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近日公布,2024年在校研究生總量首次超過本科生總量,引發熱議。
中國經濟持續消費低迷,正從消費降級向非必要不消費轉變。消費主義的陷阱還沒到,中國就邁入了不消費的陷阱。
奔馳在騰勢汽車的股權清零,徹底退出。分析認為,中國各行各業都內卷嚴重,汽車行業將迎來倒閉重組潮。
中國8月份經濟數據遜於預期,國際投行紛紛下調經濟預測,中共官方5%的年增長目標恐落空。
中國這所名校在校研究生總量首超本科生,引熱議
9月13日,蘭州大學宣布,2024年,在校研究生總量首次超過本科生總量。近年來,蘭州大學研究生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其中在2019年研究生年度招生人數已超過本科生。
該消息隨即引發熱議。
華圖教育集團董事長、微博大V「易定宏」說:「倒掛並不是因為本科生減少了,而是找不到工作去考研的人多了。」
網友說:「既能暫時緩解就業壓力,又能多收點學費,還能掩蓋社會矛盾,一舉多得!」「就業困難的寫照.」「失業緩期執行而已!」「再不搞好經濟,研究生這個蓄水池都要爆了」「這兩年研究生找工作好難呀,好多大公司都裁員,有的讀研畢業即失業。」「去清華北大看看本科和研究生比,蘭大是小兒科。」
事實上,早在蘭州大學公布本研「倒掛」前,中國多所大學已經這樣了。
據澎湃新聞消息,今年9月初,浙江工業大學研究生新生首超本科生新生。
2023年,浙工大錄取本科生5231人,研究生5214人,研本比1:1.003。
2023年北京高校預計全日制畢業生數量約29.6萬人,其中研究生16萬餘人,比本科生多出3萬人。
據《中國新聞周刊》同年梳理,上海也出現類似情況。同濟大學2023年本科畢業生約4400人,碩博畢業生人數約6500人;上海外國語大學2023年畢業生約3200人,碩博畢業生占了約1700人。上海交通大學2022年本科畢業生有3928人,而研究生人數高達6422人。
在一些地方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人數「倒掛」現象也不罕見。如,中山大學2021屆畢業生總共13779人,其中本科生占49.24%、碩士研究生占42.43%、博士研究生占8.33%。南京大學2022屆畢業生共9563人,本科畢業生僅占33.01%。西安交通大學2022屆畢業生中,研究生占比54.33%。
隨著經濟增長的放緩,越來越多人正對外國品牌消費需求出現減弱跡象,而目前,多家跨國企業已經對國內的商業需求發出警報。
這不是一個好消息。
倫敦廣告巨頭WPP在財報中指出,過去三個月以來,在華銷售額下降了近四分之一,該公司對在華市場的前景表達悲觀。
除了廣告巨頭,美妝巨頭也是類似的趨勢。法國美妝品牌歐萊雅估計,今年上半年在華銷售額增長將下降2%到3%,而大眾旗下的保時捷也表示,今年上半年在華銷售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三分之一。
跨國企業不好過,國貨也同樣如此。
今年上半年,上汽通用銷量減半,虧損了22.7億元,去年上汽通用同期淨利潤還有5.3億元,結果今年就直接腰斬,最終上汽集團扣非淨利潤下滑超80%,至10.2億元。東風、廣汽的處境和上汽相同,根據乘聯會數據,上半年主流合資品牌銷量只有294萬,市場份額進一步降至29.9%。
更能夠證明消費降級的是電影票房。今年暑期檔票房爆冷,雖然高達116.43億元,但同比下滑了43.5%,相比新冠病毒前的2019年下滑了65%,如果不考慮新冠病毒嚴重影響線下觀影的三年,那麼今年暑期檔的票房是2015年以來的新低。
換句話說,中國暑期檔電影票房降至2014年,也就是差不多10年前的水平。
北京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餐飲利潤暴跌88%,上海6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滑9.4%,7月同比下滑6.1%,而這兩大一線城市,可以說是中國其區域經濟的領頭羊。而它們消費的變化,很好反映了宏觀經濟當下所面臨的溫差。
世界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國際評級的分析師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國餐飲業的增長率首次降至8%以下(不包括新冠病毒期間),這是自2010年以來的首次。
從居民端來看,國人非必要不消費的消費習慣還在固化。
從2020年初到2024年1月,國內家庭大約往銀行帳戶里淨存了58.24萬億元,且其中高達82%都是定期存款,這四年新增的存款總額相當於2009年到2019年這十年的總和。80%以上的定期存款,四年存了過去十年的存款總額,這兩個數據都進一步表明了今天人們對不確定性的擔憂,以及消費信心的低迷。
今年前七個月,人民幣存款增加了10.66萬億,其中家庭存款增加8.94萬億,考慮到還有五個月的時間,今年家庭存款大概率又會突破10萬億元。如今來看,這一波存款潮還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
非必要不消費,是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好壞,信心與否所做出的決定;微觀上這是對個體最有利的選擇,但在宏觀上,消費的低迷又降低了經濟運行的活力,最終形成了負面循環。
消費主義的陷阱還沒到,中國就邁入了不消費的陷阱。
中國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年增2.1%,遠低於7月的2.7%;8月工業增加值年增4.5%,不及7月的5.1%,創5個月以來最低;前8各月固定資產投資年增3.4%,增速也低於前7個月的3.6%。
此外,儘管中國政府努力通過降低利率、鬆綁購房限制和承諾購買未售房屋來遏制房地產危機,但8月房價年跌5.7%,為9年來的最大跌幅。
中國經濟困境加深,給北京當局帶來更大壓力,必須擴大對家庭的支持力道,否則中國經濟就有可能受困於物價下跌和貿易爭端,陷入低成長泥沼。
中國政府將今年經濟成長率設定在5%左右,但在成長乏力下,全球投資銀行已紛紛調降今年中國成長預估,全部低於官方目標。高盛由4.9%和花旗由4.8%雙雙調降至4.7%;高盛維持2025年中國經濟成長預估4.3%,但花旗由4.5%調降至4.2%,理由是內需缺乏主要動能。瑞穗證券13日也將中國今年成長預估由4.8%調降至4.7%。
思睿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洪灝表示,這組數據是在呼籲中國政府採取積極的財政擴張,以改變市場預期並重振對經濟的信心,「否則我們將在夢遊中走向更深不見底的黑暗」。
中國經濟寒流正卷向一關鍵產業
中國最大的汽車網站「汽車之家」9月16日發布消息稱,梅賽德斯-奔馳已不再持有騰勢的股權,由比亞迪持有這家公司100%的股權,「騰勢正式從中外合資變為比亞迪獨資控股企業」。
國汽車流通協會近期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超過60%,遠超榮枯線水平。在資本市場,包括現階段中國排名第一的「中升控股」在內的中國汽車經銷商的股價,在今年夏季相當長一段時間持續走低。
在中國經濟寒冬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下,首先是中國民眾都不敢買房了,房市、股市每況愈下持續低迷;接著是全民消費降級,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及京東,一度被全力傾銷廉價商品的拼多多趕超壓頭;然後餐飲業被發現已遭經濟寒流嚴重「凍傷」。
中國經濟事務專家、美國南卡大學艾肯商學院講座教授謝田,日前在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時分析說,下一個倒下的「骨牌」很可能是中國的汽車產業。
謝田表示,在政府補貼的支撐下,很多汽車企業也是虧損嚴重,「如果沒有補貼,這些廠商可能馬上就撐不下去」,而且政府也不可能老這麼補貼下去,再加上中國新興的電動車和自動駕駛行業在全世界受到封堵,預計汽車行業接下來可能會出現倒閉和兼併大潮,還會出現大面積的裁員。
在中國汽車市場經歷了慘烈的自殺式行業內卷後,寶馬、奔馳、奧迪、廣汽豐田等外資或合資企業近期相繼宣布退出「降價大戰」,扭頭開始在中國大舉「優化產能」(即收縮生產規模);近期歐美各國相繼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大幅加征關稅,對中國汽車行業可謂是雪上加霜。
需求放緩衝擊商業,中國大宗農產品進口暴跌
彭博社周日(9月15日)報導說,法國對中國的大麥出口一直在下滑,此外,澳大利亞的小麥種植者可能也感到緊張,他們正準備未來幾周開始收割新小麥。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從9月開始,美國僅向中國出售了1萬3,400公噸玉米,而去年同期的玉米出口量超過56萬4,000噸。在2023-2024年期間,美國對華出口下降了63%。來自巴西的對華出貨量也有所下降。
報導引述一些中國農業專家的估計說,2024-2025年,中國對海外玉米的需求量可能減少一半以上(900萬至1100萬噸),小麥進口量可能減少三成以上(700萬至900萬噸)。
StoneX駐上海大宗商品市場分析師李艾維(Ivy Li,音譯)告訴彭博社,「人們對經濟和需求越來越感到悲觀。」
「進口商非常謹慎,(以後)購買速度會放緩,更多地進行按需採購。」她說,「信心崩潰的影響無處不在。」
《華爾街日報》表示,即便中共開始行動,也無法讓中國經濟轉向更可持續的增長動力,例如改善國內消費需求,北京進行結構性改革和根本性思維轉變。在中共治下的中國,這根本不可能實現。
請訂閱阿波羅網主頻道,訂閱連結:
請訂閱阿波羅網副頻道,訂閱連結:https://shorturl.at/lMP34
請訂閱乾淨世界:https://shorturl.at/luF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