發脾氣惹的禍。

有一次他跟隨宋仁宗去「玉清昭應宮」時,晏殊突然發現自己的笏板居然沒有帶,如此重要的典儀上,沒有笏板怎麼行?

晏殊急得頭上直冒汗,當那個丟三落四的僕人氣喘吁吁地送來笏板時,晏殊掄起笏板就是一個嘴巴,打得那個僕人牙都掉了幾顆。

就因為這事,馬上有大臣彈劾晏殊,罷了他的宰相之職。

晏殊雖是宰相,但打了身份比他低的僕人,竟然也獲罪削職。其實並非如此,大臣是這樣告狀的:「殊身任輔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體……先朝陳恕於中書榜人,即時罷黜。請正典刑,以允公議。」

彈劾晏殊的這段話大意是說,晏殊乃朝廷重臣、百官的榜樣,這樣暴躁是有失體統的事情。前朝(宋太宗時)有個叫陳恕的大臣,在辦公場所用棍子打下人,當場革職,所以對晏殊也要治罪,以免大家議論,心中不平。

原來晏殊被免去宰相是出於維護朝廷的禮儀的需要,晏殊要是在自己家裡,就算把僕人懲戒沒有什麼事,或者不是晏殊自己動手,讓別人懲戒也沒事。晏殊就因為這件事,被罷去了宰相,去了應天府(現在的河南商丘)上任。

不過,晏殊這次貶謫,為時不長,不久又回到京師,重新擔任宰相。晚年的晏殊,雖不再擔任宰相,但皇帝特意照顧,仍賜其宰相待遇隨從、儀仗的排場上也一如既往。

晏殊病重期間,宋仁宗打算親自前去看望,但晏殊多年為相,熟知內情,因為皇帝看望病危大臣時,往往隨駕攜帶紙錢等祭品。

因為多數情況下,不是病情特別嚴重,哪裡能隨便驚動皇帝?皇帝來探望時,患病的大臣往往就去世了。皇帝日理萬機,哪有閒工夫再重新準備祭品來吊一次喪?

所以就形成了這個慣例。晏殊覺得這事很晦氣,所以就謝絕了皇帝的探望。然而,65歲的晏殊還是沒有再從床上下來,就此溘然長逝於京城。

晏殊多年身居要位,門生遍布朝堂,儘是北宋的棟樑之才、股肱之臣,其中有著名的「一韓一范」。

「范」指的就是范仲淹,范仲淹是百代名臣;「韓」指的就是韓琦,韓琦是三朝宰相。

此外,還有歐陽修、宋祁、富弼、王安石等,都出自其門下。也難怪晏殊的第七子晏幾道才有資格驕傲地說:「今政事堂中半吾家舊客。」

晏殊生前富貴、死後哀榮。宋仁宗親自祭奠,諡其號為「元獻」。

富貴詞人晏殊

晏殊的詞集名為《珠玉詞》,《珠玉詞》詞風溫潤嫻雅,字字珠璣。

北宋文人吳處厚著有《青箱雜記》一書,書中多記載五代至宋初文化界的人文故事,朝野雜事、詩話及掌故,《青箱雜記》中對晏殊曾有一段這樣的文字描寫:

晏元獻公雖起田裡,而文章富貴,出於天然。嘗覽李慶孫《富貴曲》云:「軸裝曲譜金書字,樹記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兒相,未嘗諳富貴者。」故公每吟詠富貴,不言金玉錦繡,而唯說其氣象。若「樓台側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梨花院落溶溶月,楊柳池塘淡淡風」。之類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語人曰:「窮兒家有這景致也無?」

從同時代文人對晏殊的記載中可以知道,晏殊的詞是有另一種富貴優遊的境界的。

所以,如果想品味富貴嫻雅的格調,領略最純粹的文人士大夫氣質,晏殊的詞是不二之選。

晏殊的詞具有端莊、矜持、清雅的風格。

其實從源流上來說,晏殊的詞還是屬於《花間》一脈,並沒有脫離五代至宋初花間詞的意象。

但不用說比柳永,就算和花間詞的代表人物溫庭筠、馮延巳等人的詞相比,晏殊的詞作格調也是超出花間詞人的。

晏殊的詞中,描摹女子情態的並不很多,他雖然也有「人別後,月圓時,信遲遲。心心念念,說盡無憑,只是相思」,這樣讀來讓人感到情思婉轉的句子,但都寫得十分純淨。

而且,晏殊的詞作體裁範圍不僅僅局限於閨情詞中。「小園香徑獨徘徊」的清幽嫻雅,「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淡淡感傷,才是晏殊歌詞的主旋律。

晏殊的詞,字字婉麗優雅,確實是如珠似玉。

不說「無可奈何花落去」與「落花風雨又傷春」這一類最家喻戶曉的好詞,就是「窗間斜月兩眉愁,簾外落花雙淚」和「海棠開後曉寒輕,柳絮飛時春睡重」之類的句子,也足以讓人們在閱讀時發出由衷的讚嘆了。

晏殊的詞,美麗優雅,伴著一絲淡淡的憂傷。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氣度,在晏殊詞中體現得最為完滿。晏殊詞中的憂傷,就像一位非常高貴有涵養的女子,遇到悲傷的事情時並不嚎叫哭罵,她只是眉間蹙,珠淚盈盈,此情此態,最令人感到愜意而舒適。

晏殊一生衣食無憂、官高權重,應該說沒有多少別的煩惱。然而「公道世間唯白髮,貴人頭上不曾饒」,晏殊和普通人一樣,生活中也有超出認知的事情,也有揮之不去的煩惱。

晏殊也留不住這似水的流年,他的美好時光、流金歲月在一天天無情地消逝。

因此,晏殊在歌詞裡一次又一次地流露出傷感的情愫,如《清平樂》中的「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破陣子》中的「可奈光陰似水聲,迢迢去未停」,採桑子中的「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

晏殊藉助歌詞,一次次的沉思默想,一次次的感悟,進而更透徹地去理解日常化中的人生。

晏殊的詞作大多是宴席間的歡愉,但晏殊的詞作中也有寫愁的作品,只不過晏殊筆下的愁,是淺淺的憂傷,是淡淡的哀愁。

這些詞表達了他對人生的思索,而對人生的思索是共情的,也就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

一曲新詞酒一杯

真正的文學藝術作品,不僅要表達出人們想說的,也要將人們想說卻說不出的微妙情感表達出來。

晏殊正是這樣一位詞人,他的《浣溪沙》就是一首對人生、對生命進行詩意探討的作品。原詞如下: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晏殊地位尊榮,喜歡在家中大擺宴席,招待賓客,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晏元獻雖早年富貴,而奉養極簡。惟喜賓客,未嘗一日不宴飲,盤饌皆不預辦,客至旋營之。

晏殊工作之餘過著「喜賓客,未嘗一日不宴飲」的歌舞助興、詩酒消遣的生活,他還愁什麼呢?

這首《浣溪沙》恰好是詞人內心情感的折射,透過字裡行間的表達,我們會發現,原來詞人的閒愁是對美好事物容易失去的惆悵,也就是對春光易逝的傷感之情。

開篇句「一曲新詞酒一杯」,詞人以輕鬆舒緩的旋律、音韻協婉的曲調、朗朗上口的文字,為讀者呈現了一個極具視聽感的宴會現場。

歡愉的宴會現場讓人心情舒暢,詞人沉醉於宴飲上的歌舞和吟唱,這樣的宴會現場和娛樂氛圍激發了詞人的情思,極致的視聽體驗和享受激發了詞人的情思,他現場填詞一闋,為宴會助興。

可是接下來的一句「去年天氣舊亭台」,字裡行間似乎又隱隱地透出詞人內心的一絲傷感。原來是詞人回憶起了去年的一場宴會,去年的今天是多麼的歡樂和熱鬧,可是歲月匆匆流逝,如今卻要獨自一人來感懷曾經美好的時光。

詞人抬頭看著美麗的夕陽,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詞人不禁感慨:明天還會再來,可是美好時光卻是匆匆而逝,一去不復返了。

晏殊對夕陽這一自然景物的描寫恰如其分地透露出內心的傷感,使他的主觀情感同夕陽這一自然現象相互融合,交織在一起。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小話詩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11/1952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