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不配當父親的流氓,最適合當皇帝

作者:
 

清代筆記林林總總,龔煒的《巢林筆談》是比較另類的一本,因為裡面記載神鬼傳說的篇目屈指可數,像聊齋那種談狐說妖的更是一篇都沒有,占絕大多數的,是清初的社會百態,以及他遊歷之處的風土民情,還有一些,則是讀書筆記,往往寥寥幾筆,一針見血。

如《漢高祖講不到忠考》一篇,全文不足百字:

「我翁即若翁,必欲烹爾翁,則幸分我一杯羹。」最忍心語,書之史策,可丑。《朝鮮國策》問云:「漢祖忍於分羹,而為義帝發喪,豈移孝作忠之道?」要之分羹發喪,好歹俱無是心,只把此心都傾在項王身上耳,講不到忠孝。

項羽抓了劉邦他爹當人質,兩軍陣前,要挾劉邦投降,不然就把你爹涮了。劉邦說咱曾是結義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一定要涮咱爹的話,可不可以分我一杯羹?

作為兒子,說出這麼殘忍的話,而且載於史書,實在太醜惡。有一本叫《朝鮮國策》的書提到此事,不知道什麼人就問,漢高祖忍心涮爹,卻大張旗鼓為義帝發喪,這能不能算是「化孝順為忠心」的事?

「為義帝發喪」一事,最早也見於《史記·高祖本紀》,漢二年,劉邦率漢軍從臨晉渡過黃河,拿下河內,又南渡平陰津,直撲洛陽,有鄉老攔路,哭訴義帝——楚懷王被項羽殺了,「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

袒,就是脫去上衣,然後還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這些,都是君父喪禮上應有的禮節。不僅如此,劉邦還下令為義帝舉行喪禮,整整三天。

儒家講忠孝一體,劉邦涮爹當然是不孝,但他隆重為義帝發喪,夠忠君了吧?

所謂「移孝作忠」,就是把對父親的孝順,轉移到對君王的忠心上來,犧牲小我,成就大我。

但是,《巢林筆記》轉述這話之後,一針見血指出:「要之分羹發喪,好歹俱無是心,只把此心都傾在項王身上耳,講不到忠孝。」劉邦涮爹也好,為義帝發喪也好,都不走心,他所做的一切,不過都是為了對付項羽,為了奪江山。

說白了,不過是一場政治秀,跟忠不忠孝不孝無關。

《漢書·高帝紀》說得更直白,是那幾位攔路的鄉老提醒劉邦:「臣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為賊,敵乃可服。項羽為無道,放殺其主,天下之賊也。夫仁不以勇,義不以力,三軍之眾,為之素服,以告之諸侯,為此東伐,四海之內,莫不仰德。此三王之舉也。」要師出有名,就得三軍縞素為義帝發喪,坐實項羽是賊,讓四海之內皆服你,才有勝算。

可見,劉邦能夠演技上身,也是因為有好導演。拿這事跟他涮爹比,扯什麼「移孝作忠」,那就是讀史讀成屎了。

那麼,劉邦放言讓項羽涮爹還要分一杯羹,是拿定了項羽不會這麼殘忍嗎?

當然不是,項羽出了名的喜歡涮人,單《項羽本紀》中記載的就有幾次,直接把惹他生氣的人當毛肚涮。當劉邦刺激他說要分一杯羹時,項羽真就叫人弄鴛鴦鍋了。關鍵時刻,還是那位在鴻門宴救過劉邦一命的項伯,勸項羽說:「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項羽這才讓服務員把湯底撤了。

「為天下者不顧家」,項伯這話,也是一針見血。當劉邦說你愛咋涮咋涮時,他心裡很清楚,項羽真會這麼幹的。但對劉邦來說,多一爹不多,少一爹不少,涮吧。

因為,劉邦對他爹,實在沒什麼感情。

《高祖本紀》載,劉邦當上皇帝後,就曾當著大臣的面,著著實實羞辱過他爹一次。

那是漢七年,長安未央宮落成,劉邦大宴群臣,喝嗨了,親自給他爹敬酒,然後說了一句話:「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

爹您當年總說我終日遊手好閒,啥活都不干,啥事都不如我哥,將來肯定沒出息,現在您倒說說看,我跟哥比誰更有出息?

「不如仲力」的「仲」,就是劉邦的二哥劉仲。劉邦原名劉季,這個「季」,只是行三的意思,就跟他大哥劉伯、二哥劉仲一樣,老大老二老三,窮人家沒文化,當爹容易起名難,「邦」字還是他當皇帝後自己或哪位謀臣起的。

「你看你哥(姐)。」這話跟「你看人家的孩子」一樣,是古往今來中國父母教育孩子第一金句。劉邦把這話記了一輩子,當了皇帝,還不忘拿出來當眾羞辱父親,可見這話對他的傷害有多深。

所以,劉邦小時候,肯定從他父親那裡得不到什麼父愛。

但這能怪他爹嗎?《高祖本紀》裡說了,劉邦青少年時期確實是不學無術,不僅「不事家人生產作業」,還「好酒及色」,到處賒酒帳,跟多名女性發生不正當關係,正式娶呂雉之前,就跟一姓曹的情婦生下了一兒子(劉肥)。

可以想像,給劉邦當爹,應該是累並絕望著。好在劉邦還有兄弟,這個不行還能指望其他的,他爹才不用在一棵樹上吊死。到後來,劉爹應該也是放棄了,這樣的兒子,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就讓他鬧去吧。

誰也沒想到,就是這樣不學無術的流氓,還真給他鬧成了。從流氓到皇帝,劉邦揚眉吐氣,想起當年他爹那句讓他耿耿於懷的話,一喝高,就忍不住拿出來,當著群臣的面羞辱他了。說完那句話之後,他爹是什麼反應,書上沒寫,只說「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大笑為樂」。

這樣的父子關係,要多尷尬有多尷尬。

心理學告訴我們,從小在父親那裡得不到父愛者,到他當父親的時候,對兒女,也很難有什麼父愛。

可劉邦不但沒有父愛,還干出令人髮指的事:為了自己逃命,一再將兒女推下車送死。

這事在《史記》中不止一篇都有記載,之前也扒過,劉邦率漢軍出關東擊楚軍,開始還順利,到了彭城,被項羽主力反擊,一觸即潰,劉邦想回沛縣「收家室而西」,項羽搶先一步,派兵把他爹和呂雉等人抓了,但呂雉生的女兒劉樂和兒子劉盈逃出生天,巧的是,姐弟倆亂軍中跟父親劉邦相遇,劉邦把他們載上車一起逃亡,可是,「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項羽本紀》)。

楚軍追得急,馬車載重跑得慢,劉邦為了逃命,竟然把幾歲大的兒女推下車。駕車的夏侯嬰看不下去,跳下去把孩子抱上來,劉邦又推,一而再再而三,最後夏侯嬰實在忍不住了,說:「他們還是孩子,你親生的,再怎麼急也不能把他們推下去啊!」劉邦不好意思再推,這對兒女才保住了。

這是《項羽本紀》中的說法,《樊酈滕灌列傳》中寫得更詳細:

至彭城,項羽大破漢軍。漢王敗,不利,馳去。見孝惠﹑魯元,載之。漢王急,馬罷(疲),虜在後,常蹶兩兒欲棄之,嬰常收,竟載之,徐行面雍樹乃馳。漢王怒,行欲斬嬰者十餘,卒得脫,而致孝惠﹑魯元於豐。

「常蹶兩兒欲棄之」,蹶,就是用腳踢,常,多次。劉邦踢下一次,夏侯嬰抱上來一次,他力氣大,抱著倆孩子,讓他們靠在他雙肩上,先是駕車慢走,等到倆孩子沒那麼怕了,抱緊他脖子,他才催馬疾馳。就因為這樣,劉邦怒了,覺得夏侯嬰會害死他,竟然十幾次想殺了夏侯嬰,最後可能是怕殺了他之後沒人駕車,這才作罷。

是不是令人髮指得不可思議:天下竟然有這樣的父親?

還是項伯說得好,「為天下者不顧家」。權力面前,什麼父母、兒女,統統都可以不要。

年輕時讀史,往往疑惑於,像劉邦這樣的流氓,一沒文化,二沒武功,怎麼就給他成了?史書上的說法,是他擅長用人,這當然也沒錯,但現在從他怎麼為人子、為人父身上,不難看到另一個重要的原因:

夠狠。

項羽喜歡涮人,也狠,但他的狠只針對敵人或不聽話的部下,史書中,從沒有他對家人下狠手的記載。最典型的就是他叔項伯,鴻門宴之前給劉邦通風報信,還多次在項羽面前說劉邦好話,阻止項羽殺劉邦家人等,這些事,項羽不可能不知道,但他就是沒對這位吃裡扒外的叔叔下手,直到他兵敗自刎之後,項伯還投了劉邦,被封侯。

亂世中,誰更沒人性,誰就離成功更近。

可見,像劉邦這樣不配當兒子、更不配當父親的人,只有當皇帝才合適。因為,想當個合格的父親或兒子,都得學,只有當皇帝是不用學的,時來運到,站在風口上,那誰都能上天。

2022-06-19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後現代聊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09/2065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