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跳繩雖「簡單」跳錯傷身體!快來學正確方法

鍛鍊不僅可以強健體魄、保持旺盛精力,還能增強免疫力,抵抗疫情和各種季節流行病。跳繩因為其便宜方便、簡單易學、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展,成為不少人的不二之選。很多人為了減掉身上的肉,也將目光投向了跳繩。

科學研究顯示,跳繩1小時燃脂1300大卡相當於3小時慢跑。有測試顯示:每分鐘跳140次,跳10分鐘,其運動效果約相當於慢跑半小時。堅持跳繩一個月,每分鐘70~80次,每天跳30~40分鐘,約能減掉脂肪3kg;如果再配合管住嘴,減脂效果會更好。

同時,跳繩不但可以幫助減肥瘦身,還對全身肌肉有一定的鍛鍊效果,能同時讓呼吸系統、心臟、心血管系統得到充分的鍛鍊。

這樣看,跳繩的確是一個有益健康非常理想的選擇。但先別急,因為跳繩看似簡單,其中需要你學習了解的知識可真的不簡單。一不小心跳錯了,效果可是負面的哦!

跳繩雖好,但這些人別pick

01

膝關節有損傷、腰椎病、骨質疏鬆嚴重患者

跳繩落地時地面產生的衝擊力,會給膝蓋、腰椎間盤的較大的緩衝壓力,提高這兩個部位受傷的風險。

骨質疏鬆嚴重的患者,本身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的風險就很高,嚴重的人往往受到輕微外力甚至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就會發生骨折;跳繩屬於強度劇烈的運動,因此會明顯增加發生這種骨折的危險性。

02

體重過重的人士

你的體重每增加1磅(0.45千克),步行或跑步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就會分別增加3磅和10磅。如果身體質量指數【BMI,BMI=體重(kg)÷身高的平方(m²)】超過25,膝關節的健康就會大打折扣。

肥胖還會加速軟骨磨損,大大增加膝關節炎的發生率。如果再加上跳繩所產生的壓力,就會超過膝關節的耐受限度,勢必加劇膝關節的退變與損傷。

因此建議大體重指數的朋友,如果想要運動瘦身,應該選擇對膝關節友好的運動,例如:游泳,健步走,低阻力自行車等,具體可以參考這篇文章:面對水滴石穿的膝關節炎,日常你該重視這些事

03

心臟病患者

跳繩屬於劇烈運動,對心臟有一定的負荷。對於有心肌肥大、心肌炎、先天性心臟病等心臟疾患的人,劇烈運動可能誘發運動性猝死,因此一定不能進行高強度的跳繩。

04

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的身體機能衰退,身體無論心血管還是骨骼、關節,都難以應對劇烈運動對身體的負荷。如果不是有運動習慣和基礎,身體比較強健的朋友,建議您選擇游泳、健步走等更為緩和的有氧運動

05

靜脈曲張患者

反覆的跳躍運動,容易造成下肢腫脹,導致靜脈曲張患者的病情加重。需長期站立的職業人群是靜脈曲張的高發群體,建議這些人到醫院做相關檢查,排除靜脈曲張後,再進行跳繩運動。

正確跳繩的方法,學起來!

跳繩雖然看著簡單,但進行時需要有一定的耐力及關節力量。如果動作不正確,跳繩會變得十分消耗體力且困難,而且更容易產生運動損傷。

跳繩的正確方法

01

首先要進行熱身活動,以免劇烈運動後出現肌肉拉傷情況,尤其是肩膀、手臂、手腕、腳踝、膝關節等部位,避免肌肉拉傷。

02

儘量選擇輕便透氣的服裝,穿有良好減震和彈力的運動鞋,緩衝跳繩時所受的壓力。

03

跳繩的長度和握繩方法:單腳踩住繩,兩端拉到胸口到肚臍眼的位置為合適長度。手握在繩柄中後端,兩手心不可朝上,儘量向下或者相對、手心朝下更能發力。

04

跳繩時,要保持身體自然站立,兩腳稍微分開,眼睛向前看,上臂貼近身體,手肘稍微向外彎曲。搖繩時要靠手腕發力而不是整個手臂,搖繩的速度要均勻有節奏。

起跳要輕盈有彈性,肩部放鬆,小腿適時彎曲,身體不能太僵硬,在繩子運動到腳下時及時彈跳,使繩子從雙腳與地面的空隙中自然划過。

05

一定要用前腳掌起跳和落地,要前腳掌屈下,這樣可保持前腳掌落地的姿勢,起跳高度不能太高以剛能過繩子最好,落地時膝蓋微屈做緩衝。

切記不可全腳或腳跟落地,這會使跳繩時的衝擊力對膝關節和頭部產生影響。當身體在空中時,不要極度彎曲,保持自然彎曲,呼吸注意自然有節奏。

06

跳繩也要依據循序漸進的原則,慢慢增加運動量,速度由慢到快,尤其是初學者,切忌心血來潮,平常不運動的人突然進行大量高強度鍛鍊。運動中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活動,不要盲目堅持,必要時儘快就醫。

這些常見的錯誤,你有嗎?

01

跳起得太高

不要認為跳繩跳得越高,效果越好,甚至去故意屈膝彈跳。這種起跳方法對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巨大,尤其是在重心不穩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受傷。

02

手臂離身體太遠

手臂力量會消耗得很快,往往還沒跳累就搖不動繩子了。

03

落地力量大、聲音響

跳繩應該輕盈有彈性,跳的時候注意要繃緊全身,使全身發力,這樣能保證運動的持久和效果。也可以避免落地時衝擊力太大,導致對膝關節和頭部的震動影響。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骨科大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116/183034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