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夏天濕氣重,舌苔白厚,肚子隱痛,有時咕嚕叫,怎樣辦?

現代人,「十人九濕」,祛濕的方法用了很多,為什麼不見效呢?

1、飲食不合理肥甘厚味、暴飲暴食、挑食偏食,都會形成濕氣。有些食物祛濕,而有些食物生濕。比如,肉、魚、水果,優點是營養豐富,缺點是易生痰濕。合理飲食,利大於弊,如果沒有分寸,就會弊大於利。

2、脾虛食物在體內,需要經過脾胃的運化,才能轉化成身體需要的營養。如果脾胃功能虛弱,轉化的過程問題重重,生產出來的都是些不合格品,身體用不上,就會變成廢物堆積起來,這就是痰濕。

2、少進補濕氣重的人,常常會出現乏力、沉重、睏倦的表現,於是,會被認為身體虛了,要進補了。

3、多吃薑蒜舌苔白厚,一般多屬於寒濕,日常飲食中,可多吃薑蒜。比如炒青菜時,加點薑汁、蒜末,既能調味,又能振奮脾陽,溫中散寒。

2、八寶健脾湯八寶健脾湯是由四君子湯和四神湯組成的。四君子湯健脾益氣,四神湯健脾祛濕,補和瀉相結合,既健脾又祛濕,比單純的補氣或單純的祛濕更好。

因為很多人還弄不清楚濕氣的來源,雖然每天都在祛濕,但每天也在不斷地生濕,一邊放水,一邊加水,水怎麼能放得完?

還有些人,方法用錯了,以為在排濕,但其實做的是無用功。

為什麼濕氣重?

雖然,有的人飲食很注意,但脾胃功能太虛弱,「廢品率」太高,濕氣也很重。

多思傷脾過度的思慮,會影響脾胃的功能,「廢寢忘食」就是一個典型的表現。用腦多的人,容易出現脾胃方面的毛病。但有些人的「思慮」,純屬於胡思亂想,完全沒有必要。

除此之外,寒涼、熬夜、壓力大、脾氣差、環境潮濕等,也會給身體帶來痰濕。

祛濕的飲食,2少1多

1、少吃生冷、油膩、甜食、水果油膩食物、甜食、水果都屬於容易生濕的食物,應合理飲食,不要貪多。濕氣重時,應暫時忌口。

有些人,一邊吃著大夫開的藥,一邊水果甜食不斷,然後抱怨,現在的大夫都不行了,吃幾個月的藥也不見效。

生冰品物傷陽氣,就像自然界中的太陽被遮蓋住了,每天下點小雨,時間長了,地面也可能產生很多積水。一旦太陽出來,積水很快就蒸發了。身體裡也是同樣的道理,陽氣弱,易生痰濕;陽氣強,痰濕自除。

濕氣困脾,阻滯中焦,吃進來的補品沒辦法運化,郁而化火,不但沒補出效果,還會上火,就是所謂的「虛不受補」,其實大多數都是脾虛運化不了的結果。

脾虛會生濕,濕氣又最傷脾,脾虛和濕氣總是會成對出現。所以,濕氣重的人,不要著急進補,要補就先補脾,健脾祛濕,恢復脾胃功能後,進補才會事半功倍。

如果胃的功能還算好,還可以做些醋泡姜、糖醋蒜吃。

健脾祛濕,雙管齊下

濕氣除了來自環境和食物,也可能因脾虛引起,所以,祛濕不健脾,常常是無功而返。常年以赤小豆薏仁為主食的人,濕氣可能還是很重,這就是忽略了健脾的重要性。

醋泡姜 國醫大師路志正非常推崇醋泡姜,他強調,養生要從脾胃著手,臨床上也很重視濕邪對疾病的影響。他有一個堅持了四、五十年的習慣,就是每天早上吃2、3片醋泡姜。

姜可濕中散寒、振奮脾陽,用醋來泡姜,可以防止姜發散太過,再加一點冰糖來調和,可以使姜和醋更加平和。

醋泡姜用嫩薑即可,老薑太辣,刺激性太強。把姜去皮、切成小片或絲,用白米醋或陳醋浸泡,沒過薑片即可,加少許冰糖味道更好。醃製1周就可以吃了,每天早上吃2、3片,當小菜吃。

但熱性體質的人不適合吃。

八寶湯的材料:黨參、黃芪、白朮、炙甘草,茯苓、蓮子、芡實、薏仁。

用來燉排骨湯、雞湯、鴨湯、豬肚湯、肉湯等都可以,最好再搭配一些海帶、玉米、胡蘿蔔山藥、木耳、猴頭菇等,葷素搭配,營養均衡,味道更鮮美。

出汗能不能祛濕?

利用出汗來祛濕,也是很普遍的做法。但出汗真的能祛濕嗎?

理論上來說,出汗是排濕氣的一種方式。但是出汗能排的濕氣非常有限,反而因出汗過多,會導致津液虧虛。又由於「氣隨津泄」,還會出現氣虛的問題。

所以,為了減少濕氣,適當出汗是有必要的,比如適當的運動,合理的泡腳,加快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有利於祛濕。

但是,過度的出汗不可取。比如,有的人運動或泡腳時,認為出汗越多越好,於是,每次都大汗淋漓還不肯停止,只會適得其反。

還有人為了出汗去蒸三溫暖,這是更不可取的行為。中國人傳統的養生方法是泡澡或泡溫泉,既能利用溫度讓毛孔打開,排除身體的濕氣,又因為浸泡在水裡,不至於過度脫水。

結語

濕氣和脾虛常常成對出現,不能顧此失彼,健脾祛濕要雙管齊下。

除了飲食、運動、泡腳、泡澡,還可以藉助艾灸、揉腹、敲帶脈等方法。

問題嚴重時,還需要找大夫開方吃藥。但無論如何,生活中的注意事項,都必須要注意。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康康說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511/190040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