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運動和躺平,哪個更讓人長壽?運動、長壽、衰老,都沒那麼簡單!

一個人活著,最想做到的兩件事:一是健康,二是長壽。

顯然,運動是有利於健康的,於是就衍生出一個問題:運動是不是能讓人長壽,或者說是運動還是躺平更有利於長壽?

答案是,沒有標準答案。我們很容易就可以舉出許多相反的例子,比如:

江蘇省曾發布過一份《江蘇省百歲老人調查報告》,這個調查共涉及2095位百歲老人。其中有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受調查的老人中,絕大多數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受調查期間,都不怎麼參加鍛鍊。

挪威也曾做過一項涉及1567位、年齡在70至77歲的老人的調查,時間跨度長達5年,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通過對照研究發現,每周參加兩次高強度運動的老人,身體最好,5年死亡率僅3%,在各對照組中最低。

這些個案,哪怕是對一群人的研究,所得出的調查結論,也不可能得出一個絕對的結論,因為一個人是否長壽涉及太多的內外因素,並不由「是否愛運動」這一個因素影響。

烏龜不動長壽,所以人不運動、更有利長壽?

許多不愛運動的人,都會舉「烏龜不動能活八百年」這個例子。這樣的例子並不恰當:

(1)人不是烏龜,人和烏龜的身體存在很大的差異。烏龜的「靜」的行為方式,是否也有利於人類長壽,需要研究才能得出結論。

(2)即使「靜」的行為方式有利於長壽,那麼怎樣「靜」(靜到什麼程度)才能達到長壽的效果呢?

比如除了日常活動,其他時間最好都躺平,還是每天要保持多久「靜」的時間,或者要和烏龜每天「靜」的時長保持一致嗎?

就算我們只通過日常觀察或生活經驗去體會,也會發現:運動即便不能讓人長壽,至少它有利於人的健康,而長時間、長期的「靜態」生活方式則一定催生出許多健康問題。

事實上,早有科學研究發現,衰老機制在不同的物種之間,多半是不同的。即便科學家常用各種鼠類來做關於長壽的實驗,但鼠類和人類有很大不同、差距顯著,在衰老模式上也不一樣。(《我們為什麼生病,達爾文醫學的新觀念》海南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113頁)

運動的目的是什麼?

運動的目的是什麼,它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和保持鍛鍊者的身體健康水平,提升運動能力。

比如,參加慢跑等有氧運動,在幾周的時間內,就可以快速改善鍛鍊者的心肺功能,在兩三個月內就可以讓人瘦一圈。心肺功能的增強和消除肥胖,都可以顯著改善健康狀況。

再比如,長期參加力量訓練的人,除了能保持較高的肌肉量,還能達到維持健康骨密度的作用,這對於中老年人尤其重要。

但是運動對於健康的確定性作用,並不能說明參加運動鍛鍊就一定能讓人長壽。英年早逝的運動達人,也很容易找到。

不過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支持「運動有助於長壽」這樣的觀點。2016年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哪怕每天只是跑步幾分鐘,也有助於延長壽命。而早在2011年,著名的醫學雜誌《柳葉刀》就曾發表過相關的研究報告稱,每天快走15分鐘,或許能延長3年壽命。

為什麼我們會衰老?

關於衰老的機制,有許多學說。其中最常聽說的一種是,自由基假說。

這種衰老理論認為,衰老的過程是因為自由基對細胞和組織的損害。衰老的發生,是因為人體內的自由基增加了,引起細胞死亡。

而運動鍛鍊,可以減少體內自由基的產生,對於抗衰老有積極的作用。

觀察那些長期鍛鍊者,特別是有幾十年健身經驗的人,會發現,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要比同齡人顯得更健康、更年輕。

無論從實踐,還是從各種研究來看,健康運動對於改善身心兩方面的健康狀況,抗衰老的作用是明顯的,確定的。

運動確定可以使鍛鍊者更健康,但不一定能夠能讓人長壽(因為長壽涉及太多的複雜因素),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運動可能有助於長壽。

因此,想長壽的人們,是準備學烏龜「靜態長壽」,還是積極鍛鍊、健康地活下去呢,應該會有明智的選擇。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御行健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801/162690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