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為什麼有的人總是半夜驚醒,有的一覺到天亮?答案可能在肝臟

睡到半夜卻總是驚醒,有時候甚至一晚上會醒來兩三次。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有些人會認為這是睡眠淺的表現,也有人認為這是夜尿多導致的。誠然,確實有人是因為這兩種原因導致經常起夜。

但是,也有些人有時候明明睡得很香、而且醒來後也沒有想上廁所的感覺,大多數人此時因為睡得迷迷糊糊,並不會深入思考就繼續陷入沉睡中。可是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等到了老年時後,睡眠質量下降,一旦驚醒後要花上好久才能再次睡著。這時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就已經太遲了。

現在你是否意識到了,自己的一次次忽視,其實已經為你的健康埋下了很多隱患。

要想根治疾病,我們首先要確定病因。而夜間經常醒來,我們或許可以從肝臟處尋找到答案。

夜間1--3點經常醒來,或許與你的肝臟有關係

肝臟導致半夜驚醒,有什麼依據嗎?

可能會有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麼偏偏是肝臟導致的呢?別急,聽我給你講。

睡眠時間也是身體器官恢復的時間,不同的時間段對應著不同的器官。比如晚上11--1點鐘,是腎臟的時間段。這段時間如果不睡覺,就會導致腎臟修復出現問題。而我們起夜的時間大多數為凌晨1-3點之間,中醫上認為此時為丑時,是肝經當值的時間。

肝臟如果肝火旺盛,就會導致身體在這個時間裡,表現得焦躁不安。試問,人又怎麼可能睡得安穩呢?

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半夜驚醒,可能就代表你的肝臟已經出現了問題,當然,僅僅憑藉這一點或許還不夠。因為夏天將至,溫度過高可能也會導致半夜醒來。所以我們還可以從其他角度來判斷,你的肝臟是否還好?

除了半夜經常驚醒,身體還會出現哪些徵兆?

食慾不佳,吃得少

肝臟是我們身體的消化器官,負責食物的消毒與消化。肝臟中含有多種分解酶,如果肝臟受損,就會導致身體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食慾自然會受到影響,看見油膩的食物不僅不想吃,反而可能會出現噁心、乾嘔。

暴躁易怒、情緒不穩定

肝臟健康出問題的時候,肝火淤積不能發泄出去。人就會表現得暴躁易怒,肝臟不好的人更容易感到心煩意亂,長期下去還會導致頭疼眼花。

喝酒易醉

都說酒逢知己千杯少,遇到久未相見的朋友,即使多喝了兩杯也不會感覺到醉意。但是如果你的肝臟出現問題,那就不一樣了,你可能喝一杯就醉了。

肝臟是身體最重要的解酒器官酒精進入身體後需要通過肝臟的代謝功能才能被分解。如果肝臟受損,那代謝功能自然降低,酒精在體內得不到分解就會麻痹神經系統。導致你沒喝幾杯酒,就會感覺到醉意。

如果你發現自己最近酒量變化較大,比從前喝得少卻喝醉了,那就要當心是不是你的肝臟出現問題了。

運動容易感覺累

運動時身體多種器官都需要共同協作,提供更高的能量代謝效率和激素分泌。而肝臟是人體中代謝的主要器官,肝臟通過分解蛋白質和脂肪為運動提供能量。如果肝臟功能受損,那自然能量供給不足。身體就像沒有油的汽車一樣,一跑起來就感覺渾身酸痛無力。

如果你最近時常半夜驚醒,不妨再觀察自己是否有上述的幾種症狀。如果發現自己符合其中的一兩條,那你的肝臟就有很大的可能性出現了問題。這時候就要當心了。肝臟是人體很重要的器官,肝臟的健康直接關乎到我們的身體健康。

出現這種情況後,應該做些什麼來保護肝臟健康呢?

發現肝臟有問題後,哪些措施可以保護肝臟健康?

少吃高油脂、高膽固醇的食物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肝臟出現了問題,那最近的飲食就要清淡一點。因為你很可能是肉吃多了導致消化不良,進而影響了肝臟健康。

豬肉、羊肉、燒烤等含有較高脂肪的食物都要少吃,這裡面含有很多的脂肪,吃下去後會加重肝臟的代謝負擔,還會造成脂肪肝等病症。

少吃豬油、多吃大豆油

如果你的肝臟有問題,可以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豬油吃多了。豬油中含有豐富的飽和脂肪酸,這類脂肪酸並不能被人體吸收,豬油吃多了會加重腸胃消化負擔。自然會影響到肝臟健康。

大豆油中飽和脂肪酸成分更少,不飽和脂肪酸更多。對人體的消化吸收更有好處。所以肝臟有問題的人要少吃豬油,多吃大豆油等植物油。

減少飲酒次數

眾所周知,喝酒傷肝。酒精是通過肝臟代謝的,乙醇是一種具有強烈刺激性的液體,在代謝的過程中它會損傷肝臟細胞,造成肝臟細胞纖維化。

經常喝酒的人,肝臟功能一步步衰退,最終就會形成酒精肝、肝硬化等嚴重疾病。所以,少喝酒也是保護肝臟的重要方法。

那些經常午夜夢醒的讀者,千萬不要以為這只是一件小事,如果現在不解決潛在的健康隱患,等疾病爆發可就追悔莫及了。

當然,肝臟的養護是一項長期的工程,並不是一兩個月就能看見效果的。如果是飽受這種現象困擾的中老年人。可以嘗試早早入睡,延長自己的睡眠時間。或者在睡覺前做半小時有氧運動。這些措施可能有利於你提升夜晚的睡眠質量,保證你第二天能夠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三九養生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505/174429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