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體寒的人,到底「寒」在哪裡?

體寒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無論是數九寒天,還是炎炎夏日,總感覺手腳冰涼;比別人更怕冷,穿再多也無濟於事;吃了稍涼的食物,準會拉肚子……

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女性都被「體寒」所困擾。

中醫所說的體寒是種什麼「寒」?哪些人更易被寒氣纏上?日常如何調理才能驅寒?《生命時報》邀請專家,為你一一解答。

受訪專家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亞健康科主任醫師彭玉清

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江海濤

中醫說的體寒是什麼「寒」

自然界的寒熱是一個溫度概念,它的本質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劇烈程度。

人體的寒熱也與之類似,中醫認為,機體由「氣」構成,這團氣「動則生熱,靜則生寒」。身體有寒實際上是氣機偏於靜止,活力不足的表現。

體寒的人往往比較怕冷,手足冰涼;

脾胃有寒,便不敢吃偏涼的食物,經常腹痛腹瀉;

腎有寒,除了腹瀉以外還會小便清長;

肝有寒,可能會氣逆產生嘔吐感,或頭頂痛等。

中醫有「十女九寒」的說法,女性病多半與體寒有關。很多女性總覺得身體不舒服,到醫院檢查卻查不出毛病,這時候要警惕是不是「體寒」了。

中醫將「寒」分為內寒外寒

▶內寒主要因體弱造成氣機無力運動,一般伴有虛證表現,如氣短乏力,面色白等。

▶外寒是外界寒氣侵犯到機體,使氣機運行受阻,這種情況一般會有兩種發展趨勢:體質虛弱者會向寒的方向發展下去,體質壯實者,正氣會和外寒爭鬥,氣的運行加速,會表現出熱象來,就是中醫常說的寒邪「郁而化熱」。

中醫看來,體寒的人身體血氣運行不暢,易形成瘀血和痰濁、氣滯相互「勾結」的狀況,「痰瘀互結」積滯在某個部位,易導致疾病的形成,如腹瀉、關節痛、胃炎等疾病。

寒氣對女性尤其不友好:生殖系統最怕冷,體寒會導致月經不調,引發子宮肌瘤等。

體內的寒氣從哪兒來

生活中一些看似不經意的習慣,可能會導致體寒,讓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到點不睡覺

傳統醫學歷來重視子覺,子時(晚上11點至次日凌晨1點)陰氣最盛,陽氣初生,是陰陽交接之時,這時睡眠是為身體積蓄能量。

熬夜會導致陰盛陽虛,陽虛引發身體生寒。建議大家晚上儘量在11點前入睡。

保暖不到位

很多人追求時髦,經常穿得「美麗凍人」,即便寒冷天也能穿一條褲子過冬,為追求時尚不穿衛生褲。經常挨凍會誘發寒性體質,對女性來說更加嚴重。

飲食偏寒涼

不管春夏秋冬,總有人喜歡大量攝入水果和冷飲,甚至是水果當飯吃,冷飲不離手。殊不知,很多水果都是寒性的,長此以往,寒就來了。

身體太勞累

勞累、高負荷的身心運轉會加速身體消耗,加上缺乏運動,容易出現體虛問題。

典型表現是乏力、記憶力減退、脾氣暴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睡眠變差等。體質一虛,內寒就會趁虛而入。

調理體寒做好6件事

體寒的人可以通過保暖、飲食、作息和運動等方式來改善體寒的症狀。

1

護好薄弱部位

人體有一些部位容易受寒,需要多加保護。

腹部對寒邪的抵抗力較弱,穿衣服要護住腹部,睡覺時蓋好被子,避免著涼出現腹痛腹瀉。

寒邪可從下肢沿著經脈到達腹部。如果不注意下肢保暖,尤其是腳部,則會給寒邪入侵提供了方便。

頭部和背部是陽經循行的部位,正邪在此交爭,易出現頭痛、發熱等現象,平時應注意頭髮吹乾再出門,夜裡睡覺避免頭背受風。

2

多吃溫熱食物

飲食上要注意少吃生冰品物,如苦瓜、鴨梨等瓜果,儘量不吃冰淇淋等。北方可適當多吃溫熱的食品,如牛羊肉等;南方可吃一些雞、鴨等甘溫的食物。

還要注意補充蛋白質、B族維生素和鐵元素。可以適當多吃些魚、蛋、瘦肉、大豆、奶製品、全穀類、發酵食物等。

3

曬太陽

不要在陰冷潮濕的環境停留太久,每天曬曬太陽,能激發身體陽氣,達到驅寒效果。

4

堅持鍛鍊

慢跑、快步走等有氧運動會讓全身活動起來,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減輕體寒症狀,長期堅持可逐漸改變寒性體質。

體質虛弱不適合運動者可以每天泡泡腳,用40攝氏度左右的熱水泡20分鐘。在泡腳的同時揉搓雙腳,效果會更好。

5

推揉腹部

身體的寒以小腹為中心,只要想辦法保持小腹溫暖,寒氣就無藏身之地了。

6

艾灸驅寒

艾是純陽的植物,艾灸是改善體寒體質的不錯方法。建議平時艾灸豐隆(位於小腿外膝眼和外踝連線的中點)、足三里(位於外膝眼直向下四橫指處)、三陰交(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上方四橫指處)、神闕(位於臍窩中央)等穴位。

推薦一個驅寒食療方:改良版冬陰功湯

番茄炒出湯汁,加入等量的冬陰功湯調料,泡椒2~3個剁碎放入湯汁中,然後放入豆腐、蝦、魚片、口蘑、金針菇、海鮮菇等,煮熟後擠入青檸檬汁

此湯辛香酸辣,可以驅散寒邪、溫暖脘腹、暢通血脈、調暢氣血,而且可幫助消化,溫而不滯。▲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生命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21/168588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