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心梗,很多年輕人總覺得:這樣的疾病離自己挺遙遠,一般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但事實上,跟當前很多其它疾病一樣,中國心血管疾病已有了年輕化的趨勢。而且更讓人不能掉以輕心的是:年輕人一旦發生心梗,會比老年人更容易猝死!
「太長不看」版:
1.心梗可導致心臟驟停甚至猝死
2.心梗的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但我國心梗的發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
3.由於身體沒有代償和耐受,年輕人心梗發作時情況會更兇險
4.大多數急性心梗發作時最常見、最早的表現是胸痛,但也會有20%~33%的急性心梗患者有不典型先兆症狀
5.心梗發作時要及時撥打120,最好安靜平躺,不要服用止疼藥,也不要使用硝酸甘油
心梗與心臟驟停是一回事嗎?
心梗一般指急性心肌梗死(AMI),它是冠心病的嚴重類型。根據第四版「全球心肌梗死定義」標準,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損傷(血清心臟肌鈣蛋白增高和/或回落,且至少1次高於正常值上限),同時有急性心肌缺血的臨床證據:
(1)急性心肌缺血症狀;
(2)新的缺血性心電圖改變;
(3)新發病理性Q波;
(4)新的存活心肌丟失或室壁節段運動異常的影像學證據;
(5)冠狀動脈造影或腔內影像學檢查或屍檢證實冠狀動脈血栓。
而心臟驟停是指心臟活動突然停止而引發血流動力學衰竭,通俗地講,就是指心臟突然停止跳動,停止向全身泵血,導致大腦和全身重要器官突然缺血,幾分鐘內即可致命。
因此,心梗和心臟驟停不是一回事。簡單來說,心梗是心肌急性缺血性壞死,一般發生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而心臟驟停是心臟突然停止跳動,其原因是多種多種的,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如心梗)導致的,也可能是其他不明因素。
但不管是心臟驟停還是心梗,其危險因素都是相似的,且發生後都容易導致猝死。
心梗的危險因素
由於冠心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不是由單個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心梗的危險因素也是多樣的:
通過干預措施可改變的危險因素: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吸菸、超重或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
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年齡、性別、遺傳等
在年齡方面,雖然流行病學數據顯示,心梗的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但中國心梗的發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這與中國中青年吸菸、酗酒、肥胖、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壓等危險因素密切相關。
而且老年人由於基礎疾病的病程長,在反覆發病的過程中,身體會形成耐受或代償,而年輕人一旦發生心梗,由於身體沒有代償保護機制,非常容易出現致死性心律失常,進而發生猝死,因此比老年人發病更為兇險。
而在不良生活習慣中,久坐缺乏運動、長期熬夜加班、精神高度緊張、情緒大起大落等,都可能導致心梗。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覺得「小酌怡情,大醉傷身」,以為少量、多次飲酒對健康的危害不大,實際上,2018年發表於《柳葉刀》的一項關於酒精攝入的廣泛研究發現,即使是適度飲酒也與一系列心血管疾病之間存在關聯。
因此春雨君再次不厭其煩地提醒大家——不存在安全的飲酒量,只要喝酒,就會有損健康,最好不要飲酒!不要飲酒!不要飲酒!
重視這幾種心梗前兆
雖然心梗發生的時候,患者通常是悄無聲息地突然倒地,但在心梗發作前,身體其實是「有跡可循」的。
大多數急性心梗發作時最常見、最早的表現是胸痛。這種胸痛的程度較重,範圍較廣,持續時間較長(可長達數小時甚或數天),並且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緩解,患者亦常有煩躁不安、出汗、恐懼等感覺。
此外,還有約20%~33%的急性心梗患者有不典型先兆症狀,容易被忽視。這些症狀包括上腹痛、牙痛、下頜痛、左肩或腋下疼痛、後背痛、嗓子痛、脖子痛、頭痛等,同時部分心梗患者也可以沒有明顯的疼痛,這種情況多見於老年人以及糖尿病患者。
這些症狀最早可在心梗發作前一個月出現,大多數會在發作前24小時再次出現,因此當出現不明原因的以上症狀,並同時伴隨胸部不適、呼吸困難或胸部悶壓感,活動會加劇疼痛,應引起重視,並儘快就醫。
當心梗發生時
比心臟驟停稍好一些的是,心梗的黃金救治時間有120分鐘。在心梗發作的時候,上述症狀的嚴重程度會達到頂峰,患者會劇烈胸痛、呼吸困難、大汗淋漓,甚至有瀕死感,此時應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
心梗發作時,患者應儘可能減少活動量,避免走動、咳嗽等,最好安靜平躺,家屬也不要頻繁搬動患者。
因為大部分非甾體類抗炎藥對於急性心梗都是有害的,所以不要服用止疼藥。
如果家中備有平時治療心絞痛的硝酸甘油,不要使用,因為心梗患者常伴有低血壓,硝酸甘油可能加重休克。
嚴重的心梗會導致心臟驟停,此時應立即啟動心肺復甦,如果是在公共場合,其他人應立即尋找體外自動除顫儀(AED),並進行施救。
總之,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一些危險因素,掌握一些急救方法,關鍵時刻或可挽救自己或他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