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有劇毒!一種強致癌物,你天天都在吃

而且它最喜歡現在的天氣——又濕又熱,正是出來作惡的好時候!它就是目前地表已知最強致癌物之一:

黃麴黴素

別以為是舊知識就急著划走!你以為黃麴黴素存在在發霉的水果、砧板、筷子和冰箱裡?

不,黃麴黴素真正藏身的地方,很多科普都搞錯了!

網上說的,其實大部分是錯的!

在揭曉前,還是回顧下這位毒圈頂流的戰績——

黃麴黴素

已知地表最強劇毒致癌物

黃麴黴素,全名黃麴黴毒素,毒性是砒霜、氰化鉀、三聚氰胺的數倍,有潛在的——

致癌性、致畸性、肝臟毒性

腎臟毒性、免疫毒性、急性毒性

在開發中國家,有45億人面臨其的暴露危害[1],黃麴黴素是直接威脅人類健康的存在![2]

來源:焦點訪談

有報導指出——

●人類攝入該毒素後,致癌所需時間最短僅為24周;

●B肝病毒攜帶者接觸 AFB1後,引發肝癌的概率是一般人的60倍[3]

2005年,肯亞發生過一次非常大規模的毒玉米中毒事件,數千人食用了被黃麴黴毒素污染的玉米產品引發了急性中毒,共造成125人死亡,300多人肝衰竭。[4]

而且,它的熱穩定性非常好,要加熱到大概280℃時才能被破壞,常規烹調根本難以分解!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談「霉」色變。

但朋友,並不是所有的「發霉」,都叫黃麴黴素。

別被騙啦

這些營銷號漫天亂傳的

並不是黃麴黴素!

❌謠言一:

砧板、筷子等廚具表面,都是黃麴黴素

圖源:網絡/圖源:@凌

2022年有相關監管部門向居民徵集了11批次筷子和砧板做檢測,使用年限均在2~6個月,質地為木製或竹製。

圖源:公眾號《江蘇市場監管》

實驗結果顯示——所有被檢測的筷子、砧板均不存在黃麴黴素。

黃麴黴素喜歡的生長環境,應該是富含蛋白質油脂的,而砧板和筷子的材質主要是木質或竹質;

所以,雖然他倆可能因潮濕而長霉,但不太適合黃麴黴的生長,也幾乎不可能產生黃麴黴素。

✅建議:

●砧板、筷子上的黴菌大都以青黴、麴黴為主

●建議保持乾燥、定期消毒和更換

❌謠言二:

長期不清理的冰箱裡,有大量黃麴黴素

來源:小紅書截圖

真的被這種謠言騙很久了!敲黑板,黃麴黴生長產毒的最適宜溫度範圍是25~33℃,相對濕度在80%以上;

但冰箱冷藏環境通常低於10℃,屬於低溫環境,不利於黃麴黴素生長。咱們應該擔心的,可能是其他的致病菌。

2018年,一項調查了北京市359戶家用冰箱的研究顯示——

家用冰箱冷藏室內有食源性致病菌檢出,存在安全隱患。大腸菌群、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檢出率分別為48.05%、0.14%、0.42%、1.25%。[5]

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專挑老人、孕婦、孩子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下手。尤其是孕婦,比其他人更容易發生感染,是健康人群的20倍,並且還可由孕婦經胎盤傳給胎兒。[6]

✅建議:

●冰箱裡隨處可見的並不太可能是黃麴黴素,但其中的致病菌也不容忽視

●每月對冰箱進行一次斷電清潔,用抹布+洗潔精擦拭冰箱,尤其別忘了門封條和排水孔

❌謠言三:

水果外面爛了一點,裡面都是黃麴黴素

圖源:網絡

網上流傳的說法是「水果看起來只是爛了一點,但其實裡面全爛了,黃麴黴素已經遍布整個水果」。

這話對嗎?對了一半

黃麴黴素鍾愛碳水+高油脂的地方,而水果中的主要成分是水分和糖類,並不是黃麴黴素的最佳宿主;

網傳的藍莓發霉,一般也都不是黃麴黴素圖源:央視網

水果中大多是展青黴素、赭麴黴毒素,雖然毒性低於黃麴黴素,但也容易出現胃腸道症狀,長期食用,也有潛在的致畸和致癌風險。

說人話就是——確實不能吃,但不賴黃麴黴素

還有最近很火的「山竹拉粑粑事件」——

不是所有的黃,都叫黃麴黴素 圖源:睡神李

這個是山竹在傷口處分泌的樹脂,一般只要果肉正常就可以吃,但這個味道苦苦的,不建議食用。

✅建議:

以上大部分都不是黃麴黴素,不過——

●水果爛了一點,可能整個都被黴菌腐蝕了,寧殺錯不放過

●藍莓果蒂出現灰綠色、黑色絮狀或絨毛狀菌絲伴異味,就別吃了

●「山竹的粑粑」吃點沒事,但……不好吃

真正含有黃麴黴素

且含量不低的食物

↓值得注意↓

1.發霉的穀物、堅果以及其加工製品

穀物和堅果中含有大量的油脂+蛋白質+澱粉,在潮濕悶熱的環境中存放就容易霉變。

此前有新聞報導稱,一名女士因為吃了一包家中存放許久且已霉變的花生,最終導致其黃麴黴素急性中毒。

出現上吐下瀉的症狀,轉氨酶指標是正常人的10倍,肝功能受到了嚴重的破壞。

圖源:紅星新聞

而部分不知名的小作坊為了暴利,還會使用發霉的穀物做原料,加重辣、重鹽等調味料去掩蓋其本身的霉味;

非正規生產的堅果乾果(如走私堅果、小作坊產品)缺乏嚴格的原料的篩選和滅菌流程,霉變原料混入生產線,也很可能會導致黃麴黴素超標。

圖源:站酷海洛/網絡

全球已報導的堅果和乾果中的黃麴黴毒素污染情況,檢出率高達約20%~49%![7]

2.土榨花生油

咱們父母長輩眼中又香又划算、爭相搶購的土榨油,其實是黃麴黴素培養皿!

圖源:電商平台截圖

有研究發現,土壤是花生中黃麴黴菌的主要來源。花生的果實正好埋在土壤中,再加上潮濕的環境助攻,花生本身就很容易成為「藏毒分子」。

而如果花生採收後沒有充分乾燥,恭喜,你的黃麴黴素來了。

再加上土榨的過程中,既不會檢驗原料質量,又沒有標準規範的流程,哪怕製作者再誠信再用心,也免不了毒素留存的隱患。

另外,除了黃麴黴素,土榨油里還有致癌物苯並芘、有毒物質丙烯醛,怎麼看都是危險成分聚集地,別吃了求求。

3.保存不當的香辛料

中國香港消費者協會官網就有報導——

在44款預先包裝及非預先包裝的辣椒粉、肉豆蔻粉以及薑黃粉中,發現逾5成樣本檢出黃麴黴素以及赭麴黴毒素 A。[8]

圖源:香港消費者協會官網

有人會問,香辛料不是很乾燥嗎,怎麼還會催生黃麴黴素呢?

這源於大部分香辛原料的生長環境(高溫高濕)和結構特性(多褶皺易積濕),再加上散裝、非密封包裝會容易在運輸過程中受潮。

研磨後的顆粒形態比整顆香料更易吸濕,且表面積增大,黴菌增殖風險更高。

中國的香辛料黃麴黴毒素污染情況其實不少,有報導發現 AFTB1(黃麴黴毒素的一種)的超標率為5.77%。各種香辛料被污染的情況,以桂皮、花椒、八角、生薑和辣椒產品較嚴重。[9]

謠,辟了!

藏在哪裡,知道了!

怎麼預防?我教你!

《防毒指南》

-4招封印黃麴黴素-

●拒絕批髮式囤貨,優選小包裝——

不僅可以保證食材的新鮮度,還能減少因長時間存放而導致的變質風險

●正規渠道買,擯棄「天然手作情懷」——

從信譽良好的正規廠家處購買,避免使用散裝或從小作坊獲取的土榨油及手工製作的花生、堅果製品等

●吃到苦味變質堅果穀物,記得秒吐+漱口——

鑑於發苦可能是黃麴黴毒素污染的冰山一角,建議將同一批次的一併丟棄

●注意保存環境——

選擇低溫、乾燥的保存環境以減緩變質速度;使用密封容器存儲,並定期檢查食品狀態,防止霉變和污染;當然了,還得儘快食用。

為了家人們的健康

動動手指一鍵轉發+闢謠

讓家人遠離「省出來的癌」!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丁香醫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605/222891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