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二十四節氣·大寒 | 必備!冬季泡腳的正確打開方式

大寒,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同時也是冬春交替的轉折點。《黃帝內經》有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大寒的到來意味著南方即將進入全年最冷的時段,養生需注重「藏」,注重保暖,尤其是頭部、腳部和背部,以適應時節特性。隨著大寒節氣的逼近,中醫科潘愛珍副主任醫師和黃艷霞醫師教您一種簡單而有效的養生方法——中藥沐足

醫學典籍記載:「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養生先養腳,護足不畏老」。我們的雙腳是身體中離心臟最遠,但負擔卻最重的部位。因此,雙腳最容易出現血液循環不暢的情況,進而導致手腳冰涼、關節痛等症狀,冬季尤著。

(圖片來源於網絡)

黃艷霞醫師從中醫學角度深入剖析,這些狀況通常多見於以下兩類人群。

第一類人群主要是陽氣及氣血不足之人,多半見於脾腎陽虛的人群,除手腳冰涼外,還有全身怕冷、關節冷、痛,以及小便清長等表現。

第二類人群則多因氣血不調。氣血不能調暢,血液則不能運行到四末,所以出現手腳冰涼的症狀。一般多見於情緒波動較大,氣機郁滯之人。除手腳冰涼外,還可見煩躁易怒或鬱鬱寡歡等氣機不暢之象。

中藥沐足不僅可以改善手腳冰涼等症狀,還能促進氣血運行、通經活絡,從而起到調節臟腑功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和加強機體代謝的作用。泡腳帶來的舒適感能使人體感到輕鬆愉悅,同時還有助於改善睡眠、緩解關節疼痛、平衡血壓等諸多好處。在冬季最後的節氣——「大寒」,讓我們用中藥沐足的方式呵護雙腳、溫暖身心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藥泡腳的具體方法

將中藥加水或裝入藥袋,浸泡20-30分鐘後,煮沸,待藥液溫度為37℃-42℃時泡腳。

每日一次,每次15-20分鐘為宜,身體微微出汗即可。藥水量要沒過踝關節,以達到踝關節上三寸,也就是四橫指高的地方為佳。此外,最佳泡腳時間為晚上20:00-22:00。

(圖片來源於網絡)

常用的幾種沐足中草藥

01

紅花

紅花味辛,性溫,具有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的作用。對於冬季易手腳冰涼、關節疼痛且易出現凍瘡和皮膚皴裂的人,可以用紅花泡腳,具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使用方法:準備約10-15克紅花,先煮水後加涼水至適宜溫度,約40℃左右,即可泡腳。此法對緩解關節疼痛及防治凍瘡具有顯著效果。

02

艾葉、生薑

艾葉味辛、苦,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之效。生薑味辛,性微溫,能解表散寒、溫肺止咳。艾葉與生薑同煎,用於泡腳,可通十二經絡,調理陰陽,還可預防感冒,適用於陽虛易感冒人群。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使用方法:艾葉15-30g,生薑15-30g切片,加適量水,先用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煮10分鐘左右,過濾取汁,加涼水至適宜溫度後即可泡腳。

中藥泡腳的注意事項

潘愛珍副教授特別提醒,中藥泡腳雖然是一種有效的養生方式,但切忌盲目跟風,在享受泡腳的益處時,我們也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避免在飢餓、飽腹或過度疲勞時泡腳,以免影響局部血液的供給,出現頭暈等症狀。

2

糖尿病患者要特別留意水溫。因為糖尿病患者對外界溫度的感知能力下降,容易被燙傷。

3

如果腳部有嚴重炎症、皮膚病、外傷或皮膚燙傷的患者不宜泡腳,以免引發傷口感染。

4

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如消化道出血、腦出血等不宜泡腳。

5

心臟病患者、心功能不全者,以及低血壓或經常感到頭暈的人群,不宜使用過熱的水泡腳。過熱的水會導致人體血管急劇擴張,使得全身血液會由重要臟器流向體表,進而可能引發心臟、大腦等重要器官血液供應不足,造成缺血缺氧。因此,這類人群應格外留意泡腳的水溫。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搜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120/200701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