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美50年的資深外科醫師蔡榮聰,新書《科學抗老,健康到老》寫下他對於食物營養、各類飲食法的分析,為了健康長壽,他分享自己每日飲食必吃的好食物有哪些,以及進食的時間限制對健康有何幫助。
營養是與基因對話的化學變化,決定身體修復與代謝力
食物營養的本質是營養的化學變化,它包括碳、氮、氧、磷、氫、氯等離子與水分,與我們細胞中的基因共同參與分子交流與新陳代謝的過程。每個人的熱量消耗與口感需求各不相同,對食物的愛好程度也可以透過訓練而調整。
食物的主要目的是為大腦、肌肉和器官提供必要的補給,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增強肌肉、減少脂肪,以降低慢性疾病的風險並提升免疫力。
因此,無需過度糾結於某些特定的飲食方式,例如生酮飲食、素食、絕食或地中海飲食料理。雖然它們都有科學研究的支持,但各自的適用性與效果因人而異。
地中海飲食大降心血管死亡率
話說回來,受過現代訓練的醫師很少重視食物療法,認為是旁門左道。在7年的醫學教育中,很少修習食品的學分,更妄說以食療治病。50年來我沉浸在外科手術領域的急診前線,快刀斬亂麻決戰癌症、修復器官以救命,完全沒把食物和疾病畫等號。
退休後才驚嘆,這些食物治療的文獻豐富、成效顯著,學問深似海。許多癌症、腦病變、心臟病、糖尿病等,都可以用食物治療來避免,譬如生酮飲食和地中海飲食。
基本上生酮飲食是完全限制糖類、多攝取非飽和脂肪酸食物,使肝和脂肪變成酮體,以供應大腦需要,研究證實對於老人失智症非常有幫助。地中海飲食則以橄欖油和豆油為主,加上魚類食品中的Omega3,可減少30%的心臟和腦充血的死亡率。
食品科學的研究多以問卷調查為主,這些研究方法往往缺乏嚴謹性,且原則相對寬鬆。2013年有一項為期6年的研究,對7,500名受試者進行觀察,將他們分為兩組:一組食用低脂飲食,另一組採用地中海飲食並搭配橄欖油。結果顯示,地中海飲食組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顯著降低。由於結果差異過於明顯,研究在進行4年半後便提前終止,否則繼續讓低脂飲食組暴露於高風險下被認為是不道德的行為。
飲食應量少質高、遠離加工與暴食習慣
儘管飲食療法的可信度高,但並不適合每個人一成不變地遵從。食物與藥物不同,個人的口味喜好、飲食量和代謝特性各異,效果也無法立即顯現。要達到理想的健康效果,飲食習慣的調整需要因人而異,並且必須長期堅持才能見效。
食用紅肉與大腸癌的發生率相關,風險增加了17%。乍看之下似乎令人擔憂,但與吸菸增加肺癌10~25倍的風險相比,兩者的危險程度不可同日而語。
此外,許多假訊息被用於廣告或商業目的,讓人對飲食選擇感到困惑。是否應該盡信研究報告?或者如古語所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我認為中庸之道是更可取的選擇。就像穿衣帶帽,應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方式,但不要過於極端。
原則上注重量少質高,少吃油炸零食,不喝含糖飲料、可可飲品,甚至果汁飲料等加工製品,並遠離「包肥通吃」(buffet)餐館的飲食方式,才是維持健康的關鍵。
12小時禁食促進代謝、延緩老化,每天7食物持盈保泰
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位食物節奏專家(Food Rhythm Specialist)利用手機進行研究,報告指出每天僅吃三餐的人約占60%,而更多的人則在三餐之外攝取零食。10%的人能在10~12小時內完成進食,而絕大多數人花費13~16小時長時間、不間斷的進食,
這對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建議採用「時間限制進食」(Time-Restricted Feeding, TRF)的方式,即在10小時內完成一天的飲食計劃。
我的習慣是晚上8點後不再進食,直到第二天早上8點,形成12小時的禁食窗口。此外,早上6點~8點進行2小時的空腹運動,對減重效果顯著。
禁食期間引起了一系列細胞代謝反應,包括胰島素水平下降,肝臟利用脂肪生成酮體,替代糖類供應大腦營養,不僅幫助減肥,還能降低哺乳動物雷帕黴素靶點(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的活性,使細胞保持年輕化。
此外,禁食還能增強FOXO3A修復基因的能力,促進細胞的持續循環代謝功能,朝著百歲人瑞的健康目標邁進。
最後,有7樣每日必需的食物,是我自己不但天天食用,也要強力推薦的,也就是5B+2G:Blueberry藍莓、Bean豆類、Beet甜菜、Broccoli花椰菜、Barley大麥、加上Garlic蒜頭和Ginger生薑。持盈保泰一切都靠它。
國民健康署於2018年公布「我的餐盤」,將每日應攝取的六大類食物納入,並設計六句簡易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



