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川菜為什麼越來越辣?也是沒辦法的事…

在北京宵夜文化最發達的簋街,整條街都被麻辣小龍蝦、饞嘴牛蛙、烤魚、重慶火鍋……包圍著,《舌尖上的中國》製作人陳曉卿曾經向這裡最紅火的一家飯館請教,對方告訴他,秘訣無他,唯手重而已。

中國菜系各有千秋。

如果說哪個地方的菜最好吃,估計各地區的人能吵上三天三夜,最後也吵不出什麼結果。

但要說哪種菜最流行,答案不會有任何爭議——川菜說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城市的街頭巷尾一定會有川菜的身影,哪怕是犄角旮旯,都能找到幾家川菜館子。

就連以其他菜系著稱的飯店,招牌菜都是川菜。

川菜,到底是怎麼征服中國人的?

一四川人:川菜真的沒那麼辣

提到川菜,外地人的印象就是辣,判斷一家川菜館子正不正宗的方法非常簡單,看它辣不辣就完事了。

很多四川人每次聽到這種說法都會覺得很委屈,認為把辣看作川菜的代名詞顯得川菜很單調,完全忽視了川菜的多樣性。

川菜講究調味多變、菜式多樣,辣往往由其他口味襯托出來。魚香肉絲的泡辣椒,有甜、酸、咸襯托;麻婆豆腐的香辣,則是通過麻、鮮、咸襯托。

咸鮮酸甜的魚香肉絲

相比川菜兩千多年的歷史,辣椒入菜時間確實比較短暫。

明朝末年,辣椒沿著海上貿易到達了浙江沿海地區。當時,沒人想到這個東西能吃,而是把它作為一種觀賞的植物,並取名為「番椒「。

在浙江沒能被重視的辣椒溯江而上,終於在幾千里之外的西南大放異彩。

敢於第一個吃螃蟹辣椒的人是貴州人民。貴州不產鹽,沒有任何鹽資源;崇山峻岭,交通也極為不便,運輸成本很高,因此這裡的鹽價比其他地方貴很多。

於是,辣椒便成為鹽的替代品登上了餐桌。下飯省菜、祛濕禦寒的辣椒很快就成了平民百姓的心頭好。

稍晚一些,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中,辣椒也被帶入四川。

既可成菜,又可做調料的辣椒,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一入川便迅速成為主要調味料。

入川移民帶來了南北各地的飲食文化,讓川菜融合了各家烹飪之長。比如,蒜泥白肉源於滿族的白片肉;八寶豆腐源於清宮御膳;糖燒技法,則與閩浙別無二致。

兼收並蓄,讓川菜形成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色。

入川的移民中也不乏烹飪高手。清代,來川官員多數為外省人士,其中直隸(今河北)和浙江兩地最多,這些官員一般都自帶家廚,一來是彰顯地位,二來害怕飲食不習慣。家廚的到來,使川菜吸納了直隸官府菜和江浙菜的味型。四川傳統宴席菜不辣與兩地的家廚不無關係。

代表菜開水白菜、樟茶鴨、蝴蝶海參,主要以鮮香為特色,都不是麻辣口的。

直到民國時期,成都許多有名的菜館,拿手菜依然是魚翅宴、開水白菜之類的官府菜,並沒有麻辣的身影。稍便宜的館子雖然有當今川菜的影子,但也沒有特別突出的麻辣。

二川菜,一部越來越辣的歷史

為什麼到了今天,川菜的標籤只剩下了「麻辣」?

有一種常見的說法,川菜其實是中國口味最多元化的菜系之一,辣菜只占川菜總量的30%。

顯然,這跟大多數人的認知不符。

開水白菜是川菜愛好者最常拿來反駁「川菜唯辣」的例子,但是,今天在多數川菜館,你是點不到這道菜的。

至於其他的例子,成立的也不多。

蒜泥白肉,蘸料需要用到辣椒油;

宮保雞丁,雖然是以酸甜為主的荔枝口,但仍然需要用到干辣椒

魚香肉絲為代表的「魚香口」,主要來自泡海椒,除了四川人自己,恐怕不會有人認為泡椒不辣吧。

當一個四川人說回鍋肉「一點辣味都沒有」的時候,你就知道,人和人之間對於辣的定義並不相同。

判斷某種菜系辣不辣,有一個很簡單的標準,拿掉辣椒,看看菜單上還剩幾道菜。

我在大眾點評上查詢了北京人氣最高的幾家川菜館,招牌菜幾乎全是麻辣,推薦菜中僅有的非辣菜是冰粉和小酥肉,然而,就連小酥肉也是會配辣椒碟的。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世界知識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017/166051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